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来自医学百科

所属地区:广东省-广州市

详细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流花路111号

邮政编码:510010

周边公交:251 260 29 31 38 518 夜7  

医院简介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广东省、广州市首批医疗保险定点单位。始建于1933年,1976年以“流花桥医院”注册于世界卫生组织。医院座落在广州市风景秀丽的流花湖畔,毗邻广交会、中国大酒店和东方宾馆,临近广州火车站、省汽车总站和地铁站,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是广州商贸、金融、交通和旅游的中心。医院占地面积21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面积14万平方米。

医院专科齐全、技术精湛、设备先进、环境优雅、服务一流;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600余人,其中博士后、博士、硕士200余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00余人;展开床位1200余张、专业科室50多个、开设了60多个专科、140多个专病特色门诊专家门诊。年门诊量近50余万人次。收容量近2万人次,手术量7000余台次。医院拥有核磁共振、双螺旋CT、C型伽玛刀、双探头ECT、大型数字减影仪、高能直线加速器、全身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仪(光子刀)、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数字胃肠机乳腺X线机、系列电子纤维内窥镜胸腔镜、腹腔镜关节镜)、大型高压氧舱、血透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大型医疗设备580余台(件),总价值超过2.9亿元人民币。

医院拥有创伤外科麻醉科呼吸内科激光整形科4个全军医学专科中心;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急危重病研究所2个广州军区医学研究所;心血管内科肾脏病科、普通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医学实验科、护理中心7个广州军区医学专科中心;骨科、ICU科、临床药理基地3个广东省“科教兴医五个工程”重点学科及泌尿外科、药剂科2个广东省特色专科。在肺心病、上位颈椎损伤、多器官功能衰竭麻醉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尿道下裂或狭窄诊治及激光整形等方面具有很强的技术优势,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微创外科技术、介入诊疗技术、体外循环技术、放射治疗技术、器官移植技术、生物治疗技术、激光治疗技术等方面有较强的特色,达到国内、省内先进水平;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哮喘、夜间呼吸暂停综合征、肝胆胰疾病的内镜下介入治疗、糖尿病甲状腺疾病、IgA肾炎、严重颅脑损伤血栓性脑疾病、脑肿瘤伽玛刀治疗、胆道疾病、乳腺疾病、复杂心脏疾病的手术治疗、喉切除及功能重建、鼻窦镜诊疗技术、人工牙种植技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性病、不孕症、肿瘤的综合治疗、小儿肾病风湿病的中西结合治疗、血液净化技术以及老年、幼儿手术麻醉及监测方面处于广东省先进水平。  

地理位置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流花路111号。她东邻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旧址,距越秀山风景区仅一步之遥,南滨环境优美的流花湖公园,西接西村居民区,北靠广州火车站和广东省汽车站,周围座落有五星级的中国大酒店、东方宾馆、友谊剧院、电报大楼及白马、黑马和流花等服装城。这里是广州市交通、商业、旅游和贸易中心。医院交通非常便利,可以搭乘地铁,也可以有多条公交线路直达医院。地铁二号线至越秀公园站下车(往C出口向前走200米即到),公交路线有29、31、38、203、251、518路至广州军区总医院站下车。  

设备先进

医院拥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1400多台,总价值近5亿元,主要设备有:PET/CT、C型伽玛刀、1.5T核磁共振(2台)、高速CT(2台)、双探头ECT、大型数字减影仪(DSA)、高能和低能电子直线加速器、大型高压氧舱、准分子激光治疗仪、全身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系统(光子刀)、神经立体定向手术系统、全系列电子纤维内窥镜、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大型自动动生化分析仪、80万倍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数字化成像系统等,还拥有中心供氧、中心吸引和气压传输系统等先进设备。拥有设备先进,配套齐全的现代化洁净手术室和ICU病房,总体医疗设备达到国内一流。建成了计算机网络,实现了医疗过程的数字化管理,极大的提高了诊疗效率。  

人才济济

医院共有卫生技术人员千余人,拥有一支由12名将军级专家领衔、梯次合理的人才队伍,形成 “331”人才方阵格局,即300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00名硕士以上高学历人员,100名硕士、博士生导师。现有21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00余名专家有过出国留学经历,在军区和省以上专业学术组织担任副主任委员以上职务专家60余名,军区“名医名家”称号专家12人。近年来,医院实施“与巨人同行”发展战略,聘请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位世界顶尖级医学专家为高级技术顾问,每年定期来院讲学、会诊、手术及科研指导。  

技术过硬

医院整体实力雄厚,诊疗技术精良,形成了院有优势、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技术格局。以全军、广东省和军区专科中心为依托,打造了骨科、神经外科、心脏外科、呼吸内科、泌尿外科、整形外科等一批军内外领先的强势学科;围绕介入技术、器官移植技术、微创技术、生物治疗技术、激光治疗技术、体外循环技术构建了6大优势学科群;在急危重症、多器官功能衰竭、上位颈椎创伤、尿道下裂和狭窄,重度颅脑损伤和颅内肿瘤、复杂性先心病、不孕不育、恶性肿瘤等治疗上形成鲜明技术特色。“十五”期间,获国家、军队和省级以上科研基金课题110余项,获基金资助1200余万元。获军队医疗成果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及广东省医疗成果、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重大奖29项,发表科研论文数量进入全国医疗机构前30名。  

悠久历史

医院于1933年正式成立,至今已走过70多年的风雨。医院的发展历史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933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1949年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至1995年,1995年至今。

一、解放前十七年,医院匆匆诞生,艰难生存(1933年至1949年)

1932年,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广东绥靖公署主任的陈济棠提出了建设“模范新广东”的计划,建立医院就是计划的一部分,第二年也就是1933年经蒋介石批准便匆匆上马兴建了。医院的主体建筑就是现在的华侨楼,当时名为广东总医院。1936年,改名为广东陆军总医院。1937年,医院又增加了一个部分:就是国民党国防军医学校第一分校。1938年抗日战争广州沦陷前,医院及学校同时迁走。医校迁至广西桂林,医院则先后辗转广西梧州、桂林,湖南衡阳,广东韶关、翁源、南雄等地。1944年,日军逼近南雄,医院被迫迁往江西龙南,后又搬至江西寻邬。此时,医院已与国民党军医署失去联系,供给中断。1945年,迫于无奈,医院被就地解散,医护人员自寻去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回广州接收日伪医院,在总医院原旧址上重新组建了国民政府军政部广州陆军总医院。1947年,医院又改称为国军联勤总部广州总医院。1949年,再次更名为国民政府国防部军医署陆海空第二总医院。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我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接管了医院。医院诞生于战火纷飞、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旧社会,几度迁徙,多次易名,分分合合,才得以艰难生存下来。由于连年战乱和辗转,接管时,医院只留用人员326人,其中部科主任级技术人员仅13人,主治医师只有12人;医疗设备仅剩10-30毫安X光机、万能手术床、普通光学显微镜等简单设备,非常简陋。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结束这二十七年,医院重获新生,曲折前进(1950年至1978年)

解放军接管之初,医院百废待兴。1950年医院只有15个科室,那时候胃次全切除、肝胆手术、脾手术这样的简单手术只有几位外科主任可以做,内科只能对普通内科的常见病作一般的诊治。全院只有18名护士长,75名护士,11个护理单元。整个营院除了华侨楼以外,没有一栋像样的房子,发展建设迫在眉睫。

医院被接管之后,为加快专科建设,医院及时提出“以医疗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申请军地资助建房修路添置设备,相继成立了胸外科病理科、化验科、理疗科等7个科室,独立设置血库,对普通内科、外科、五官科进一步细化。1955年,又成立了三内科、四内科。六十年代,成立了保健室、同位素室、麻醉科、中医科。1964年,医院的内科系统不再按职务收治病人,开始按病种收容。到1966年,医院的科室达到了30多个,专科建设初具规模,成为专业比较齐全的一所综合性军区总医院。

这一时期,医院在业务上主要是学习前苏联的医疗经验,大力推广组织疗法、封闭疗法、睡眠疗法。1953年,肺结核科主任黄德光发现了第一例广东省肺蛭;1954年报告了国内首例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此外,还先后开展了人工气腹疗法、腰椎间盘摘除术等43项新业务、新技术。由于新技术、新疗法的广泛应用,使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水平明显提高。1958年开展冬眠及亚冬眠疗法抢救中毒性痢疾55例,死亡率由以往的20%下降至1.8%,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62年开展了低温阻断循环心房间隔修补术,处于全军先进水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海军战斗英雄麦贤得。1965年8月6日,中国与当时的南越政府爆发了西沙海战,舰艇轮机长麦贤得在海战中身负重伤,生命垂危。在兄弟医院的配合下,我院刘明锋主任成功对麦贤得实施了右额骨缺损修补及脑脊液鼻漏修补术,获得成功,挽救了英雄的生命,得到党和国家及军队领导人董必武、叶剑英、贺龙、徐向前的高度评价。直到现在,麦贤得还到医院来作体检。

医院要发展,要提高诊疗水平,没有硬件设施不行。在当时非常艰苦的环境下,医院想方设法引进医疗器械设备,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到1956年,医院先后购置了英国产的400毫安X光机、便携式15毫安X光机,深、中、浅层X光治疗机等一批重要医疗设备49台(件),这些设备都是当时国内一流的设备。进入60年代,随着医院医疗任务不断加重,医院引进添置医疗设备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像英国产的眼科专用电凝器、高速离心沉淀机,荷兰产的1000毫安X光机、双筒肺计量,奥地利的大型荧光显微镜等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医疗设备纷纷落户,医院的“家当”越来越多,“家底”越来越厚。营院建设也是如此,1950年接管当年,医院就新建了7栋楼房,1954年医院又建了4栋楼房。整个五六十年代,医院共建了大小各类营房59栋,建筑面积达37000平方米。医院现在的区域布局基本就是那时候形成的。

接管后的医院确实获得了新生,焕发了青春,在广东地区老百姓心目中是可望不可及的。当时,住进陆总的将军楼是党政军要人价值观的体现,纯粹来广总看病是需要地方介绍信,特殊关系才行。但是这一时期,医院又是在曲折中前进。这主要是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文革”十年,医院陷入了空前的发展危机,建设步伐被打乱,发展速度被迟滞。但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医院绝大多数医护人员凭着党性、觉悟和良知,忍辱负重,坚守岗位,努力工作,在一些学科技术建设上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医院成立了中医科和中心实验室,开展了针刺麻醉新技术,在国内产生了重要影响。1966年12月医院实施了第一例断肢再植手术取得成功,标志着医院骨科技术进一步提高,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心胸外科开展了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实行了18例,均获成功。特别是1976年成功进行了一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和机械瓣置换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这些手术的成功,为医院后来开展心胸手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中西医结合也是医院这期间声势比较大的一项专业活动,住院病人应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达70%,并总结出了一些中西医结合提高疗效的经验。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医院焕发生机,成长壮大(1978年至1995年)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医院重新焕发生机,迎来了发展建设的春天。

1978年8月,医院升格为正师级单位。1985年,武汉军区撤销,医院被编为广州军区第二总医院。1986年,医院改称为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直到今天 。

进入八十年代,医院的全面建设开始由低向高的层次发展,思想在逐步解放,步伐越迈越大。从1980年到1995年,医院先后组建了流花干休所,建成了98、99、100、101、109等公寓楼15栋,基本上解决了工作人员住房困难。学科方面先后组建了核医学科、医疗器械科、华侨楼等20个学科,并在各临床科室建立了各种实验室,医院科室总数达到了46个。学科的建设促进了新业务、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上世纪8、90年代,医院先后开展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肺心病、腹腔镜技术、严重复合创伤救治、脑肿瘤的伽马刀治疗、激光整形美容等28项特色专科技术,全部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就是现在,这些也还是医院的“杀手锏”。在全军第一批评定的22个医学专科中心中,医院就占了3个(呼吸内科中心、临床麻醉中心、创伤外科中心)。

这段时期,医院在学科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方面有极大的危机感,老少衔接不上,形成断层,再不重视人才建设就要落伍。于是,医院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先后引进了药剂科的王顺年主任、核医学科的高汝桢主任、普通外科的白涛主任、消化内科的王晓怀主任、检验科的林龙顺主任等等,一批年轻而又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他们在各自的学科建设和技术进步中,发挥了关键性的领军作用,也有力地带动了全院的学科发展。像王顺年主任,来医院不久就取得了一项重大科研成果;高主任带领核医学科积极开展同位素的诊断治疗技术,走在全军的前列;林龙顺主任,作为医院引进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很快使检验科走上规范,各项检验项目全面开展,有力地促进了临床医疗水平的提高;白涛主任来院后,很快成了学科带头人,并很快筹组了ICU,使医院在危重病救治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逐渐奠定了该学科在华南地区的地位,直至今天,我院ICU的综合水平一直保持着当年的发展势头。

人才建设的长足进步推动了科研工作的开展。呼吸内科邹霞英主任主研的COPD治疗方法,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了医院重大科研成果零的突破。紧接着,创伤外科魏征主任和刘景发主任等人共同完成的经口前路治疗环枢脱位的研究成果,也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药剂科王顺年主任主研的珍珠精母注射液治疗子宫出血课题,因其疗效显著,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麻醉科开展的针刺麻醉技术在全军影响很大,曾被广泛推广应用,保证了许多高难度手术的顺利实施,等等。1980年到1995年,医院共获得科技进步、医疗成果奖570项。1980年医院每年仅有1项获奖成果,1989年是20项,而到了1995年达到了30项。1980年医院发表论文仅50篇,1990年是154篇,1995年论文发表数量是295篇。

改革开放后,医院还有一个重大发展变化就是开始实行对外有偿服务。1982年5月,根据总部规定,医院正式向社会开放,实行有偿服务,利用医院富余的医疗资源进行社会创收,补贴部队官兵,同时也服务群众,奉献社会。面对新挑战,医院抓住新机遇,实现了大发展。1982年,医院的编制床位是600张,当年的门诊量是11.1万人次,1990年床位编制是650张,但门诊量已增长到30.6万人次,到了1995年门诊量已达到了41.5万人次。

对外医疗后,医院的医疗设备建设更是飞速发展,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更新速度方面,都是空前的,而且绝大部分医疗设备都是医院自己筹资引进的,只有很少部分靠上级拨款购买的。1978年到1995年的17年间,医院先后引进了颅脑CT机、磁共振成像系统、大型高压氧舱等先进设备。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也大大加快。1980年到1989年,医院新建营房18栋,建筑面积达74900平方米,现在的门诊大楼、外科大楼都是那段时期建成的。1990年到2001年,医院共建营房17栋,建筑面积达84600平方米。如动物实验室、急诊综合楼、伽玛刀大楼、营养科大楼、药学大楼、内科大楼、科技文化活动中心等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较好地改善了医院的医疗环境及办公生活条件。

四、新的历史时期,医院厚积薄发,突飞猛进(1995年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来这十二年来,医院厚积薄发,突飞猛进,实现了自建院以来发展最快、形势最好的黄金时期。

1、规模更大了。2007年3月号,医院师以上干部住院大楼工程胜利竣工,时任军区司令员的刘镇武同志和军区杨德清政委亲自来院参加了落成典礼,给医院以高度评价。师以上干部大楼的落成,不仅极大改善了老干部住院病房紧张的情况,也给医院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医院地盘大,医疗用房多、床位多、专科全,规模之大,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中南地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医院。

2、学科更强了。这几年医院把学科建设摆在医院发展的战略位置来抓,对重点学科加大扶持,对优势学科在政策予以倾斜,对弱势学科大力帮带,并努力打造新的学科。医院现有9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科室、1个国家重点专病中心及军区第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巩固并创建了创伤骨科、呼吸内科、临床麻醉科、激光整形外科等7个全军医学专科(病)中心及全军临床药理基地、卫生信息技术基地、计划生育优生优育中心,数量在全军同行中位居首位。打造了军区危重病、肿瘤分子生物和泌尿外科3个医学研究所和心血管内科、肾脏病科、护理培训中心等9个军区医学专科中心。拥有泌尿外科、药剂科、中医科3个广东省特色专科。此外,2006年医院下大力引进并投入巨资打造了心脏外科中心,半年时间便在广东省形成品牌。

3、技术更好了。2001年以来,介入、微创、器官移植、伽玛刀、生物治疗、激光、PET/CT等项目为代表的特色技术已形成“院有优势、科有特色、人有我长”的技术格局。围绕介入技术、器官移植技术、微创技术、生物治疗技术、激光治疗技术、体外循环技术构建了6大优势学科群。在急危重症、多器官功能衰竭、上位颈椎创伤、尿道下裂和狭窄、重度颅脑损伤和颅内肿瘤、复杂性先心病、不孕不育等治疗上形成了鲜明技术特色。

4、人才更多了。医院梯次合理的人才队伍,形成 “331”方阵格局;医院还承担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生及博士后的全系列教学、临床带教和人才培养任务,是9所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目前有博士、硕士生导师67名,在院学习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有130名,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0余名,每年接受军内外实习生、进修生500余人次。现在,医院正在全面实施“院士工程”和“人才冲刺工程”,力争培养一流的顶级专家。

5、科研更旺了。人才的成长成才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开展。2001年来,医院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3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1项,获资助1000多万元,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和医疗成果奖共115项,其中,军队及广东省医疗成果、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重大奖项29项,比改革开放以来到2000年的总和还多。尤其是吴伟斌、尹庆水同志主研的项目分别获军队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连续多年居全军同类型总医院第二名,并率先在军区实现了两个“零突破”:即在军区医药卫生系统内首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编辑出版的《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成为军区卫生战线第一份进入国家核心期刊的杂志。

6、门诊更火了。这几年,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医疗市场竞争一年比一年激烈,尤其是广州这个地方更是趋于白热化。医院要生存、要发展,要在强手林立的挤压中赢得一席之地,就要有自己的市场,就要想方设法吸引病人、留住病人、治好病人。从2001年开始,医院通过加强门诊、收容、手术工作协调,合理调整工作流程,加快科室床位周转,增加专科特色门诊和专家门诊,广泛开展义诊活动,积极拓展公费医疗市场、改善就医环境等方法,着力加强门诊收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0年,医院的门诊量是51万多人次,收容病人是1.4万余人次,到了2006年,门诊量达到了75.8万人次,收容2.58万人次,6年间,门诊量年均增长10%,收容量年均增长9%,55项主要医技科室指标全部超额完成。医院不仅在广州市的公费定点医疗上分得了一块蛋糕,而且还把东莞、深圳、惠州的一些企事业单位定点医疗拉了过来,改善了病员结构,进一步稳定了病员群体,病员实现了从“散兵游勇”到“团体购物”的跨越。

7、设备更精了。这几年医院按照“常规设备齐全,特殊设备领先”的原则,每年将近拨出3000万元进行设备建设,先后引进了核磁共振、PET/CT、眼科准分子激光设备、C型伽玛刀、高速CT、双探头ECT、大型数字减影仪(DSA)、高能和低能电子直线加速器等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准的医疗设备。

8、营区更靓了。2002年以来,医院对华侨楼、门诊楼、健康美、外科大楼、六号楼、机关办公楼、急诊大楼、幼儿园、临床教学基地等进行了改造装修、“穿衣戴帽”,新建了康复楼、水景工程、磁共振室和退休干部活动中心。对营区进行了全方位绿化、美化、亮化,建起了污水处理站,水管电线全部下地,营区道路平整拉直,新修主干道路1814平方米,医院被广东省评为绿色社区和全军文明卫生军营,2007年医院被评为国家绿色社区。2007年,随着师以上干部大楼的落成,又修建了“康乐广场”,在文化广场建了一座人工假山。现在医院院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康乐广场与休闲、雕塑、文化和体育广场错落有致、赏心悦目。现代化的诊疗大楼与古朴典雅的办公区域相映成辉,宽敞明亮的门诊大厅和雅静整洁的住院病房使人倍感舒适温馨。

9、住房更宽了。这几年,医院还特别注重解决员工的住房问题。2004年,改造、拓宽了师职高干楼住房,并完成了经济适用房主体工程。2006年,医院又启动了“三房并轨”工作,完成了经济适用房、心脏外科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