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髓炎

来自医学百科
Floyd讨论 | 贡献2014年4月17日 (四) 12:45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跟骨是人体最大的跗骨,主要由松质骨构成,其周围仅有一层较薄的皮质骨包绕。人体站立时,跟骨位于最低位,受重力影响血液回流缓慢,有利于细菌在该骨停留繁殖。特别在跟骨体部中心,骨小梁稀少的三角区,含有丰富的骨髓,是跟骨结构的薄弱处,因而是跟骨血源骨髓炎易发部位。  

治疗措施

与其他部位急性骨髓炎相同,除应用有效广谱抗生素外,早期开窗引流,减低骨内压以防感染扩展。对病灶轻轻刮除,不可用力搔爬,否则会过多损伤骨松质,并形成较大骨腔,或使病灶扩大。跟骨为人体负重单元,故术后不宜过早活动,待新骨形成后方可负重行走。

跟骨骨髓炎之所以列为特殊部位或类型的骨髓炎分开单独讨论,是因它采用常规的足部切口及手术方法,疗法常不满意,足内侧或外侧切口仅用于软组织脓肿,或跟骨急性骨髓炎“开窗”引流。而在慢性跟骨骨髓炎应采用特殊的足跟跖面切口。通常在足跖面作切口是禁忌的,这是因为足底瘢痕可引起负重时疼痛,而采用Gaenslen切口显露,即在足底跟部确切的正中线作一纵行切口。起自第五跖骨基底水平,向后直至跟腱远端,纵行劈开跟骨,清除病灶。如此治疗跟骨难以治愈的跟骨慢性骨髓炎,不仅引流十分充分,治愈率高,而伤口愈合后,两侧皮瓣内翻,并形成跟垫,负重时没有疼痛。即便偶尔出现跟部跖面不平,通过垫鞋垫,一般不会影响走路。  

病理改变

成人骨骺闭合后,血源性骨髓炎则多发生于红骨髓集中的椎骨髂骨或跟骨。在该处形成病灶,并向四周扩展。由于跟骨骨膜紧密而坚固地附着其上,故在脓肿穿破前很少形成较大的骨膜下脓肿,穿破皮质后很容易形成窦道。  

临床表现

跟骨骨髓炎,起病急骤,常伴有高烧、跟骨肿胀。由于骨内压增高,跟骨剧烈痛压痛叩痛。早期断层摄片或CT扫描可见局灶性密度降低区。由于该处为松质骨,血运丰富,很少有死骨形成。随病变进展,可有较多钙质沉着及新骨形成,骨密度增高。  

跟骨骨髓炎应该如何预防?

本病是由于外伤性因素引起无有效的预防措施注意生产生活安全避免受伤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并发症

跟部是身体的主要承重点,且易受磨擦。跟骨骨皮质薄,骨膜坚固附着于骨组织,因此在患骨髓炎后,骨膜被剥离的少,包壳形成的也少,而穿孔的居多。加上局部软组织少,血供差,死腔很难愈合。另外,发生跟骨骨髓炎时,跟骨炎症可沿跟腱向上发展,引起小腿后部肌肉、肌间隙感染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