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疾病概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指各种致病因子入侵颌骨,引起整个骨组织包括骨膜、骨皮质、骨髓及其中的血管、神经的炎症,多由牙槽脓肿、牙周炎、第三磨牙冠周炎等牙源性感染而来,因而颌骨骨髓炎的发病率最高。
其次因粉碎性骨折或火器伤等开放性损伤引起骨创感染;由败血症或脓毒血症经血循环感染,多发生于婴幼儿的上颌骨;极少数由颜面皮肤或口腔粘膜的感染直接波及颌骨。近年颌骨骨髓炎的发病率随卫生保健的完善而明显下降,而用放疗治疗口腔癌或鼻咽癌后,并发骨髓炎常见。
临床症状[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中央性颌骨骨髓炎:上颌骨较下颌骨多见,患牙剧烈疼痛,为持续性,并沿三叉神经分布区放射痛。患牙及邻牙松动,有叩痛,前庭沟丰满,面颊肿胀。下颌骨的牙槽脓肿,脓液不易穿破而得不到引流,发展成急性弥散型骨髓炎。此时患者全身症状加重,高烧、寒战、白细胞增高、脱水及其他中毒表现。
边缘性颌骨骨髓炎:局部症状较轻,有慢性炎症性肿胀及凹陷性水肿。常因嚼肌及翼内肌受累而有张口受限。病变多局限于骨皮质,亦可向深层发展累及骨髓,但少有大块死骨形成。冠周炎感染如未被控制,常有反复发作者,经多次抗炎药物治疗后,易造成病原菌的耐药性,形成低毒性感染,无明显的化脓及死骨形成过程而有明显的骨皮质增生、硬化和骨膜增厚。骨皮质溶解破坏甚少,部分形成小脓腔及肉芽组织。下颌骨升支及下颌骨角部的皮质增生,可造成面部不对称畸形,X线摄片可见明显的骨膜下骨质增生。
疾病分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疾病描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颌骨骨髓炎是指各种致病因子入侵颌骨,引起整个骨组织包括骨膜、骨皮质、骨髓及其中的血管、神经的炎症,祖国医学称为“骨槽风”或“穿腮”。
症状体征[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根据牙源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的临床病理特别,病变始发于颌骨中央的骨松质和骨髓,称为中央性骨髓炎;病变始发于颌骨周围的骨膜和骨皮质者,称为边缘性骨髓炎。按其病变的性质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按验证的范围可分为局限型或弥散型。
疾病病因[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最多由牙槽脓肿、牙周炎、第三磨牙冠周炎等牙源性感染而来;其次因粉碎性骨折或火气伤等开放性损伤引起骨创感染;由败血症或脓毒血症经血循环感染,多发生于婴幼儿的上颌骨;极少数有颜面皮肤或口腔黏膜的感染直接波及颌骨。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链球菌,少数为其他化脓菌,陈见为混合性感染。
病理生理[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下颌骨骨髓炎较上颌骨骨髓炎更为常见,病情也比上颌骨骨髓严重,这是因为上颌骨骨质致密,周围有的筋膜和强大的肌,当下颌骨感染后,脓液不遗穿破引流;下颌骨血运较差,感染的血管栓塞后,易形成大块死骨。
诊断检查[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详询发病经过及治疗情况,注意与牙齿的关系,查明病原牙。
5、X线摄片,慢性期查明骨质破坏情况,有无死骨形成或在低毒性感染时见骨皮质增生型。
治疗方案[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急性期以全身应用抗生素,局部切开引流或拔除松动牙为主,弥散型病员表现衰渴、全身中毒严重、贫血者,除一般支持疗法外,还应小量多次输血,增强其全身抵抗力。 慢性期应以死骨刮除及病灶牙拔除为主。
疾病预防[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无特殊
安全提示[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本疾病多发生于婴幼儿的上颌骨。边缘性颌骨骨髓炎:多见于青年人,急性期不易发现,常见慢性期。
2、及时治疗冠周炎、尖周炎等牙源性感染,对预防发生颌骨骨髓炎有积极意义。如已形成骨髓炎,在急性期应予彻底治疗以免转为慢性。
相关药品[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抗生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