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节裂头绦虫病

来自医学百科

阔节裂头绦虫病(diphyllobothriasis latum),阔节裂头绦虫寄生于人体小肠而引起的疾病。多见于亚寒带及温带的湖泊水区,欧洲、北美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如日本、朝鲜、菲律宾)均有流行,中国东北也有少数病例报道。

阔节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 latum)又称鱼阔节绦虫,属假叶目,裂头科,裂头属。虫体扁平,白色或淡黄色,长3~10m,分头节、颈及链体三部分,共有3000~4000个节片。头节呈长匙形,长2~3mm,宽0.7~1mm,腹、背面各有一条纵行而深凹的吸槽,用以固着于寄主肠壁及移动。颈较窄,仅一节,长5~10mm。成熟节片的大小为2~4×10~12mm。孕节较宽,不自虫体脱落。虫卵每隔 3~30天从孕节的子宫孔中周期性地逸出,随寄主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呈卵圆形,黄棕色,一端有卵盖,在水中孵出钩毛蚴。钩毛蚴被剑水蚤或螵水蚤(第一中间寄主)吞食后,在其血腔内发育为原尾蚴。若此剑水蚤等被淡水鱼(第二中间寄主)吞食,原尾蚴进入鱼肉内发育为实尾蚴(或称裂头蚴)。带有实尾蚴的未熟的淡水鱼被人食入后,实尾蚴吸附于人的小肠壁上,经4~6周发育成熟并产卵。除人以外,猫、狗、猪、狐、熊、豹等也可作为终寄主

阔节裂头绦虫在人体内引起的病变轻微,仅成虫吸附部位可出现肠粘膜卡他性炎症,故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压食及类似胃炎肠炎的症状。少数病例出现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和营养不良。此外,尚可有绦虫性恶性贫血,其发病率为0.02~2%,可能是绦虫竞争性地吸取寄主食物中大量维生素B12所致,绦虫寄生于上部空肠时更易发生。诊断主要依据在粪便中找到虫卵。巴龙霉素灭绦灵(氯硝柳胺)或硫双二氯酚治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