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戊酸血症

来自医学百科

异戊酸血症(isovaleric acidemia)也称为异戊酸尿症或异戊酸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因异戊酸辅酶A脱氢酶缺乏,而造成亮氨酸无法正常代谢,而是转化成异戊酸堆积在体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代谢紊乱疾病。是一种典型的有机酸血症

病因学

是由于线粒体中异戊酸辅酶A脱氢酶(isovaleryl-CoA dehydrogenase) 缺乏所造成,IVD基因(15q14-q15)的突变可以造成此酶的缺乏。

异戊酸辅酶A脱氢酶的作用是负责亮氨酸(Leucine)代谢的第三步骤,将异戊酸辅酶A(isovaerlyl-CoA)转化为3-甲基巴豆酰辅酶A (3-methylcrotonyl-CoA)。此酶的缺乏将导致亮氨酸无法进行正常的代谢而造成异戊酸辅酶A堆积,进而产生异戊酸(isovaleric acid)以及其他的代谢物,如:3-羟基戊酸(3-hydroxyvaleric acid)及N-异戊酰甘氨酸(N-isovalerylglycine)。

异戊酸可与肉碱(carnitine)结合产生异戊酸肉碱,异戊酸肉碱可以经由串联质谱仪检测。甘氨酸和肉碱会将有毒的异戊酸转变成无毒的N-异戊酰甘氨酸(N-isovalerylglycine)及异戊酸肉碱而从尿液中排出。

症状

异戊酸血症的症状可以从轻微到危及生命,在严重情况下,异戊酸血症会在出生的几天后表现出疾病特征。依照临床症状可以分类为: 1.典型(急性):出生后通常与一般婴儿无异,有几天到几周的无症状期,但渐渐会呈现倦怠、胃口不佳、呕吐脱水嗜睡、活动力变差、体温偏低甚至会有抽筋的现象。50%患者在出生后几天内呈现呕吐嗜睡痉挛甚至昏迷。患者呼吸和尿液呈现“Sweat foot ”(臭脚ㄚ )的味道。 2.非典型(慢性):发病时间较晚约在出生后一年左右其症状较为轻微且不明显,这一类患童不一定有特殊的气味但会有胃口不佳、生长发育不良、智能发展障碍、抽筋等现象。[1]


发病率

异戊酸血症在美国的发病率约为1/250000[2]

遗传

异戊酸血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由IVD基因突变导致,父母双方多为携带致病基因但并未表现出疾病的体征和症状的人群。

诊断

目前已将串联质谱仪技术应用于新生儿筛检上,可测定新生儿滤纸血片中异戊酸肉碱的含量,若其数值持续升高,则需进一步确认诊断。

在诊断确认上,还可接受相关的实验室检测,包括:血糖、血液酸碱值、血氨值,血液中相关氨基酸脂肪酸含量,以及尿液中相关代谢产物的含量分析,必要时可测定表皮细胞中异戊酸辅酶A脱氢酶活性以确认诊断[2]

治疗

当生病或是受到压力时,会反覆的产生代谢性失调的现象,若是越早发病,患者的死亡率也会越高,因此早期诊断,给予照护,将可以改善预后。

在急性发作的治疗上,主要为矫正脱水代谢性酸中毒,移除过多异戊酸,并给予适当之热量。若上述方式仍无法改善其生化与临床状况时,则需考虑实行血液透析。

长期治疗上,主要为采用低蛋白饮食治疗,严格控制亮氨酸的摄取;另外可补充甘氨酸及肉碱等药物,并定期检查血中异戊酸肉碱及尿中异戊酸、异戊酸甘氨酸的含量,监测生长发育与智能发展情形。[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