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静脉硬索状
沿浅静脉走行出现条索状物或硬结,并伴有红肿、灼热、疼痛或压痛,急性期后,索条状物变硬,局部皮肤色素沉着,以上症状见于血栓性浅静脉炎。
局部静脉硬索状的原因[编辑 | 编辑源代码]
①化学药物刺激引起的浅静脉炎,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如:高渗性葡萄糖溶液、各种抗生素、烃化剂、有机碘溶液等,均能在受注射的浅静脉内膜上酿成化学性刺激,导致较为广泛的损伤迅速发生血栓形成,继而出现明显的炎性反应。
②导管作持续性输液常可使静脉壁遭受直接损伤致血栓形成,并迅速出现炎症反应。常见于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及大手术等危重病人。
③下肢静脉曲张时无论是属于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的属支,由于静脉血瘀滞足靴区皮肤。常因营养性变化承受,慢性感染可使曲张的静脉受缺氧和炎症性损害导致血栓性浅静脉炎。
局部静脉硬索状的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临床上的多发病,常见病。男女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血栓性浅静脉炎可以发生于身体的各个部位,通常多发于四肢,其次是胸腹壁,少数呈游走性发作。临床特点为:沿浅静脉走行突然发生红肿、灼热、疼痛或压痛,出现条索状物或硬结。急性期后,索条状物变硬,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属于中医血痹、脉痹、肿胀、血瘀的范畴。发病时,浅静脉为一硬索条,可有自发痛。触痛或牵拉痛,一般称为“脉痹”。
局部静脉硬索状的鉴别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由于病因和病理以及临床特点的不同,又把肢体、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称为良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把间歇性、复发性的血栓性浅静脉炎称为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1、良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于下肢者,多见沿静脉走行红、肿、热、痛,红肿渐消时,出现棕色条形表现,其下可触及索条。发生于胸腹壁及上肢者,多在疼痛部位可触及条索状硬物。结合有输血、输液、外伤,牵拉伤病史,即可确诊。
2、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根据血栓性浅静脉炎复发和游走的特点,诊断并不困难。
3、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主要查血常规,化脓性浅静脉炎,白细胞计数可达20×109/L,对诊断有怀疑病人可行病理检查。青壮年人,有静脉曲张病,近期局部受创伤或受风寒湿侵袭,或近期有静脉输注药物史或有静脉血管损伤病史。下肢或上肢局部表浅静脉,沿静脉走行方向突然出现红肿、热、痛,条索状物或结节。全身可有轻度发热,血白细胞轻度升高。若有静脉留置导管,突然出现寒战、发热、白细胞增高,局部肿胀,拔出静脉导管时,带有脓汁应考虑此病。
4、胸腹壁血栓浅静脉炎,本病多发生于青、中年人,胸部有牵拉扭挫等外伤或手术史。胸腹壁自发性疼痛,可显见直线形或迂曲状静脉,触之疼痛、硬韧,呈条索状或结节状。患侧上肢高兴或胸腹壁过伸时疼痛加重,并可沿条索走行部位,出现弓弦状凹陷浅沟。
临床上的多发病,常见病。男女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血栓性浅静脉炎可以发生于身体的各个部位,通常多发于四肢,其次是胸腹壁,少数呈游走性发作。临床特点为:沿浅静脉走行突然发生红肿、灼热、疼痛或压痛,出现条索状物或硬结。急性期后,索条状物变硬,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属于中医血痹、脉痹、肿胀、血瘀的范畴。发病时,浅静脉为一硬索条,可有自发痛。触痛或牵拉痛,一般称为“脉痹”。
局部静脉硬索状的治疗和预防方法[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适当保暖:大家知道,在温暖的环境中血管会扩张,皮肤色泽变得红润;反之皮肤便显得苍白。因此,在寒冷季节和在有空调的房间中适当保暖,这对于脉管炎患者来说十分重要。寒冷将使血管收缩,血流量更加减少,缺血引起的症状愈加严重。
防止创伤,及时治疗:创伤不仅加重血管损伤和痉挛,而且使已处于缺血状态的肢体抗感染力下降,造成伤口不易愈合。即使是通常不予重视的霉菌感染,如足癣等,也会对患肢造成威胁,因此,避免足部碰撞、压伤,一旦发生外伤或足部霉菌感染应及时治疗。
患肢锻炼:功能锻炼不仅可以防止肌肉萎缩,而且使肢体的血流量增加,促使血管侧支开放,保持肢体活动能力。但是,患肢锻炼不能操之过急,活动量要适当。因为患肢本身处于缺血状态,过度活动时必然加重症状。这里所说的活动适当,就是以不引起肢体疼痛为度。
降低血液黏稠度:血液流动速度缓慢,血液黏稠度增加,可引起血栓形成,使原已狭窄的动脉完全阻塞。治疗上可多饮水,平时多食黑木耳,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参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急性海绵窦栓塞性静脉炎
- 胸壁静脉炎
- 腹壁血栓性静脉炎
- 血栓性浅静脉炎
- 化脓性门静脉炎
- 化脓性盆腔血栓静脉炎
- 血栓性静脉炎
- 静脉炎
- 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
- 上矢状窦血栓性静脉炎
- 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
- 全身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