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腭浅表溃疡

来自医学百科

软腭 soft Palate 位于腭的后1/3,其基础是横纹肌,表面也为粘膜被覆。软腭癌占原发腭部恶性肿瘤的13.5%。其病因与其他口咽部位的恶性肿瘤相似,病理类型以腺性上皮多见,鳞状上皮次之,恶性黑色素瘤占第三位,肉瘤少见。

软腭浅表溃疡的原因

病因与其他口咽部位的恶性肿瘤相似,与个人神经精神、内分泌遗传、机体免疫等内在因素及物理、化学生物性等外来因素有关。

软腭浅表溃疡的诊断

软腭癌易于查见,可有浅表溃疡软腭运动不对称等,触诊病变多较硬,确诊需行活检。

早期仅感口咽不适,症状不明显,易被忽略。之后出现口臭咽痛吞咽痛,可放射至同侧面部和颈部,应用抗生素可暂时减轻症状。晚期可出现吞咽困难,并产生声音改变,软腭固定、破坏、穿孔可导致食物返流至鼻腔;向上或向外侵犯鼻咽咽旁间隙可有牙关紧闭张口困难中耳炎颞部疼痛及偶尔颅神经受累。

查体可见软腭舌面或悬雍垂新生物,几乎所有的软腭鳞癌发生于软腭的口腔面(下面),鼻咽面几乎不长肿瘤,甚至鼻咽部较大的肿瘤也较少侵犯软腭鼻咽面。早期肿瘤病变为红色,边界不明显。软腭白色病变也常见,可能是粘膜白斑、原位癌或早期浸润癌。正常粘膜表面的多部位肿瘤生长是一个常见的特征。大多数软腭癌就诊时限于软腭或邻近的扁桃体弓,T分级为T2或T3,但以肿瘤的体积论要比舌根部和扁桃体窝的肿瘤体积小。中晚期癌中心有溃疡,边缘隆起,或为外生性生长,尤其在悬雍垂周围者。软腭肿瘤首先向扁桃体弓和硬腭扩散。向外扩展穿过咽上缩肌侵犯翼内肌和颅底,偶尔在咽旁间隙内累及或压迫颅神经。晚期常侵犯鼻咽侧壁,引起软腭穿孔或溃破。淋巴转移首先到二腹肌淋巴结,然后沿颈静脉链转移。颌下、颏下、脊副淋巴结受累少见。约50%的病人入院时有肿大淋巴结,其中16%为双侧,淋巴结临床触诊阴性,术后约20%淋巴结为阳性。淋巴结阳性率与T分级有关,T1为8%,T2为36%,T3和T4为66%。

软腭浅表溃疡的鉴别诊断

软腭癌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混合瘤,腭部小涎腺混合瘤良性较恶性多见。无自觉症状、生长慢,多数肿块表面粘膜正常。无骨质破坏。可通过穿刺细胞学检查或手术中冰冻切片鉴别。

2.上颌窦癌,特别是底壁原发者常引起口腔症状,有时与腭癌侵犯上颌窦不易区别。上颌窦癌常先有鼻部症状及异常渗出液牙齿松动脱落早且数目多。X线表现为上颌窦癌占位病变极广泛骨质破坏

软腭癌易于查见,可有浅表溃疡软腭运动不对称等,触诊病变多较硬,确诊需行活检。

早期仅感口咽不适,症状不明显,易被忽略。之后出现口臭咽痛吞咽痛,可放射至同侧面部和颈部,应用抗生素可暂时减轻症状。晚期可出现吞咽困难,并产生声音改变,软腭固定、破坏、穿孔可导致食物返流至鼻腔;向上或向外侵犯鼻咽咽旁间隙可有牙关紧闭张口困难中耳炎颞部疼痛及偶尔颅神经受累。

查体可见软腭舌面或悬雍垂新生物,几乎所有的软腭鳞癌发生于软腭的口腔面(下面),鼻咽面几乎不长肿瘤,甚至鼻咽部较大的肿瘤也较少侵犯软腭鼻咽面。早期肿瘤病变为红色,边界不明显。软腭白色病变也常见,可能是粘膜白斑、原位癌或早期浸润癌。正常粘膜表面的多部位肿瘤生长是一个常见的特征。大多数软腭癌就诊时限于软腭或邻近的扁桃体弓,T分级为T2或T3,但以肿瘤的体积论要比舌根部和扁桃体窝的肿瘤体积小。中晚期癌中心有溃疡,边缘隆起,或为外生性生长,尤其在悬雍垂周围者。软腭肿瘤首先向扁桃体弓和硬腭扩散。向外扩展穿过咽上缩肌侵犯翼内肌和颅底,偶尔在咽旁间隙内累及或压迫颅神经。晚期常侵犯鼻咽侧壁,引起软腭穿孔或溃破。淋巴转移首先到二腹肌淋巴结,然后沿颈静脉链转移。颌下、颏下、脊副淋巴结受累少见。约50%的病人入院时有肿大淋巴结,其中16%为双侧,淋巴结临床触诊阴性,术后约20%淋巴结为阳性。淋巴结阳性率与T分级有关,T1为8%,T2为36%,T3和T4为66%。

软腭浅表溃疡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软腭癌治疗效果各家不一,Ratzer报道299例软腭癌,112例手术,139例放疗,22例联合治疗,5年绝对生存率为21%,限定生存率为30%,其中手术的限定死亡率为38%。Weller报道30例软腭癌放疗的局部复发率为50%。Lindberg报道软腭癌放疗的控制率较高,T1100%,T288%,T377%,T483%。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