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后滴流综合征

来自医学百科

定义

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是指由于鼻咽喉部的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鼻后和咽喉部,甚至误吸入声门或气管,导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由于PNDs涉及多种基础疾病,无特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标准复杂,有些患者不一定完全符合这些标准。相当比例的鼻部疾病引起的咳嗽并无鼻后滴漏感、鹅卵石样征,因此有的学者直接采用鼻炎/鼻窦炎作为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而不用PNDs的术语。鼻炎/鼻窦炎作为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比较容易掌握,但没有包含引起慢性咳嗽的其他鼻咽部疾病,如慢性咽喉炎、慢性扁桃体炎、鼻后腺体增生等。美国2006年版的咳嗽指南提出了一个新的诊断名词“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p airway cough syndrome,UACS),代替原有的“鼻后滴流综合症”,优点是涵盖的范围更大,但显然使诊断更为复杂。

临床表现

除了咳嗽、咳痰外,鼻后滴流综合症患者通常还主诉咽喉部滴流感、口咽黏液附着感、频繁清喉、咽痒不适或鼻痒、鼻塞、流涕、打喷嚏等。需要注意的是,相当比例的鼻咽疾病引起的慢性咳嗽并无鼻后滴漏症状。有时患者会主诉声音嘶哑,讲话也会诱发咳嗽,但其他原因的咳嗽本身也会有这一非特异性主诉。通常发病前有上呼吸道疾病(感冒)史。

引起PNDs的基础疾病包括变应性鼻炎、非变应性鼻炎、血管舒缩性鼻炎、感染后鼻炎、普通感冒和鼻窦炎等。伴有大量痰液的鼻后滴流综合症最常见病因是慢性鼻窦炎。血管舒缩性鼻炎的特征是随气温改变,鼻腔有时会产生大量稀薄水样分泌物。

辅助检查

X线或CT检查发现慢性鼻窦炎征象(粘膜增厚超过6mm、气液平面、或窦腔模糊)提示PNDs系由慢性鼻窦炎引起的。CT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X线检查,但不能作为常规检查。鼻咽镜检查发现鼻窦口有脓性分泌物时提示鼻窦炎的诊断,另外还可观察到有无鼻甲充血肥大、鼻后腺体增生及鼻后滴漏现象。

当咳嗽呈季节性或病史提示与特异性的变应原(例如花粉、尘螨)接触有关时,变应原试验有助于诊断。怀疑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时,可行曲霉菌和其他真菌的皮肤试验及特异性IgE检测。

诊断

由于PNDs涉及多种基础疾病,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其诊断主要是根据病史和相关检查综合判断,因为我们难以通过病理,仅能依靠临床症状证实鼻后滴流的存在。所以在建立诊断以前应排除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经过针对性治疗后咳嗽缓解,这是确定PNDs诊断的重要依据。鼻后滴流综合征导致的咳嗽最好综合多项标准,包括症状、体征、X线征象,以及最后特异性治疗的效果。诊断标准如下:

  1. 发作性或持续性咳嗽,白天咳嗽为主,入睡后较少因咳嗽而醒来。
  2. 鼻后滴漏和(或)咽喉壁黏液附着感,呈清嗓子样咳,咳痰不畅
  3. 有鼻炎、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病史
  4. 检查发现咽喉壁有黏液附着、鹅卵石样观
  5. 排除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
  6. 经针对性治疗,咳嗽缓解。

治疗

依据导致PNDs的基础疾病而定。

下列病因引起的PNDs首选第一代抗组织胺药和减充血剂:

  1. 非变应性鼻炎
  2. 血管舒缩性鼻炎
  3. 全年性鼻炎
  4. 普通感冒

第一代抗组织胺剂代表药物为马来酸氯苯那敏,常用减充血剂为盐酸伪麻黄碱。大多数患者在初始治疗后数天至两周内产生疗效。

各种抗组织胺药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均有效果,首选无镇静作用的第二代抗组织胺剂,常用药物为氯雷他定阿司咪唑等。

鼻腔吸入糖皮质激素是变应性鼻炎首选药物,通常为丙酸倍氯米松治疗。色甘酸钠吸入对变应性鼻炎也有良好的预防作用。改善环境、避免变应原刺激是控制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措施。变应原免疫治疗可能有效,但起效时间较长。

抗菌药物是治疗急性细菌性鼻窦炎的主要药物,效果欠佳或分泌物较多时可以联合应用鼻腔吸入激素及减充血剂以减轻炎症。

对慢性鼻窦炎的治疗,建议采用下列初始方案:应用对葛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有效的抗菌药物3周;口服第一代抗组胺剂和减充血剂3周;鼻用减充血剂1周;鼻吸入糖皮质激素3个月。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行负压引流,穿刺引流或外科手术。

可适当采取辅助治疗,主要是联合祛痰剂、止咳药、免疫增强剂、补充维生素A、D以及钙、锌等元素。

中医中药治疗

中国大陆有较多关于中医药治疗鼻后滴流综合症引起的慢性咳嗽,该症属中医“鼻渊”“咳嗽”范畴,可用针灸治疗,选取适当穴位,磁场持久的刺激这些穴位,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从而调整机体的免疫系统机能,进而改善鼻后滴流综合症的状态。

中药有苍夷射干汤、宣通鼻咽汤等有一定疗效。

参看

慢性咳嗽 变应性鼻炎

参考文献

  • 《呼吸内科学》钟南山主编
  •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教材
  • 曹现宝等.鼻后滴流综合症引起的慢性咳嗽临床分析.昆明医学院学报
  • 李丽等. 鼻后滴流综合症.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