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胍类
来自医学百科
双胍类,指的是双胍类降血糖药,简称双胍类。是控制糖尿病人血糖的口服降糖药类型之一。中国常用的有二甲双胍、苯乙双胍。
降糖机制[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该类药物可明显降低糖尿病病人的血糖,但对正常人血糖无明显影响。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肝脏葡萄糖输出,也可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近年来认为二甲双胍可能通过激活一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信号系统而发挥多方面的代谢调节作用。单独用药极少引起低血糖,与磺酰脲类或胰岛素合用则有可能出现低血糖。二甲双胍治疗T2DM尚伴有体重减轻、血脂谱改善、纤溶系统活性增加、血小板聚集性降低、动脉壁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受抑制等,被认为可能有助于延缓或改善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目前有“马车理论”来形象说明几种不同类型口服降糖药的作用机制,其中双胍类药好比“仓库保管员”,血糖低时,将仓库大门打开一个小缝,使细胞内存储的糖释放到血里少一点,使基础血糖升高的幅度小,使有限的基础胰岛素能发挥降低基础血糖作用,真正起降糖作用的还是胰岛素,双胍类药只是“帮帮胰岛素的忙而已”。
适应证[编辑 | 编辑源代码]
①T2DM(2型糖尿病):尤其是无明显消瘦的患者以及伴血脂异常、高血压或高胰岛素血症的患者,作为一线用药,可单用或联合应用其他药物。
②T1DM(1型糖尿病):与胰岛素联合应有可能减少胰岛素用量和血糖波动。
禁忌证或不适应证[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肾、肝、心、肺功能减退以及高热患者禁忌,慢性胃肠病、慢性营养不良、消瘦者不宜使用本药;
- T1DM不宜单独使用本药;
- T2DM合并急性严重代谢紊乱、严重感染、外伤、大手术、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
- 对药物过敏或有严重不良反应者;
- 酗酒者。肌酐清除率<60ml/min时不宜应用本药。
不良反应[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消化道反应:进餐时服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可减少消化道不良反应;
- 皮肤过敏反应;
- 乳酸性酸中毒:为最严重的副作用,苯乙双胍用量较大或老年患者、肝肾心肺功能不好及缺氧等时易发生。二甲双胍极少引起乳酸性酸中毒,但须注意严格按照推荐用法。
临床应用[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儿童不宜服用本药,除非明确为肥胖的T2DM及存在胰岛素抵抗。年老患者慎用,药量酌减,并监测肾功能。准备作静脉注射碘造影剂检查的患者应事先暂停服用双胍类药物。现有两种制剂:①二甲双胍(metformin):500~1500mg/d,分2~3次口服,最大剂量不超过2g/d。②苯乙双胍(phenformin,DBI):50~150mg/d,分2~3次服用,此药现已少用,有些国家禁用。
参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参考文献[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医学教材.杨宝峰主编
- 《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医学教材.陆再英、钟南山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