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

来自医学百科

所谓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这些刺激因素称为应激原。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高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的最直接表现即精神紧张。指各种过强的不良刺激,以及对它们的生理、心理反应的总和。应激反应指所有对生物系统导致损耗的非特异性生理、心理反应的总和。应激或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强烈因素(应激原)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发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应激是加拿大病理生理学家 Hans Selye于1936年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应激是机体对外界或内部各种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他将这些与刺激原关系不大的非特异性变化称为全身适应综合症(GAS),后来改称为应激(stress)。  

应激原[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了解应激后,我们来看看引发应激的因素--应激原。应激原是指能引起全身性适应综合症或局限性适应综合症的各种因素的总称。根据来源不同,将其分为三类:

(1)外部物质环境: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类因素。属于自然环境变化的有寒冷、酷热、潮湿、强光、雷电、气压等,可以引起冻伤中暑等反应。属于人为因素的有大气、水、食物及射线噪声等方面的污染等,严重时可引起疾病甚至残废。

(2)个体的内环境:内、外环境的区分是人为的。内环境的许多问题常来自于外环境,如营养缺乏感觉剥夺、刺激过量等。机体内部各种必要物质的产生和平衡失调,如内分泌激素增加,酶和血液成分的改变,既可以是应激源,也可以是应激反应的一部分。

(3)心理社会环境:大量证据表明,心理社会因素可以引起全身性适应综合症,具有应激性。尤其,亲人的病故或意外事故常常是重大的应激源,因为在悲伤过程中往往会伴有明显的躯体症状。研究表明,在配偶死亡的这一年中,丧偶者的死亡率比同年龄其他人要高出很多。

心理、社会因素可引起良性应激,如中奖、提升;也可引起劣性应激,如竞争失败、丧失亲人。应激对健康具有双重作用,适当的应激可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但过强的应激(不论是良性应激还是劣性应激)使得适应机制失效时会导致机体的功能障碍

另外根据影响程度又可分为良性应激(生理性应激)和劣性应激(病理性应激)。  

全身性反应[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神经内分泌反应与全身适应综合征[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蓝斑(LC)-去甲肾上原素能神经元/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蓝斑为中枢位点,上行主要与大脑边缘系统有密切的往返联系,中枢效应与应激时的兴奋、警觉、紧张、焦虑情绪反应有关;下行主要至脊髓侧角,行使调节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外周效应表现为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浓度的迅速升高。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引起一系列的心血管反应,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HPA)

室旁核为中枢位点,上行主要与杏仁复合体海马结构等有广泛联系,中枢效应与CRH(可能是应激最核心的神经内分泌效应)和ACTH密切相关;下行主要通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和肾上腺皮质(通过ACTH)进行密切往返联系,外周效应表现为GC(糖皮质激素)分泌的增加。HPA轴兴奋时,使CRH分泌,进入腺垂体使ACTH分泌增多,进而增加GC的分泌。GC促进糖异生,对胰高血糖素、儿茶酚胺等的脂肪动员有允许作用,可提高心血管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还有稳定溶酶体膜等作用。

(三)、应激可引起广泛的神经内分泌变动

AD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胰高血糖素升高、胰岛素降低、T3降低、T4降低等。

简单的说,可以把应激理解为压力或刺激。当人受到应激作用时,人就会产生一种相应的反应,并在新的情况下逐渐地适应。如果人不能适应这种刺激,就可能在生理上或心理上产生异常,甚至可能发生疾病。

(四)、全身适应综合征(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 )是应激学说的奠基人塞里Selye提出的,初提出时认为应激就是GAS,是机体自稳态受威胁、扰乱后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和行为的适应性反应。当应激原持续作用于机体时,GAS表现为一动态的过程,并可致疾病甚至死亡。因此,GAS是非特异的应激反应所导致的各种各样的机体损害和疾病,是对应激反应所导致的各种各样的机体损害和疾病的总称。GAS分三期:

1、警觉期:

出现早、机体防御机制快速动员期。以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为主,并伴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增多。警觉反应使机体处于最佳动员状态,有利于机体增强抵抗或逃避损伤的能力。此期较短。这一期又可分为休克期和抗休克期。休克期时,可出现血压下降、血管渗透性增高、血液浓度降低及体温下降等休克症状。抗休克期的表现与休克期相反。

2、抵抗期:

警觉反应后进入该期。此时,以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为主的警觉反应将逐步消退,而表现出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为主的适应反应。机体代谢率升高,炎症免疫反应减弱。机体表现出适应,抵抗能力的增强,但有防御贮备能力的消耗。此期间人体出现各种防御手段,使机体能适应已经改变了的环境,以避免受到损害。

3、衰竭期:

持续强烈的有害刺激将耗竭机体的抵抗能力,警觉期的症状可再次出现,肾上腺皮质激素持续升高,但糖皮质激素受体的数量和亲和力下降,机体内环境明显失衡,应激反应的负效应陆续出现,应激相关的疾病,器官功能衰退甚至休克、死亡。此期间是在应激因素严重或应激持久存在时才会出现。它表示机体"能源"的耗竭,防御手段已不起作用。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严重的话会导致死亡。

在一般的情况下,应激只引起第一、第二期的变化,只有严重应激反应才进入第三期。  

急性期反应[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感染烧伤、大手术、创伤等应激原可诱发机体产生快速反应,如体温升高、血糖升高、分解代谢增强、负氮平衡及血浆中的某些蛋白质浓度迅速变化等。这种反应称为急性期反应(APR),这些蛋白质被称为急性期蛋白(APP)。

GAS描述的重点是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而APR则描述了应激时血浆蛋白成分的变化。

正常血浆中APP浓度较低。在多种应激原的作用下,有些APP浓度可以升高1000倍以上。

APP主要由肝脏产生,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多形核白细胞亦可产生少量。  

细胞应激反应[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热休克蛋白(HSP)

是指细胞在应激原特别是环境高温诱导下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其基本功能为帮助新生蛋白质的正确折叠、移位、维持和受损蛋白质的修复、移除、降解,被称为“分子伴娘”。

2、热休克反应(HSR)

生物机体在热应激(或其他应激)十所表现的以基因表达变化为特征的防御适应反应称为热休克反应  

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中枢神经系统

是应激反应的调控中心,机体会出现紧张、专注程度升高、焦虑、害怕、抑郁厌食等。

2、免疫系统

应激时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但是持久过强的应激会造成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

3、心血管系统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会使心率加快、收缩力增强、外周总阻力升高、血液重分布,有利于提高心输出量、提高血压、保证心脑骨骼肌的血液供应,但也使皮肤内脏产生缺血缺氧。

4、消化系统

主要为食欲减退,但也有出现进食增加的病例。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胃肠缺血,是胃肠粘膜糜烂溃疡出血的基本原因。

5、血液系统

急性应激时外周血中白细胞数目增多、核左移,血小板数增多、粘附力增强、部分凝血因子浓度升高等,表现出抗感染能力和凝血能力增强。慢性应激时,病人可出现贫血血清铁降低,似缺铁性贫血,但与之不同,补铁治疗无效。

6、泌尿生殖系统

肾血管收缩,肾小球滤过率降低,ADH分泌增加,出现尿少等。应激对生殖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如过强应激原作用后妇女出现的月经紊乱哺乳期妇女的泌乳停止等。  

益处[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心理学上,应激有其积极的意义。生活中遭遇突发事件时,由于紧急的情景刺激了有机体,就能使其激活水平很快改变,引起情绪的高度应激化。在危险的境遇下独立地采取果断的决定,在瞬息变化的情况下作出迅速的反应,这些都是应激状态。应激可能使人的活动变得积极,思想变得清晰明确。人的个性特征在应激反应中起决定作用,迅速的判断力、意志自觉性、意志果断性、坚毅的精神、类似的行为经验,都是积极应激反应不可缺少的条件。  

应激与疾病[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应激性溃疡[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由应激引起的消化道溃疡,称为应激性溃疡。主要发生在胃和(或)十二指的粘膜,表现为粘膜缺损、多发糜烂,或表现为单个或多个溃疡。机制:1、粘膜缺血缺氧;2、胃腔内H的逆向弥散;3、其他如酸中毒胆汁反流等。  

应激与心血管疾病[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与应激密切相关。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轴的激活参与高血压;GC持续升高可使胆固醇升高,也可使平滑肌细胞内钠水潴留,使平滑肌细胞对升高因素更敏感。

心律失常与情绪应激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心血管急性事件中,心理情绪应激已被认为是一个“扳机”,成为触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的重要诱因。  

其他应激性疾病[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应激时可出现自身免疫病免疫抑制,慢性应激作用于儿童可致心理社会呆小状态可心因性侏儒等。  

防治应激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排除应激原

2、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3、补充营养

4、综合治疗

参看[编辑 | 编辑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