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

来自医学百科

脏腑,人体器官名。系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等体内器官之总称。《素问.金匮真言论》:“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灵枢.禁服》:“必审按其本末,察其寒热,以验其脏腑之病。”

脏腑

zàngfǔ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古人把内脏分为五脏六腑两大类:五脏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此外还有一个心包络,它是心的外卫,在功能和病态上,都与心脏相互一致,因此,它也是属于脏。

五脏的作用是储藏精气津液,六腑是主出纳转输。但是脏腑的功能,并不是各自为政,而是在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情况下,各负其责,构成一个完整的机体:不但在人体内部脏与腑、腑与脏之间相互联系、脏腑之间互为表里,而且与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四时气候的转移、精神活动等方面,都是息息相关,互为影响。

脏腑学说,除了一般从形态上指出它的实质外,更重要的是从动态上去认识它的功能活动,而联系到病理变化。并且无论在功能和病态上所指的。并不是单纯一个脏器本身,而是代表着某一系统的活动情况(这里所谈的系统,并不是现代生理解剖上的系统)。  

五脏

五脏藏而不泻,属阴属里,在生理和病理上都较六腑为重要。

(一)心

1.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心是五脏六腑的大主,生命活动的根本,居于首要地位。假如失去这个统一领导的作用,则十二官的活动,就要发生紊乱。

2.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液血管当中循环不息,周流全身,主要是心的作用。古人说其充在血脉,就是指出心脏和血液循环的关系;而血脉的循行旺盛,面部表现红润的气色,所以说其华在面。

3.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所以心气通于舌。心脏在正常的时候,舌就能够辨别饮食的五味

因为心主血脉,所以少阴(心)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以致毛发不泽,面黑如漆。而舌为心之窍,如质红为心火,淡红为心血不足

附:心包络

心包络是心的外卫,有保护心脏的功能,并有代心主宰的作用。它和三焦有表里的关系。心是最重要的器官,不能受邪,所以病邪的侵袭在于心包。如温病神昏谵语,是邪入心包,就需要用清心开窍之法。

(二)肝

1.肝藏血:肝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当人卧后,血就归于肝,人动后血就运行于诸经。

2.肝为将军之官,主谋虑:肝有防止外侮,考虑抵御对策的作用。因此,人体受到外在环境的刺激时,在精神情志上就会立即采取谋虑,进行适应的措施。

3.肝与筋及爪甲的关系:筋为肝之所主,筋的所以能屈伸动作,是由于肝的精气灌溉濡养,所以说其充在筋;而爪为筋之余,所以爪甲的坚脆厚薄与颜色的枯萎润泽,是肝脏盛衰的表现。

4.肝开窍于目肝气通于目,而肝为藏血之脏,目受血才能视,所以目之能辩五色,是肝的主要作用。

由于肝藏血,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所以大怒伤肝,则会引起吐血,血少则爪甲枯脆不华,目无所见(如夜盲症),筋络屈伸不利,甚至动风挛急。  

1.脾主运化:脾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津液,把食物的精华送到全身,并且能运化水湿浊气排泄于体外。

2.脾统血: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所以说脾藏营,而脾又借血的营养以司运动。

3.脾主肌肉,其荣在唇:肌肉的生长,必须依靠脾的作用。脾把水谷精微转布营养全身;而脾又为统血之脏,所以口唇的红润和淡白,可以表示脾血的盛衰。

由于脾统血,开窍于口,主肌肉,因此,脾虚则血失统摄,而有便血崩漏等,以致口唇淡白不华,治疗就要用补脾摄血之法。且脾能运化精微,敷布肌肉,以及运行水湿使之外出。若脾不运精,而湿邪困滞,则会发生肌肉不用或脾满的病变,治疗就必须温运脾阳。  

1.肺主气:肺主人身的元气,为生气之源,吸之则满,呼之则虚,是五脏的华盖,受气于天,与谷气相并,而充养于身。

2.肺佐心脏,主治节:肺辅佐心脏,主宰百脉血液的运行,有治理和调节的作用。肺与心二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心主血,肺主气,气行则血行,二者是相互为用的。

3.肺外合皮毛:肌肤皮毛能随着外界的寒温而起调节作用,是人体外的阳气所敷布的地方。而这种作用的强弱,又决定于肺气的盛衰。因为肺能够行气温于皮毛,故皮毛为肺之所主。

4.肺开窍于鼻:肺司呼吸,鼻是呼吸出入的通道,所以肺气和,则鼻能辨别香臭。

5.肺与声音的关系:人的言语声音,是气的鼓动,而气为肺之所主,所以声音和肺是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肺主气与皮毛,所以肺虚则有少气自汗的现象;肺能佐心,主治节,所以吐血,不但治心治血,还要补气摄血。由于肺开窍于鼻,古温病中咳嗽气喘鼻煽,为肺热,而要用清肺泄热的方法来治疗。  

1.肾藏精,其华在发:肾能藏五脏六腑的精气,当需要的时候,随时供给。肾又是先天生命的根本。所以人得肾气才能生长发育,齿更发长;到了成年肾气强盛精气充满的时候,就能有子;而肾气衰的时候,就要发堕齿槁。

2.肾主骨生髓,通于脑,作强之官,而出枝巧:骨和髓的充实与否,是决定于肾气的盛衰。因为肾生骨髓,而诸髓皆属于脑;脑是诸髓的会合,而又下通于肾;所以人体的强弱和智愚,都与肾有关系。

3.肾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因为肾气通于耳,所以肾气盛则耳能辨别五香。而肾又是藏精和蒸化水分从膀胱排泄的脏器;命门的真火盛衰,又与大便的排泄有关,所以肾又开窍于前后二阴。

由于肾为藏精之所,与脑髓相通,开窍于耳,所以肾虚精少,就有头昏、脑转、耳鸣健忘、失精的症状,治疗也就要补肾填精。肾又为水脏,有司开阖排泄的作用,因此肾病可致水肿病变,治当温肾分利。

五脏既是相互资生,又是相互制约,以维持正常的平衡状态。古代医家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就运用了五行学说,把五脏分属于五行,采取相生相克的理论来阐述。如果任何一个脏器发生了太过或不及,便会相乘相侮而成病态。例如心火刑金的吐血,应该泻肝泄火;肝木克土的泄泻,应当疏肝实脾。同一眩晕,有肝旺、肾衰、脾虚的不同,治疗也有泻肝、补肾、培土的分别。这些都是从五行生克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病变影响,从而应用于临床实践的。  

六腑

六腑是水谷出入转输、受清泌浊的通路,属阳属表,它配合五脏而活动。  

1. 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胆气的盛衰可以决定思想意识的果敢与否。外在因素的刺激,仍然可以因内在器官的活动而取得适应和改变,从避免受到不良的影响,胆就负担着这一主要任务。

2. 胆为中精之府,属奇恒之府:胆藏清净之液,而其他各府中之液皆浊;因此它是“中精之府”,并与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同属“奇恒之府”。  

胃为水谷之海,仓廪之官,腐熟水谷,为后天给养来源。胃既能容纳水谷,又有运化吸收水谷精气的作用,以供给需要,所以说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是后天的根本。  

小肠

小肠主化物而分别清浊,为受盛之官,能化物而使精华归于五脏,使糟粕从六腑排泄;并使糟粕中的水分归于膀胱,渣滓归于大肠。因此小肠如有病变,可以影响大便和小便的排泄。  

大肠

大肠主传泻糟粕,是水谷废物排泄的通路。从胃的受纳、腐蚀及脾的运化,经过小肠的分别清浊,后由大肠排泄,构成一个水谷运化、吸收、排泄的过程。所以大便下利或秘结都是大肠的传导失常。  

膀胱

膀胱藏津液,司小便。津液包括水分而言。水分是津液之余,经过膀胱的蒸化,才能使其排泄出来。如气化失常,就会产生癃闭或遗溺。  

三焦

总起来说,三焦有下列两种功能:

1.流通气血:水谷的精微一定要经过三焦的转输,而后送达脏腑、百骸,使得气血津液周流不息,各走其道,以温分肉、肥腠理。

2.沟通水道:三焦流通水液,并将多余的水分下输膀胱,犹如行水的沟渠。所以说它是“决凛之官”,即是水道外出的道路。假如三焦不通,即有肿胀小便不利的病变。

分别言之,上焦从胃上口至舌下,有主纳的功能,受气和水谷,并温分肉、肥腠理以卫外;中焦从胃上口至胃下口,有主化的作用,能腐熟水谷、吸收精华、生化血液、滋养全身;下焦从胃下口至二阴,有主出的作用,泌别清浊,以传导排泄大小便。  

五脏六腑的相互关系

脏腑是相互配合,互为表里,不论在生理上,病理上,都是不可分割的。所以谈到五脏,也就联系到六腑。兹分述如下:

(一)肝与胆

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胆互济。所以肝胆实热的病人,有寒热胁痛、胸满、口苦呕吐等症状。而平肝足以泻胆,泻胆也可以平肝。

(二)胃与脾

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二者分工合作。所以任何一方有病,都会相互影响;治疗上也是二者兼顾。

(三)心与小肠

心和小肠的经络互通于心,心火盛舌尖碎痛,小便也会赤涩。所以采用清心利小便的疗法,使心和小肠的热从小便外出。

(四)肺与大肠

大肠为传导之腑,但必须借肺气的下降。所以大便秘结,可以用开泄肺气的方法;痰浊壅塞肺部的实喘,可以开泻大肠,以利肺气。二者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都是密切关联的。

(五)肾与膀胱

肾和膀胱互为表里。小便既要靠肾的运化,又要藏于膀胱,从而得以正常地排泄。所以小便不通就应当温化肾和膀胱之气。

(六)心包络与三焦

心包络是心的外卫,三焦为脏腑外卫,二者脉络原自相通。在经络方面,手厥阴经是络三焦,属心包,手少阳经是络心包,属三焦,是相互交通的。所以心包络和三焦的关系也很密切。  

奇恒之府

奇恒之府系指脑、髓、脉、胆和女子胞六者。肾主骨、髓,心主血脉,肝胆互为表里,已均在前面概述。  

脑为髓海,居于颠顶,为天灵盖所包涵。[内经]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目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输耳鸣、胫痠、眩晕、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所以脑的正常与否,直接表现在一个人的精力是否充沛,如果髓海不足,脑的机能减弱,表现为懈怠无力,眩晕、耳鸣等症。  

女子胞

女子胞亦称胞宫子宫,位于少腹部大肠之前,膀胱之后。女子在发育以后,由冲、任脉的通盛而发生月经,在孕育之时,女子胞又有保护和给养胎儿的作用,在病理上,妇女经产、带下诸疾,常由于冲、任失调,而冲、任脉又起于胞中,所以女子的生理和病理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