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病

来自医学百科

周围神经是指嗅、视神经以外的脑神经脊神经自主神经及其神经节。周围神经疾病是指原发于周五神经系统结构或者功能损害的疾病。  

生理解剖[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周围神经从功能上分为感觉传入和运动传出两部分。前者由脊神经后根、后根神经节及脑感觉神经组成。

周围神经纤维可分为有髓鞘和无髓鞘两种。

神经纤维是周围神经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众多神经纤维集合为神经束,若干神经束组成神经干。  

病因及发病机制[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病因复杂,可能与营养代谢、药物及中毒血管炎肿瘤、遗传、外伤或机械压迫等原因相关。它们选择性地损伤周围神经的不同部位,导致相应的临床表现。在周围神经发病机制中轴索运输系统意义重大。轴索内有纵向成束排列的神经丝微管,通过横桥连接,从神经元胞体运输神经生长因子和轴索再生所需的多种物质至轴索远端,起营养和代谢作用;也可影响神经元传递信号,增强其代谢活动。轴索对毒物极其敏感,病变时正向运输受累可致轴索远端细胞膜成分及神经递质代谢障碍;逆向运输受累可引起轴索再生障碍。  

分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由于疾病病因、受累范围及病程不同,周围神经疾病的分类标准尚未统一,单一分类方法很难涵盖所有病种。首先可先分为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后者按病因又分为营养缺乏和代谢性、中毒性、感染性免疫相关性炎症缺血性、机械外伤性等;根据其损害的病理改变,可将其分为主质性神经病和间质性神经病;按照临床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复发性和进行性神经病等;按照累及的神经分布形成分为单神经病、多发性单神经病、多发性神经病等;按照症状分为感觉性、运动性、混合性、自主神经性等种类;按照病变的解剖部位分为神经根病神经丛病和神经干病。  

临床表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周围神经疾病有许多特有的症状和体征感觉障碍主要表现为感觉缺失、感觉异常、疼痛、感觉性共济失调运动障碍包括运动神经刺激和麻痹症状。刺激症状主要表现为肌束震颤肌纤维颤搐痛性痉挛等,而肌力减低或丧失、肌萎缩则属于运动神经麻痹症状。另外周围神经疾病患者常伴有腱反射减低或消失,自主神经受损常表现为无汗、竖毛障碍及直立性低血压,严重者可出现无泪、无涎、阳痿膀胱直肠功能障碍等。  

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病史描述、临床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是诊断周围神经疾病的主要依据。神经传导速度和肌电图检查对周围神经疾病的诊断很有价值,可发现亚临床型周围神经病,也是判断预后和疗效的客观指标。周围神经组织活检一般用于临床及其他实验室检查定性困难者,可判断周围神经损伤部位,如轴索、神经膜细胞、间质等。部分周围神经病还可通过病理组织检查明确疾病性质如麻风、淀粉样变性等。总之,周围神经疾病的定位诊断根据上述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的改变并不难,而病因诊断则要结合病史、病程的发展、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任何一项单独的辅助检查都不能作为诊断的金标准。  

治疗[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首先是病因治疗;其次给予对症支持处理,如给予止痛药物及B族维生素等。针灸理疗按摩是恢复期中的重要措施,有助于预防肌肉挛缩和关节变形。  

常见病[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脑神经疾病:三叉神经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多发性脑神经损害;脊神经疾病:单神经病及神经痛、多发性神经病、急性炎症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参看[编辑 | 编辑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