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甲斑蝥酸钠

来自医学百科

去甲斑蝥酸钠 Injectio Natarii Norcantharidatis  

药物别名

斑蝥素钠  

制剂规格

2ml:10mg,注射剂  

药理毒理

斑蝥是鞘翅目(Coleoptera)芫菁科(Meloidae)斑芫菁属(Mylabris)昆虫的俗称。斑蝥的生活史复杂,食性较杂,幼虫以蝗卵为食,对抑制蝗虫的发生起着一定的作用,是蝗区防治蝗虫的理想天敌,但其成虫为植食性,可为害多种农作物。同时,斑蝥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之一,我国是世界上应用斑蝥入药最早的国家,历代医药名著《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日华子本草》、《大观本草》等均记载了斑蝥有治疗肿瘤的类似作用,南宋《仁斋直指方论》明确记载了斑蝥可治疗癌症。我国药典以南方大斑蝥(大斑芫菁Mylabris phqlarata pallas)和黄黑小斑蝥(眼斑芫菁 Mylabriscichorri L. )入药。随着临床上斑蝥类药物对肝癌及其它疾病治疗效果的发现,斑蝥的需求量急剧增加,斑蝥已被列为我国紧缺的动物药之一。

斑蝥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多,除抗癌外,尚有抗病毒、抑真菌壮阳、升高白细胞等多种活性。斑蝥体内含有斑蝥素、脂肪、蜡质、蚁酸和色素等物质,其主要药用成份是虫体内的斑蝥素,另据侯一斌报道,斑蝥的有效成份除斑蝥素外,尚有一种结构未知的羟基斑蝥素。斑蝥素在医药上有消肿破瘀、解毒消炎、抗癌、通经、杀虫等功效,主治症瘕、恶疮、闭经、疥癣、原发性肝癌贲门癌食道癌消化道肿瘤等症。斑蝥素最主要的药理作用是抗癌作用,斑蝥素首先抑制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继而影响RNA和DNA的生物合成,最终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斑蝥素是一种半帖烯毒素,可从虫体提取(活体取毒或试剂提取法)或人工合成,斑蝥素普遍存在于鞘翅目芫菁科昆虫中,不同属种和同种不同性别斑蝥素含量各有差异,一般雌性的含量比雄性低。同一个种在不同的地理分布区内其斑蝥素含量亦有差异,而且有的差异相当大;除南方大斑蝥和黄黑小斑蝥外尚有不少种类斑蝥素含量超过了我国药典的要求,如四点斑芫菁〔Mylabris(S. Str) quadripunctata L.〕其斑蝥素含量甚至超过了南方大斑蝥和黄黑小斑蝥,这部分种类是值得开发利用的野生资源;斑蝥不同部位斑蝥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亦有差异,针对不同的病人应用不同的泡制或提取方法。

斑蝥素系顺式酸酐结构,用氯仿苯甲醚混合溶剂提取重现性好,提取效率高;斑蝥素较为稳定,可用亚砷酸法、重铬酸钾法、亚硒酸双显色法进行分析和用重量法、酸碱滴定法甲醇锂法、甲醇钠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进行含量测定,其中以气相色谱法较好;谭娟杰等的实验证明气相色谱法对测定斑蝥素具有专属性。在斑蝥的取毒方法和斑蝥素人工合成等方面进行深层的研究,可提高斑蝥素的获取量和扩大来源。据报道,1头斑蝥成虫生活期间进行活体取毒所得斑蝥素量相当于虫体含量的1~2倍,而对斑蝥的繁殖影响不大;杨兆芬等报道红头豆芫菁经110℃烘干后的雄虫,用酸水解后提取的斑蝥素含量比直接提取的含量增高4倍。

斑蝥属剧毒药,如果滥用、超量应用、与酒蒜同用、生用(或泡制不当)、外用面积过大、蓄积、肝肾功能不全、冲服会引起中毒,中毒剂量为0.6g,致死剂量为1.5g;斑蝥素0.14μg能诱发皮肤起泡,10mg可产生严重中毒或致死,给临床应用带来麻烦。人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试验,合成了部分斑蝥素的衍生物或类似物如去甲斑蝥素斑蝥酸钠羟基斑蝥胺抗癌药物来替代斑蝥素,实验表明,它们的药理作用相似,但毒性较斑蝥素小得多。  

适应证

肝癌、食道癌、胃和贲门癌等及白血球低下症。亦可作为术前用药或联合化疗中。  

不良反应

一次注射量若超过20mg,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停药、减量或对症处理可自行消失。  

相互作用

本品可与去甲斑素片交替使用,但不宜同时联合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