锈病

来自医学百科

锈病

rust

由4,000种以上真菌引致的几千种重要经济植物和杂草的病害。锈菌在生活环中可寄生於一种植物(单主寄生)或两种不同植物(转主寄生)。禾秆锈菌(Puccinia graminis)生活环中具5种孢子型,为转主寄生锈菌寄生於小麦或其他禾谷类和禾草上。其他转主寄生锈菌以桧属作为一种寄主,以苹果、日本榲桲、山楂蔷薇以及有关植物作为另一种寄生;白松锈菌以五针松作为一种寄主,以茶藨子及鹅莓(茶藨子属〔Ribes〕)作为另一种寄主;另一种锈菌以道格拉斯杉作为一种寄主,以杨作为另一寄主。单主寄生锈菌如侵袭石刁柏、豆类、菊花咖啡蜀葵金鱼草甘蔗及向日葵的锈菌。

锈菌一般在叶、嫩茎及果实上产生黄色、橙色、红色、锈色、褐色或黑色粉黴状疱状突起。受染植株的生长及产量受影响,有的植株凋萎或顶死。防治法包括种植抗病品种及无锈病植株;在一种转主寄生植物数百码范围之内消灭另一种转主寄生植物;严格执行卫生措施;每隔7∼10天用杀真菌剂喷粉或喷雾,在锈病出现前两周开始施行。

由几种白锈菌属(Albugo)真菌引致的白锈病与真正的锈病不同,它不需转主寄生。它侵袭许多草本植物,病株叶上出现浅黄色部分,叶下表面及其他地上部分带有白垩色蜡质,以後变成粉黴状,最後变成深暗色的疱状突起。叶片凋萎,早期死亡。茎及花器膨胀变形,植株矮化。防治法包括采用无病植株及抗病品种,消灭植株受侵部分、杂草和收获後的残株,实施三年轮作制,疾病常发季节每隔10∼14天喷雾数次,采用杀真菌剂。

症状识别:属真菌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初期在叶背或叶面产生黄褐色或淡黄色小点,后期病斑中央突起呈暗褐色,即夏孢子堆,周围有黄色晕圈,表皮破裂后散发出红褐色粉末状夏孢子,严重时整张叶片布满锈褐色病斑。

玉米锈病包括普通锈病、南方锈病、热带锈病及秆锈病等4种。其中,普通锈病遍布世界各玉米栽培区,南方锈病主要发生在低纬度地区,热带锈病主要分布于美洲,秆锈病仅在坦桑尼亚和美国有报道。我国发生的为普通锈病,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其他地区虽有分布,但危害很小。玉米锈病发生在玉米生育后期,一般危害性不大。

普通锈病可发生在玉米植株上的各个部位,但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在受害部位初形成乳白色、淡黄色,后变黄褐色乃至红褐色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在叶两面散生或聚生,椭圆或长椭圆形,隆起,表皮破裂散出锈粉状夏孢子,呈黄褐色至红褐色。后期在叶两面形成冬孢子堆,长椭圆形,突破表皮呈黑色,长1~2毫米,多个冬孢子堆汇合连片,叶片提早枯死。

防治要点:发病初期用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天达裕丰2000-2500倍+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600倍,连喷2次,每次间隔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