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饮食/糯米
来自医学百科
【基原】为禾本科植物稻(糯稻)的种仁。
【异名】元米、江米。
【应用】
1.三消渴利:糯米(炒爆)、桑根白皮等分,煮取半碗,渴则饮不拘时。(《三因方》梅花汤)
2.自汗不止:糯米、小麦麸(同炒)为末,每服9g,米汤送下或猪肉点食。(《本草纲目》)
3.脾虚泄泻:糯米、淮山药共煮粥,熟后加白糖食之。(《刘长春经验方》)
4.虚劳不足:糯米入猪肚内蒸干,捣作丸子,日日服之。(《本草纲目》)
【使用注意】
糯米性粘滞难化,故病人忌食。
【现代研究】
糯米中含有脂肪油、淀粉(主要为支链淀粉)、糊精等物质,其中磷的含量比粳米低。
【按语】
因性极粘,故名。可煮粥饭酿酒熬汤,若作糕饼,性难消化。糯稻根须,煎汤可止渴、止虚汗。
【参考文献】
1.《仁斋直指方》:“痘疹用糯米,取其解毒,能酿而发之也。”
2.《本草纲目》:“暖脾胃,止虚汗泄痢,缩小便,收自汗。”
3.《本草经疏》:“补脾胃,益肺气之谷,脾胃得补,则中自温,大便亦坚实。温能养气,气充则身自多热,大抵脾肺虚寒者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