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指症

来自医学百科

模板:Infobox Disease

短指症(Brachydactyly)又名短趾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实际上“短指症”并不真的指手指、脚趾而是指跖骨短小甚至消失,所以此病全名为先天性第四蹠骨短小症。A-1型短指症发病与于2号染色体长臂上的IHH基因有关,一般以第四跖骨短小者居多,也偶有发第一跖骨短小症等。患病者以正常人姿势走路,第四跖骨则容易受累[1]

成因

一般患者幼年时五指可以正常发育,但长到7~8岁以后第四蹠骨过早闭合以致停止生长,同时其他趾骨正常发育,造成发育畸形。该病是由于趾骨发育异常,并非后天所致,其中无论与鞋挤压、外伤等都不是根本病因,遗传才是主要病因。母亲与子女同为病患的情况很普遍,一般多发于女性、单侧多于双侧,而左右分别则不大。

发现

该病是于1903年发现,符合孟德尔遗传学遗传性疾病[2]

200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Bio-X中心主任贺林教授带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精神病人类遗传学联合研究室”经过深入研究,并在中国贵州、湖南等偏僻深山、山村发现、收集的A-1型短指症的三大家族系列的基因,最终把定位于2号染色体长臂上的特定区域。其后与香港大学陈振胜研究组合作,发现了导致BDA1的IHH基因突变(E95K)破坏了骨骼组织Hedgehog蛋白PTCH1和HIP1的相互作用,然后通过分析人工构建的E95K突变小鼠模型,发现该蛋白所传递的信号能力及范围被认为与其受体PTCH1和拮抗剂HIP1相互作用的强弱有关,而这种作用又与该蛋白在细胞外形成的浓度梯度有关。[3] 该基因发生致病突变后使这种浓度梯度及一系列的相互作用紊乱,最终导致指节严重缩短以致完全消失,发生骨骼发育畸形[4][2]

2001年,国际上首次完成了导致A-1型短指(趾)症IHH基因的克隆

拓展

研究成果描述了A1型短指症产生的分子机制,并发现IHH基因可能参与指骨的早期发育调控,发现了IHH基因在骨骼生长发育中的作用。IHH负责影响细胞生长的基因,它将影响细胞生长的讯息传递到新细胞,然后新细胞接收讯息后生长。

病害

  • 该病虽然没有直接的致死性,所以一般没有动手术的必要,但一般会造成外观和心理上的影响和伤害。
  • 此种先天畸形对行、跑、走、弹跳等足部动作的完成有一定影响,亦常造成足部骨折、继发畸形、足底应力分布不匀。
  1. 第四跖骨短小患者一般都并患有前足横弓塌陷、足底有胼胝体,以致足部疼痛。
  2. 而第一跖骨短小畸形使足掌负重点转移到第二跖骨头,但由于第二跖骨纤细易造成骨折。有时局部第二跖骨头局部也有胼胝体形成。
  • 由于第四趾的畸形不能承担重量,以致会上翘,鞋子、袜子极易磨损。

治疗

目前流行有两种治疗手段:

  1. 手术开刀把蹠骨锯断再拉长,缺点是会留下伤疤,有痛楚。
  2. 植骨。但一般患者很难接受。
  3. 使用外固定支架结合截骨延长蹠骨,优点是不留疤痕,但有缺点是治疗时间长,一般需要3个月。

种类

短指症有以下几种类型:

Type A1, BDA1 模板:OMIM2 IHH BDA1B 5p13.3-p13.2, 2q33-q35 BDA1是个体染色体遗传性疾病,症状包括:短指、缺乏跖骨、有额外的腕骨、尺骨发育不全或缺乏、掌骨过短。
Type A2, BDA2 模板:OMIM2 BMPR1B GDF5 20q11.2, 4q23-q24 为十分罕见的类型,食指与第二根脚趾的跖骨过短。
Type A3, BDA3 模板:OMIM2 又称Brachymesophalangy V 或Brachydactyly-Clinodactyly.
Type A4, BDA4 模板:OMIM2 又称Brachymesophalangy II与V 或Brachydactyly Temtamy type
Type A5, BDA5 模板:OMIM2
Type A6, BDA6 模板:OMIM2 又称Osebold-Remondini症候群
Type A7, BDA7 又称Smorgasbord型[5]
Type B, BDB (or BDB1) 模板:OMIM2 ROR2 9q22
Type C, BDC 模板:OMIM2 GDF5 20q11.2 又称Brachydactyly Haws型
Type D, BDD 模板:OMIM2 HOXD13 2q31-q32 俗称“棍状拇指”(clubbed thumbs)
Type E, BDE 模板:OMIM2 HOXD13 2q31-q32
Type B and E 模板:OMIM2 ROR2 HOXD13 9q22, 2q31-q32 又称 Ballard症候群或Pitt-Williams畸形
Type A1B, BDA1B 模板:OMIM2 5p13.3-p13.2

资料来源

  1. 林翔宇. Brachydactyly;BD. 行政院卫生署国民健康局 (zh-tw). 
  2. 2.0 2.1 樊醒民. 我国科学家揭开短指症致病之谜. 甘肃日报 (zh-cn). 
  3. 模板:Cite news
  4. 贺林. Nature:破解A1型短指症致病机理. Nature. 2009-3 (zh-cn). 
  5. Meiselman SA, Berkenstadt M, Ben-Ami T, Goodman RM. Brachydactyly type A-7 (Smorgasbord): a new entity. Clin. Genet.. 1989, 35 (4): 261–7. Error: Bad DOI specified模板:Namespace detect showall. PMID 2714013.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