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德氏菌病

来自医学百科

巴斯德氏菌病(pasteurellosis),巴斯德氏菌引起的疾病。不同的菌种引起不同的疾病,如局部脓肿败血症等。巴斯德氏菌以法国细菌学家L.巴斯德的姓氏命名。1880年前,巴斯德首先论述引起禽类霍乱病原菌,并利用此菌成功地进行了鸡霍乱菌苗的研究工作,以后该菌即被定名为出血败血性巴斯德氏菌。后陆续发现多个菌种。此类细菌主要是动物的致病菌,但也能在人类中引起疾病。只不过人类的发病率较低,发病主要与动物(如狗、猫)咬伤或抓伤有关,用青霉素抗生素治疗有较好效果,病死率很低。

病原学[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细菌分类学上,巴斯德氏菌属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的环形杆菌,不产生芽胞,无运动性,在有氧或缺氧条件下均能生长,不同的菌种能发酵不同的糖类物质,产酸,但不产气。在以往的《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中,巴斯德氏菌属中尚包括鼠疫杆菌、兔热杆菌。在第8版(1974)书中这些分类已有变动,鼠疫杆菌归入肠道杆菌科的耶尔森氏菌属,兔热杆菌归属于弗朗西斯氏菌属 (Francisella)。巴斯德氏菌属包括出血败血性巴斯德氏菌、溶血性巴斯德氏菌、亲肺性巴斯德氏菌和尿素酶巴斯德氏菌 4个菌种。其中出血败血性巴斯德氏菌和溶血性巴斯德氏菌均能产生毒素,其成分为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可引起败血症。

巴斯德氏菌主要寄居于家畜、野生哺乳动物(狗、猫、羊、牛、兔、狮等)及禽类(鸡、鸭、鹅)的鼻咽部或肠道内,一般情况下不引起疾病。许多研究工作证实:此菌一旦使动物致病,可引起散发性或流行性肺炎、败血症及禽类的霍乱样腹泻等疾病。一般认为,此菌可通过动物咬伤、与动物密切接触引起人类感染,但有些感染原因不明。

巴斯德氏菌属引起人类的多种感染性疾病见表。

分类及临床表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这类疾病中,以出血败血性巴斯德氏菌所致者较多见,表现为3种临床类型:①动物咬伤部位的软组织感染;②慢性呼吸道感染;③有或无迁徙性病灶的菌血症。人体被动物咬伤的部位多位于手、臂、腿或头颈部。病人一般在数小时至 3天内急性起病。伤口部位出现红肿和疼痛,通常经24~48小时后伤口流出含有浆液的血性液体。部分病人有局部淋巴结肿大低热。严重者可并发骨髓炎关节炎,甚至病变累及的肢体伤残。儿童中偶有因头部被动物咬伤后引起脑脓肿者。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表现的巴斯德氏菌感染病人,许多是饲养员、驯兽员等,往往有与动物密切接触史,但可无动物咬伤史。一般认为可能与这部分人的鼻咽部已寄居有出血败血性巴斯德氏菌有关。感染易发生在原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基础上,细菌侵入肺实质即肺泡部分,可导致肺炎。同样,肺炎也可因菌血症时血液中的病原菌侵入肺部所致。病人抵抗力降低时,可发展为败血症。肝硬变患者发生巴斯德氏菌感染时,容易发生败血症。由于肝硬变患者的肝脏滤过细菌的功能减退,部分细菌不经肝脏而自侧支循环入血,且肝硬变时门静脉回流受阻,压力升高,促使门静脉与体静脉之间的侧支循环形成,就更造成了有利于细菌经侧支循环避开肝脏滤除功能的条件。

溶血性巴斯德氏菌和其他巴斯德氏菌很少引起人类疾病。发病者的临床表现与出血败血性巴斯德氏菌性感染相类似。

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主要依据临床特征和细菌学检验。有动物接触史,尤其被动物咬伤后,在24小时内发生痛性的软组织炎症者,应高度怀疑为本病,从伤口部位、痰液、脓液或脑脊液甚至于血液中分离出巴斯德氏菌,则可确诊。

治疗[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用抗生素治疗并对伤口进行清创。可选用青霉素、四环素头孢菌素等,疗程为7~10天。病变为溃疡形成者,则抗生素应用至溃疡愈合后。一般情况下,门诊治疗即可,若发生败血症或严重感染,则应住院治疗。

预防[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本病主要是动物的疾病,仅偶尔传播到人,若能降低动物的感染率,可减少本病对人的危害。同样,尽可能减少接触动物,尤其是患病动物,也是预防感染本病的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