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传染过程

来自医学百科

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传染过程不一定都有临床症状体征。只有发生临床症状者才称为传染病。医师在门诊或病房看到的是传染病病人,而不是所有的感染者。

(一)病原体

传染病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包括病毒立克次体细菌寄生虫等。不同种类和型别的病原体其病原学特性殊异,因而引起的传染过程也颇有差异。要掌握传染病流行病学,则需知清楚病原体的特征。详细阐述各种传染病病原体的特性,并非本学科范围。若有需要,可参见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病毒学免疫学教科书或专着。这里仅涉及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相关内容。

病原体经一定的门户侵入宿主的机体,并在机体内有恒定的定位,定位在一处或多处。然后开始发育繁殖。按照感染的先后,定位部位又可以分为原发定位和继发定位。如脑膜炎双球菌的原发定位在鼻咽粘膜,继发定位在血流和脑膜。能够排出大量病原体的定位,称为特异性定位,它对疾病的传播有较大意义。

测量病原体对机体感染的程度的指标,一个称为致病力(pathogenicity),即病原体引起宿主的患病能力。以病原体引起疾病的具有临床症状的病例数与暴露于感染人数之比作为测量某病原体致病力的指标。一个称毒力(virulence),表明疾病严重程度,以严重病例数或致死数与所有病例数之比作为测量某病原体毒力的指标。有些病原体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使之减毒,用以制备活毒疫苗,例如脊髓灰质炎疫苗。传染力(infectivity)是指病原体在宿主机体内定居、繁殖,引起感染的能力。某病原体的感染量(infective dose)是指引起易感机体感染所需的最小剂量。感染量随病原体而异,如痢疾杆菌只需5~10个即可引起易感者感染,而伤寒杆菌则需要105个,后者比前者大得多。

(二)感染谱

宿主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后,所产生的传染过程并不完全相同,其范围可以从隐性感染到严重的临床症状或死亡(见图8-1)。宿主机体对病原体传染过程反应的轻重程度的频率称为感染谱(spectrum ofinfection ),又称感染梯度(gradient of infection)。

不同传染病具有不同的感染谱,一般可概括为三大类:

传染病感染谱


图8-1 传染病感染谱

1.以隐性感染为主 这类传染病隐性感染所占比例很大,换言之,只有一小部分感染者在感染后有明显临床征象出现,严重的和致死性病例更属罕见。此种感染状态在流行病学上称为“冰山”现象(icebergphenomenon,iceberg concept)。人们之所以把此种感染状态比喻为冰山,是由于所能观察到有明显症状与体征的病人如同冰山外露于海面上的尖顶部分,而感染的绝大部分在临床上无法观察到,如同隐于海平面之下庞大的山体。许多传染病是以隐性感染为主,如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者的人数远超过有临床症状的结核病病人。此外,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也属于此类以隐性感染为主的疾病。根据近年全世界资料分析,确诊为典型艾滋病病例者,仅仅是感染HIV者一小部分,即“冰山”的尖项。艾滋病病例:ARC:HIV感染者的比例大致为1:10:100(见图8-2)。

艾滋病的“冰山”现象


图8-2 艾滋病的“冰山”现象

2.以显性感染为主 这类传染过程中绝大多数呈显性感染,隐性感染只有一小部分。多数感染者有明显临床症状,极少数患者有严重症状或导致死亡,例如麻疹水痘等。

3.大部分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 在这类传染过程中,绝大部分感染者呈现严重临床症状,以死亡为结局,狂犬病为本组感染中最突出的例子。

以死亡为结局的传染病,其病死率高,影响该病的死亡率,对患者个体危害性大。就某一人群看,即使传染过程很轻的传染病,若其发病率很高(例如流感大流行)。在流行期间也会出现较大的超额死亡率,对人群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危害。因而也不可忽视。

传染过程轻重程度的类型


图8-3 传染过程轻重程度的类型

就上述三种感染类型来看,可概括为显性与隐性感染两大类型。从发现传染源来说,显性感染往往只凭临床表现便可确诊;反之,隐性感染必须借助实验室方法才能发现。从预防措施的实施而言,许多传染病隐性感者能向外界排出病原体,具有传染性。因此,对传染源采取隔离措施,只能对那些以显性感染为主的疾病方才有效,而对隐性感染者,往往难以查清,因而不可能将隐性感染者全部进行隔离。所以,对隐性感染为主的疾病,隔离传染源的预防措施作用甚微。就疫情统计来说,以隐性感染为主的疾病,由于就诊者仅系全部感染者中的一小部分,因而,即使疫情登记和疫情统计做到一无遗漏,也不可能反映这类疾病在人群中的流行全貌。若要弄清全貌,势必要借助实验室方法,主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方能达到目的。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