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定标

来自医学百科
C9fcc3cec3fdfc0311469f9bd43f8794a4c226d2.jpg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周定标认为,外科医生最宝贵之处就是要勇于探索。为此,有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基本上都是在刀尖上独舞,艰难险阻,甘苦自知。

中文名:周定标

国 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江阴市

出生日期:1944年

职 业: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解放军总医院外科教研室主任

毕业院校: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

主要成就:国家科技进步奖、光华科技基金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15项

人物档案

周定标,1967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1981年于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获硕士学位。1985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Mayo医学中心和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学习。参加编写专著12部,发表论文80余篇。1986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光华科技基金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医疗成果)奖15项。1992年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12年荣获“中国名医百强榜”上榜名医。

在大脑禁区里破译生命的密码

——周定标

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神经外科又作为外科中的宠儿,不仅难度高、风险大,而且专科性强、发展快。作为经常为千千万万患者诊治“指挥中枢”、探寻大脑深处奥秘的大家,他其实时时伴着患者在生与死的较量中寻找生命的蹊径。

“人没有这样一种精神是不行的。”就是凭着这种精神,他几十年如一日,在脑细胞与脑神经密布的“沼泽地”里“挖雷”,成为名扬全国的“脑外一把刀”,相继填补了我国脑外科领域的多项空白,最终构筑了自己的学术世界,赢得了医学界应有的地位与荣誉。

他常常谦虚地说:“我这大半辈子,也就做了三件事”。成千上万的患者,却从他手下走向新生。

他的三件事

从事这个专业的人都知道,40余年来,他所研究的“三件事”,都是神经外科中的“高精尖”地带,都是带有开拓性与创新性的领域,都是神经外科与其他学科的交会点。

周定标开拓的第一个领域,是颅底和脑深部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颅底和脑深部肿瘤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又涉及神外、耳鼻咽喉、颌面外科、眼科及整形外科,长期以来被视为难治或“不治”之症。20世纪80年代以前,颅底外科研究在国外逐渐兴盛,而在国内却少有涉足。周定标成为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于国内最早将此作为重点而加以系统研究。在导师段国升教授的指导下,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多项高难度手术,使301医院神经外科因此成为全国最早开展颅底肿瘤临床研究的单位之一。当时科室的条件有限,起步艰难,再加上这项手术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风险之高,常常是险象环生。但他打破了多项禁区,使环生的险象变做峰回路转,在海绵窦肿瘤、颅中窝—颞下窝沟通瘤和颅鼻眶部肿瘤切除,经脉络裂切除三脑室中部肿瘤,经颅底切除斜坡肿瘤和颅内颅神经直接重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他主编出版了国内第一部《颅底肿瘤手术学》,帮助多家医院开展颅底和脑深部肿瘤手术,对推动我国的颅底外科事业作出了贡献。

周定标开拓的第二个领域,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及相关研究。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非常常见,在有些地区已成为健康的第一杀手。脑卒中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前者虽然只占发病人数的1/4,但死亡率较高;后者虽然死亡率较低,但占整个发病率的3/4,而且一旦发病,很容易留下后遗症,比如偏瘫、失语、智障等。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大致分为内科用药、外科手术与血管内介入三种方法,遗憾的是,我国在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最有效的防治手段之一——外科治疗方面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认识偏差和观念滞后。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很多人包括一些医生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征象TIA(暂时性缺血发作)不认识或不重视。但在美国目睹了发达国家缺血性脑血管病外科治疗现状的周定标却坚信,尽管由于种族、生活习惯等差异,东西方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变部位和发病机理可能有差异,但绝不可能差到人口只有我国五分之一的美国每年施行十余万例手术而国内每年只做数百例的程度。因此从1987年回国后至今,他一直致力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研究,并协助全国各地数十家医院开展此项工作。他还利用全国脑血管病防治领导小组成员的身份,力争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成功列入了国家科技部“九五”、“十五”、“十一五”重大疾病防治研究项目,成为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周定标开拓的第三个领域,是颅颈交界区畸形的病因、发病机理及诊治。这种病并不少见,但各地都有手术后相当一部分病人症状加重的情况,严重者四肢瘫痪、呼吸衰竭甚至死亡。从某种意义上说,外科大夫都是一些好奇心强的人,周定标经多年的观察研究发现,此类疾病的诊治存在着两大误区:一是不管延髓或颈髓的压迫因素来自何方,一概采用后路手术减压;二是忽略颅颈交界区的稳定性。有鉴于此,从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在段国升教授的指导下,将颅颈交界区畸形作为重点加以研究,首先对延髓颈髓前方受压者施行经口腔入路切除齿状突的前路减压术。该手术难度大,要求高,术后处理复杂。周定标与神经外科的医护人员一起,凭借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和对病人极端负责的精神,精心施术,精心护理,迄今已完成了近400例,在国际上数量最多,疗效满意。与此同时,他首先发现并报道国人自发性寰枢脱位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与西方人有差异;并根据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提出了自发性寰枢脱位的分型和治疗原则,充分强调了前路手术和维持颅颈交界区稳定的重要性。

三个领域,都是交叉学科,都在我国起步较晚,都是困难和风险重重,一些人不愿碰和不敢碰,但他都攻克下来了。而他知道,成功往往是需要用汗水与心血来浇灌的,要想成功,必须具备一往无前的探索精神。在充满艰险的成功之路上,他强调,“学识、技巧、工具,缺一不可;术前、术中、术后,无一不重”。为此,他有时为了一台手术而千斟万酌,有时为了一个方案而彻夜难眠。

40余年的追求岁月,渐渐染白了他的双鬓。成千上万的患者,却从他手下走向新生。

一个人的经历似乎像他走在人群中一样,其波不兴,其澜不扬。

他本不想学医

在许多人的眼里,周定标是一位典型的知识分子。除了有幸在课堂的讲台下听到他清晰、条理而权威的声音,走在人群中,他基本上是那种从容淡定、自成品格、大道无形的行者。

江浙自古大家迭出。这块风水宝地诞生了中国舞台上许多贤人墨客,志士英雄。江南的细雨滋润着南方人的毓秀,让后人不免常常产生仰视。在一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从江苏著名的省重点南菁中学走出来的周定标——这个从小学到高中向来考第一、曾获江阴市中考状元的年轻人,向往的是日后能够当上既神秘又高尚的导弹或火箭专家。

周定标的曾祖父是位很有名的老中医,然而一生行医向善的曾祖父却告诫后人:“医生这个职业太辛苦,希望你们不要当医生”。曾祖父的这句话,对于1962年高中毕业高考各科平均成绩在88分以上而又向往航天事业、“从来没有想过要当医生”的周定标来说,也许是巧合。根据考试成绩,当年除了北大物理系外,他完全可以进入全国任何一所大学任何一个专业就读。

然而命运有时会不经意地开个玩笑。那一年部队院校提前来江苏招生,一下选中了他,将他选入到第二军医大学就读的行列。周定标于是穿上了军装,坐在了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那令人羡慕不已的课堂。

1967年底,他以优异的成绩从那里毕业。按他在校的表现及成绩,时为生理教研室讲师、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陈宜张教授对他颇为欣赏,拟让他留校执教,充实学校的师资队伍。但他像多数人一样遭遇了“文革”,被分到济南军区405医院当了一名外科医生。

二十年后,著名作家王海鸰(《牵手》和《大校的女儿》的作者)还跑到他所在的科室体验生活,并称他为自己的偶像。原来,多年前王海鸰在护士培训队时,听过周定标的课,当时她们都暗地里崇拜他。

1970年,周定标开始接触神经外科,但由于医院小,业务发展受限。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他开始积极进行备考。那时北京301医院神经外科,名满全国的段国升教授拟录取两个。搞了近十年的神经外科,周定标一心想成为帮助患者解除痛苦的有用之才,于是选择了北京,成为301医院第一批研究生。

生活好像总是在平淡无奇中走过。1981年研究生毕业,周定标顺利留在了301医院;1985年底,他先后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Mayo医学中心和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进修学习,扩大了视野,开阔了眼界;1987年,他归国回来即被任命为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又刚好遇上医院第一次“设擂求才”,他在这场“擂台赛”中脱颖而出,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990年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1993年众望所归当上科主任,一直到2005年底任届期满从科主任位子退下来,当上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外科教研室主任……

从不想当医生到成为一代名家,从被动学医到主动攻坚破难,看上去一个人的经历似乎像他走在人群中一样,其波不兴,其澜不扬。

如清风掠过广阔的原野,名利在这个世界,于他而言仿佛是身外非常遥远的事。

医生的品格

当学科建设与自己研究声名鹊起时,他却犹如做人一样从容淡定,心游万仞而气定神闲。

其实在他心里,几十年的行医生涯让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十年前,他得了甲亢在辽宁一个小岛休养的时候,一位在台湾出生、美国上大学而“文革”期间选择回大陆并受到周总理关照的典型,因颈动脉严重狭窄,通过山西省政协历经重重困难找到他时,他二话不说从外地赶回,在考虑了几个昼夜后,制订了周密的方案,施行手术后挽救了这位本想到美国做手术的患者,心里曾为之欣慰;但更多的却是反省自己人生的缺失。还是十几年前,他曾用了整整11个小时,为一位因岩骨—斜坡区巨大脑膜瘤的患者做手术。手术难度很大,但进行得很顺利,将患者肿瘤全部切除后,他看到没有问题,由于实在太疲劳就回家休息了。第二天清晨来到监护室时,值班护士告诉他病人的小便很少。他一看病人呈现出低血压,也就是说病人有整整9个小时内一直处于休克状态没做处理!面对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护士和值班的进修医生,他气极无语。在找来内科医生一起进行最大努力的抢救后,患者还是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在术后一个多月死亡。这是近十年来他手术的病人中仅有的两例死亡之一,虽然是死于术后的低血压而非自己的过失,但每每回想起来,他总是自责不已。

这种无端的自责,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医学大家的情怀与胸怀。

天地之间,多数人逃不过的,无非“名利”二字。而周定标认为,“名利不要刻意追求,争来的名利不光彩、没意思。”所以,不管今天他身上的头衔多少,没有一个是自己争来的。

如清风掠过广阔的原野,名利在这个世界,于他而言仿佛是身外非常遥远的事。当他走在人群之中,站在患者身边,耕耘在无影灯下,有谁又能想到他曾是一个体育运动和二胡的爱好者?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献给了医学,医学还给了他一片湛蓝的天空。

总医院人知道,周定标教授对患者向来是一视同仁,更是拒收红包的“四大铁”之一,铁得让人心服口服。但谈及医德医风,他总是一挥手免谈,也不认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就是自己超然物外的态度。因为,“我没有能力阻止别人,但有能力把握自己”。

新世纪新阶段,新机遇新挑战。已入古稀之年的周定标仍未停止追求的脚步,他还在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新的课题,每天奔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钟爱的事业谱写着新的更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