世界卒中日

来自医学百科

2004年6月24日,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第5届世界卒中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神经病学专家代表发表一份宣言,呼吁设立“世界卒中日”。这份宣言提交世界卫生组织。宣言指出,卒中已成为世界人口的第二大死因,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

世界卒中组织将每年的10月29日定为“世界卒中日”,每年设定一个主题,全世界各国都围绕这个主题开展各种相关活动。

脑卒中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临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由来

2004年6月24日,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第5届世界卒中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神经病学专家代表发表一份宣言,呼吁设立“世界卒中日”。这份宣言将提交世界卫生组织[1]

“世界卒中日”是由世界卒中组织(World Stroke Organization)呼吁设立的,是为了呼吁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

世界卒中组织将每年的10月29日定为“世界卒中日”。

时间

“世界卒中日”就是在每年的10月29日。

宣言目标

世界卒中日宣言着重阐述6项主要目标:

充分调动各界力量预防卒中,把预防卒中和预防心血管病认知障碍的工作结合起来;

建立跨学科卒中医疗队伍;

把知识转化为行动;

开发新的研究方法;

教育公众主动参与;

建立全球合作[2]

主题

【2014年】

关注中年人的卒中风险[3]

【2013年】

预防脑卒中,从今天开始[4]

【2012年】 主题:关注脑卒中,立即行动。

口号“认识脑卒中,倡导关爱;高位筛查,合理干预”[5]

【2011年】

主题:“关注脑卒中,立即行动”。

口号:“防治脑卒中越早越好”。“早期发现并控制危险因素,远离脑卒中[6]

【2010年】

六分之一(one in six)[7]

【2009年】

我们能为卒中做些什么[8]

【2008年】

让百姓识别早期症状,什么人是卒中易发人群。

现状

脑卒中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显示脑血管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第一位的致死病因。

研究证实,高血压房颤、吸烟、糖尿病、运动少、体重超标、高血脂卒中家族史是脑卒中发生的8个关键危险因素。

世卫组织最新数据表明,2011年,全球每6个人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卒中,每6秒就有1人死于卒中、1人因卒中永久残疾。我国卒中发病率是欧美发达国家的4到5倍,是日本的3.5倍。随着慢性病发病年龄的提前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我国脑卒中防控形势将更加严峻[6]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曾表示,通过筛查测算,中国脑卒中的全国患病率为1.82%,由此估算,全国40岁以上人群中有1036万罹患过脑卒中

根据统计,2012年我国脑卒中患者至少为700万,脑血管死亡人数约170万。据2003年卫生部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表明,脑卒中患者的直接住院费用达195.95亿元,加上门诊及自购药费用,脑卒中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达到374.52亿元,占同期我国医疗总费用和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分别为6.52%和5.68%。

从1993年至2003年间,脑卒中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年平均增长幅度为18.04%,超过同期GDP增长8.95%的幅度。如何减少脑卒中发生,提高诊治的有效性,是全球医疗行业共同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截至2012年全国调查研究显示我国65岁以下首次发生卒中者占卒中发病人群的50%,卒中发病呈现明显的年轻化的趋势,我国脑卒中的防控,尤其是中年群体脑卒中的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截至目前,全国共在31个省市完成了350万例40岁以上居民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工作,为50多万例脑卒中高危人群建立了干预随访档案并定期开展随访工作,也为国家提供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首个有代表性的大样本的中国脑卒中患病情况,并初步掌握了中国脑卒中的流行规律[3]

脑卒中

脑卒中被称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俗称“中风”,是一个具有高患病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四高”疾病,不仅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患者得病后的治疗往往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效果仍难以令人满意。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关注年轻人的卒中风险尤其重要。

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由于中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预防中风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医学家们正从各个方面探索中风的预防措施。

脑卒中的症状

中风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

临床表现有一定局限性神经症状,发生在一侧大脑半球者,有对侧三瘫,即对侧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症状,或同时有失语。发生在脑干小脑者则有同侧脑神经麻痹、对侧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同侧肢体共济失调。严重病例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甚至发生脑疝或死亡。

脑卒中的分类

脑卒中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血栓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危险因素

中风的危险因素有:

1、 高血压病,无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高血压是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降压药、低盐饮食等将血压逐渐降至140/90mmHg以下。

2、 糖尿病,我国糖尿病低龄化呈明显上升趋势,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外出就餐次数增加、高糖、高脂饮食、运动减少等都导致中年糖尿病人高发的主要原因。 通过控制饮食、降糖药,将血糖降至3.9-6.1mmol/L正常范围。

3、 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尤其防止心房颤动引起栓子脱落造成脑栓塞。

4、 血脂代谢紊乱,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抗动脉硬化脂蛋白。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IA本身是缺血性中风分类的一个类型,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先兆或前区症状,应及时治疗。

6、血液流变学紊乱,特别是全血黏度增加时脑血流量下降,其中红细胞比积增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

7、肥胖,肥胖与超重均为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与出血性中风无关。

8、年龄和性别,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高而增加。5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加中风发病率亦有增加,但笔者发现青中年中风发病者亦有增加,不可忽视。一般来说女性中风发病率低于男性。 

9、过量饮酒,,酒精可直接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引起血管痉挛,还可通过使血小板增多导致脑血流调节不良、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血脂,这些均可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生。  

10、吸烟,动脉内有反应过强性内皮细胞,烟雾中的一氧化碳可以使这种细胞肌球蛋白收缩,血管通透性升高,加速动脉硬化,增加发生卒中的危险性。 

11、不良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研究表明,饮食和行为方式与中青年脑卒中关系密切,频繁在外就餐、肥胖均为中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糖、高脂饮食及酗酒、吸烟、睡眠不足、久坐缺乏运动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群众中特别是在中年人群中普遍存在,都是导致脑卒中病人增加的重要诱因[9]

早期讯号

中风早期征兆有以下几点:

①同侧局部或肢体出现麻木、软弱无力、嘴角歪斜、流口水,这是因为暂短的颈内动脉供血不全的结果,也是中风的第一信号。

②突然出现说话困难,或听不懂别人说话,偏盲单眼黑朦,提示大脑中动脉供血不全,影响了皮层的语言和视觉中枢

③突然感到眩晕、足底发轻、站立不稳,睁眼时觉得周围物体摇晃、旋转、四周物体有跳动感,或突然两腿发软,猝然跌倒,但倒后症状又减轻等变化,说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④短暂的意识不清或嗜睡

⑤突然出现难以忍受的头痛,尤其是局限性的剧痛,伴有恶心呕吐,多是脑动脉内压突然升高、脑出血的前驱征兆。

总之,上述这些症状,不管持续的久暂,都是脑中风的早期讯号,不可忽视。当出现症状时,应尽量安静下来,卧床休息,寻求解决办法,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治疗,可能避免中风的发生。

预防

1、控制高血压是预防中风的重点。

高血压病人要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物,有条件者最好每日测1次血压,特别是在调整降压药物阶段,以保持血压稳定。要保持情绪平稳,少做或不做易引起情绪激动的事,如打牌、搓麻将、看体育比赛转播等;饮食须清淡有节制,戒烟酒,保持大便通畅;适量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关键在于防治高脂血症肥胖。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高的食物如肥肉和动物内脏等;适量运动增加热量消耗;服用降血脂药物。 

控制糖尿病与其他疾病如心脏病脉管炎等。 

2、注意中风的先兆征象:一部分病人在中风发作前常有血压升高、波动,头痛头晕、手脚麻木无力等先兆,发现后要尽早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3、有效地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当病人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先兆时,应让其安静休息,并积极治疗,防止其发展为脑血栓形成。 

4、注意气象因素的影响:季节与气候变化会使高血压病人情绪不稳,血压波动,诱发中风,在这种时候更要防备中风的发生。

5、多吃果蔬 不易得中风。果蔬含有大量维生素C。据研究,血液中维生素C浓度的高低与脑中风密切相关,浓度越高,脑中风的发病危险就越低。此外,维生素C还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能够清除体内自由基。而自由基增多,就会增加患心脏病和脑中风的风险。其次,蔬菜水果中富含膳食纤维,它可以起到抑制总胆固醇浓度升高,从而防止动脉硬化、预防心血管疾病及脑中风的功效。美国一项研究表明,每天从蔬菜和水果中摄入一定量的水溶性膳食纤维,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可下降3%—5%。基于这一认识,发达国家国民迅速调整膳食结构,少吃肉、糖、脂肪,多吃果蔬。因此,近年来,在欧美等国,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已呈下降趋势。第三,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中富含钾、镁、叶酸等营养物质。钾元素对血管有保护作用,还能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镁元素也具有降低胆固醇、扩张血管等预防脑血管病的功效。而叶酸能将中风病人体内的高半胱氨酸转化为蛋氨酸、降低血液中半脱氨酸的浓度,从而减少患冠心病和中风的危险。此外,许多果蔬中含有寡糖,有减低血流凝集的作用,也可以防止中风。

夏季老年人应防“热中风”

眼下正是盛夏高温季节,医生提醒,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症的老年人应摒弃“中风在寒冷季节才会高发”的观点,当气温上升到32℃以上时,脑中风的发生率将大幅上升,夏季高温应谨防热中风。

夏季人体出汗较多,而老年人体内水分较少,夏天身体容易缺水。身体缺水会使血液黏稠,对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症或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来说,这会使输向大脑的血液受阻,增加中风的发生几率。

医生提醒,预防中风首先要重视高血压高血脂症等易引发脑中风的病症,合理安排夏日生活,注意劳逸结合,多吃能软化血管和降血脂的食物,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压药、降脂药。

夏季老年人还应避免过度贪凉。老年人的血管大多硬化,忽冷忽热的气温易使其发生意外。因此,使用空调时室内外温差以不超过8℃为宜。同时,及时补水,防止血液黏稠出现血栓,引发中风心绞痛等病症。对于有过中风史的老年人来说,一旦出现头昏、头痛、半身麻木、频频打哈欠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四驾马车”防卒中

随着天气转冷,冬季即将来临,又到了脑卒中的高发季节,专家提醒,脑卒中高危人群日常生活中应做到以下4点:

1.管好嘴:,高危人群应该注意饮食控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最主要是清淡饮食,要适应低脂肪、低热量、低糖和低盐的饮食方式;戒烟限酒;多吃含钾较多的食物,如水果、黄豆、海带、蘑菇、蔬菜等;增加谷类、纤维素类食物的摄入。

2.迈开腿:长期坚持运动,多做一些散步类的有氧运动;适当减轻体重。

3.开怀笑:保持良好的心情,正确面对现实,避免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

4.用好药:每天坚持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有效预防脑卒中。建议经过评估,脑卒中风险在10%以上的人群,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6]

世界卒中协会提出的6项步骤

1.了解自己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

2. 进行有规律的活动和锻炼;

3.保持健康饮食,避免肥胖

4.限制酒精摄入;

5.避免吸烟,如果吸烟应该寻求帮助戒烟;

6.认识卒中的预警信号[6]

参看

中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