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汗

来自医学百科

敛汗,是指使用具有收敛作用中药治疗出汗过多的方法。 大多是收敛虚汗。

简介

虚汗是心的气阴两虚证形成,与思虑太过、年老体衰、罹病日久、烦劳过度或感受外邪有关。肺的气阴两虚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中,多因久患肺病,长期咳喘,肺之气阴耗损所致。还可见于外感温热暑热等热性病过程中,究其成因是由于热耗津伤,汗出太过,甚则导致“气随津脱”。  

表现

气阴两虚证临床可见: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动辄尤甚,自汗盗汗潮热颧红,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若气阴两虚由久咳伤肺而致,临床上还可见干咳少痰,动辄喘促。心之气阴两虚者,除一般见症外,还会有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胸闷健忘脉结代等表现。另外,在热病过程中,由于汗出过多,气随津脱,还可出现冷汗淋漓,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之虚脱表现。  

诊断

阴虚可至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失去平衡,阴虚而生阳亢,阳亢则生内热。人睡卫阳由表入里,肌表不固,内热加重,蒸津外泄而汗出;醒后卫阳由里出表,内热减轻而肌表得以固密,故汗止。阴虚之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入夜卫阳人里,营阴失却卫阳之守,随之外越而为盗汗。  

古代验方

生脉散是主要治疗气阴两虚证的常用方剂,源于金代医家张元素所著《医学启源.卷下》“麦门冬”条内,其弟子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一书,阐明其方义为“气充脉复,故名生脉”,清代医学家吴昆的《医方考》谓之“一补、一清、一敛,养气之道备也,名曰生脉”。该方由人参、麦冬各五分,五味子七粒组成。生脉散还有别名,如《丹溪心法.卷一》称为“生脉汤”、《兰台轨范》称为“生脉饮”等。

生脉散主治的气阴两虚主要是指上焦心肺气虚阴液亏损的证候。心肺相通,同在上焦。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主藏神;肺为相傅之官,主气,朝百脉,助心行血。君主失职,则相傅最先受累。心气虚,运血无力,则肺朝百脉受累,主气失职而气短,故“喘为心气不足”。肺气虚,不能助心行血,则心气亦会受累。气血同源,心肺二脏息息相关。心气虚和肺气虚相互影响,最终发展成为心肺气虚证气虚日久,必损及阴液,从而形成气阴两虚。

生脉散组方之初,本不以治心为其立方之意,但费伯雄在《医方论.卷三.清暑之剂》中云:“肺主气,心主血,生脉散养心肺之阴,使气血得以荣养一身”。指出生脉散具有益气养阴生津敛汗之功,进而说明是治疗心系疾病气阴两虚证的代表方剂。方用人参甘温补肺,益气生津,大补元气为君药。麦冬甘寒,养阴生津,清热润肺除烦,为臣药。两药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收敛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即《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之意。三药相伍,一补一清一敛,补肺、养心、滋阴,共奏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之效,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脉气得充,则可复生。《医方集解.生脉散保肺复脉见暑门》说:“人有将死脉绝者,服此能复生之,其功甚大。”李东垣以本方加黄芪甘草,名“生脉保元汤”,补气之力更佳;再加当归白芍,名“人参饮子”,治气虚喘咳吐血衄血。  

生脉散的应用

生脉散的临床应用要注意把握气阴两虚这个基本证候,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辨证。如出现心悸气短,神疲自汗等心肺气虚证较重者,可加黄芪、茯苓白术天冬等以健脾益气。若肺阴虚较甚,见干咳少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咳喘无力,动则益甚者,可去人参,加北沙参天花粉桑叶川贝母地骨皮百合黄芩等以滋阴润肺,化痰止咳。对心阴不足较甚,见心烦心悸,少寐多梦,潮热盗汗者,可加生地玄参柏子仁酸枣仁丹皮等以滋阴清热养心安神。若出现亡阳证,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脉微欲绝者,可重用红参至50g,并加用附子肉桂龙骨牡蛎、大剂量山萸肉等以回阳救逆固脱。由此可见,生脉散不仅用于多种慢性疾病,也常用于急病重证,属补虚之剂,对气阴两虚证,有益气养阴,生津敛汗之功,但对实证不可妄投,以免闭门留寇,加重病情。  

现代临床

现代临床应用生脉散主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肺心病心血管疾病。除治疗各种心脏疾患外,也常用于肺结核矽肺慢性支气管炎低血压神经衰弱心衰休克妇科功能性子宫内膜出血等多种疾患。  

其他药物

白芍:

【功用主治】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

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

【宜忌】虚寒腹痛泄泻者慎服。   

山茱萸

性味归经】酸、涩,微温。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

【应用】

1. 用于肝肾不足,头晕目眩耳鸣,腰酸。与熟地枸杞子菟丝子杜仲配伍

2. 用于遗精,遗尿,小便频数,及虚汗不止。对肾阳不足引起的遗精、尿频均可应用,常配合熟地、菟丝子、沙苑蒺藜补骨脂等同用;对于虚汗不止,本品又有敛汗作用,可与龙骨、牡蛎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能固经止血,可用治妇女体虚、月经过多等症,可与熟地、当归、白芍等配伍应用。

【用法用量】煎服,6~12g

【简易处方】[自汗、盗汗] 山茱萸、防风、黄耆各9克,水煎服。

[汗出不止] 山茱萸、白术各15克,龙骨、牡蛎各30克,水煎服。

[遗尿] 山茱萸、覆盆子、茯苓各9克,附子3克,熟地12克,水煎服。

[老人尿频失禁] 山茱萸9克,五味子6克,益智仁6克,水煎服。   

五味子

【性味归经】:温;酸、甘;归肺、心、肾经

【功能与主治】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用法与用量】1.5~6g。  

白蒿

【性味】甘,平。

【功用主治】治风寒湿痹黄疸,热痢,疥癞恶疮和病毒感染(俗称上火)等。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或捣汁。

【选方】治恶癞疾,遍体面目有疮者:白艾蒿十束如升大,煮取汁,以麴及米,一如酿酒法,候熟稍稍饮之。(《僧深集方》)  

生龙骨

【功效分类】重镇安神

化学成分】主含碳酸钙(CaCO3)、磷酸钙(Ca3(PO4)2)。

【性味功能】甘、涩,平。敛气逐湿,止盗汗,安神,涩精止血。

【主治用法】治夜卧盗汗,梦遗,滑精,肠风下血,泻痢,吐衄血,崩带。外用可敛疮口。煎剂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敷患处。

【用量】10一15g;外用适量。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是补肾名方。这一称谓来自钱仲阳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这六味中药组成。最早是“八味地黄丸”,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后来,宋代名医、儿科专家钱乙把八味地黄丸里面的附子和桂枝这种温补的药物去掉了,变成了现在的六味地黄丸,并用它来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病症

后来,明代中医有一派非常推崇“肾”的作用,认为肾是人的“先天之本”,一时间,很多名医倡导补肾,比如明代名医薛己最善补肾,他就主张,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肾阳虚用八味地黄丸。薛己的实践为许多后世医家认可,他们倡导的补肾观点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  

生活护理

平时应坚持锻炼,运动可以达到养筋健骨,舒筋活络血脉通畅,健肾强身之效,增强自身抵抗力。可以进行散步,慢跑,瑜珈,打网球,打太极等运动方式,要坚持进行,持之以恒.祝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