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骨髓炎
概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是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延续,往往全身症状大多消失,只有在局部引流不畅时,才有全身症状表现,一般症状限于局部,往往顽固难治,甚至数年或十数年仍不能痊愈。目前,对大多数病案,通过妥善的计划治疗,短期内可以治愈。
病因学[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急性期中,经过及时、积极的治疗,多数病例可获得治愈,但仍有不少病人发生慢性骨髓炎。形成慢性骨髓炎常见的原因如下:
(一)在急性期未能及时和适当治疗,有大量死骨形成。
(二)有死骨或弹片等异物和死腔的存在。
(三)局部广泛疤痕组织及窦道形成,循环不佳,利于细菌生长,而抗菌药物又不能达到。
发病机理[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急性期的症状消失后,一般情况好转,但病变持续,转为慢性期。
由于死骨形成,较大死骨不能被吸收,成为异物及细菌的病灶,引起周围炎性反应及新骨增生,形成包壳,故骨质增厚粗糙。如形成窦道,常经年不愈。如引流不畅,可引起全身症状。
如细菌毒力较小,或机体抵抗力较强,脓肿被包围在骨质内,呈局限性骨内脓肿,称布劳德氏脓肿(Brodie's abscess)。常发生在胫骨上下端,起病时一般无明显症状,仅于数月或数年后第一次发作时才有局部红肿和疼痛。如病变部骨质有较广泛增生,使髓腔消失,循环较差,发生坚实性弥散性骨髓炎,称加利氏骨髓炎(Sclerosing osteomgelitis of Garre)。最常发生在股骨和胫骨,以间歇疼痛为主。
临床表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临床上进入慢性炎症期时,有局部肿胀,骨质增厚,表面粗糙,有压痛。如有窦道,伤口长期不愈,偶有小块死骨排出。有时伤口暂时愈合,但由于存在感染病灶,炎症扩散,可引起急性发作,有全身发冷发热,局部红肿,经切开引流,或自行穿破,或药物控制后,全身症状消失,局部炎症也逐渐消退,伤口愈合,如此反复发作。全身健康较差时,也易引起发作。
由于炎症反复发作,多处窦道,对肢体功能影响较大,有肌肉萎缩;如发生病理骨折,可有肢体短缩或成角畸形;如发病接近关节,多有关节挛缩或僵硬。
X线照片可显示死骨及大量较致密的新骨形成,有时有空腔,如系战伤,可有弹片存在。布劳德氏脓肿X线照片显示长骨干骺端有圆形稀疏区,脓肿周围骨质致密。加利氏骨髓炎骨质一般较粗大致密,无明显死骨,骨髓腔消失。
慢性骨髓炎的诊断,根据以往有急性骨髓炎或开放性骨折病史,局部病灶检查及X线片表现,不难确诊,但仍需与下列病变鉴别。
(一)结核性骨髓炎 一般多侵入关节,病史较缓慢,有结核病或结核病接触史等。X线片显示以骨质破坏为主而少有新骨形成。
(二)骨样骨瘤 常易诊断为局限性脓肿,但其特征为经常性隐痛,夜间疼痛较重,局部压痛明显,但无红肿,少有全身症状,X线片可进一步提供鉴别依据。
(三)骨干肉瘤 局部及X线片表现偶可与骨髓炎混淆,但根据发病部位、年龄,临床表现及X线片特征可资鉴别。
治疗措施[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治疗,一般采用手术、药物的综合疗法,即改善全身情况,控制感染与手术处理。由于重病长期卧床,尤其在血源性急性发作后,极需改善全身情况。除用抗菌约物控制感染外,应增进营养,必要时输血,手术引流及其他治疗。
如有急性复发,宜先按急性骨髓炎处理,加强支持疗法与抗菌药物的应用,必要时切开引流,使急性炎症得以控制。
无明显死骨,症状只偶然发作,而局部无脓肿或窦道者,宜用药物治疗及热敷理疗,全身休息,一般一、二周后症状可消失,无需手术。
如有死骨、窦道及空洞、异物等,则除药物治疗外,应手术根治。手术应在全身及局部情况好转,死骨分离,包壳已形成,有足够的新骨,可支持肢体重力时进行。手术原则是彻底清除病灶,包括死骨、异物、窦道、感染肉芽组织、疤痕等,术后适当引流,才能完全治愈骨髓炎。骨髓炎手术一般渗血多,要求尽量在止血带下进行,作好输血准备。
(一)病灶清除开放引流法 在过去,常用奥尔(orr)氏开放手术法,目的在清除病灶,消除死腔,充分引流,以利愈合。即彻底去除窦道、疤痕组织、死骨、异物,乱除死腔中的肉芽组织,切除不健康的骨质及空腔边缘,使之呈碟形。但应注意不可去除过多骨质,以免发生骨折。并注意少剥离骨周围软组织如骨膜等,以免进一步影响循环妨碍愈合,伤口不予缝合,用油纱布填充,外用石膏固定。2周后更换敷料,以后每4~6周更换一次,直至愈至。此法有一定缺点即伤口长期不愈需多次换石膏,臭味较大,邻近关节被固定过久,引起僵硬,肌肉萎缩,疤痕也较大。在小部分病人,如软组织缺损过大,或不能缝合皮肤时,仍有使用价值。
(二)清除病灶、滴注引流法 1956年以来我院采用的改进的方法,在彻底清除病灶,死腔碟形化后,洗净伤口,只定点缝合皮肤,不分层缝合。伤口内放两根细导尿管或塑料管,术后其中一根用生理盐水滴注引流(图3-198),每1000毫升生理盐水内加青霉素80万单位,一日约2000毫升,另一根作负压吸引。当患者体温降至正常后一周左右。由于伤口有充分滴注冲洗引流,感染容易控制,骨腔凝血机化,而后骨化。大多数病人伤口在一月内得到愈合。少数术后伤口不愈或复发的病人,大多是由于清除病灶不彻底引起的。再次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和滴注引流后可获成功。术后伤口缝合不可过紧,必须保持不断滴入,同时又能流出,以免引流不畅。滴注引流法的缺点是容易沾湿被褥,因此要防止潮湿,以免病人受凉,一般采用多量敷料吸水,塑料布和护架保护被褥。如用两根细导尿管,一根滴入液体,另一根用负压吸出(如胃肠减压器),可减轻上述情况。
(三)消灭死腔的手术 股骨、胫骨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在病灶清除术后如死腔很大,可用带蒂肌瓣充填死腔。勿损伤该肌瓣的血管神经,肌瓣不宜太大,避免蒂部扭转。
(四)病骨切除 有些慢性骨髓炎,如肋骨,腓骨上端或中分、髂骨等。可考虑采用手术切除病变部分。
(五)截肢 在感染不能控制,患肢功能完全丧失,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时,经慎重考虑后,方可采用。
火器伤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处理,要彻底清除病灶,用滴注引流法根治。
最新疗法[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慢性骨髓炎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病原菌对骨膜、骨质、髓腔及周围软组织侵袭和破坏而成。随着CT、MRI及彩超的普及,可早期发现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变。在CT、彩超引导下的脓肿穿刺病源学检查,穿刺引流治疗,使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早期诊断准确率和疗效大大提高。但慢性骨髓炎仍是骨科研究热点病种。下面,我们围绕感染控制,病灶清除,缺损修复,靶位体液疗法四个环节,对慢性骨髓炎的新疗法作用机制进行分析。
一、 感染控制
近年来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使慢性骨髓炎致病菌种类发生变化,产生细菌变异,细菌耐药。目前发现,铜绿色假单胞菌感染率已由第3位上升到第2位,说明球菌感染率下降,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率明显上升,内源性“正常菌群”及周围环境中的“条件致病菌”已成为化脓性骨髓炎的主要致病因素。近年发现的“L”型细菌是敏感细菌的细胞壁部分或全壁缺失而产生的变异菌,具有往复返祖的生化还原特性。当患者抵抗力下降,或破坏细胞壁的抗生素在骨髓腔内浓度下降时,可返祖成金黄色葡萄球菌,使骨髓腔内炎性产物急骤充塞哈佛氏管,压迫滋养毛细血管,使小静脉回流障碍,从而引发骨组织正常代谢障碍,导致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过度活跃,使骨的破坏吸收和再生修复失去动态平衡,是引发慢性骨髓炎一系列病理变化的根源。细菌的耐药、变异给临床选药也带来较大困难。
利福平和几丁糖联合使用,为慢性骨髓炎提供了新选择。利福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L”型细菌具有双重杀灭作用,能缓解骨性剧痛。几丁糖又名甲壳素,从昆虫和甲壳类动物的外壳中提取,具有广谱抗菌,缓解骨感染作用;与利福平联合使用,能增加利福平的抗菌效力,并减少对肝脏的毒性作用;几丁糖在窦道和创面的局部运用,可促进血管平滑肌及血管内皮细胞再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对四肢创伤性骨髓炎,若无明显皮肤软组织缺损,内固定恰当者,早期口服利福喷丁(一种新型半合成利福霉素,比利福平具有更强的亲脂性,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能及时扭转病情,避免病情恶化,最终达到治愈。
随着社会的进步,抗感染药物的给药方式也有以下三个面创新:
1、局部载药缓释系统 慢性骨髓炎病灶局部给药,病灶抗生素浓度较全身给药高数倍至数百倍。血清浓度低,可避免全身毒副作用。缓释系统解决了病灶局部抗生素浓度的维持问题,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从最初的PMMA抗生素链株,明胶海绵,乳酸聚合物,载药基质明胶,到多孔玻璃陶瓷,羟基磷灰石,最后到磷酸钙人工骨,历经了不断完善和创新过程。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颗粒有直径200~300 μm的微孔,吸水性好,对加入的抗生素不敏感,可任意加入抗生素并可使用较高浓度,可降解,组织相容性好,其细小颗粒可填至病灶盲端而使杀菌作用更为有效,是一种良好的抗生素局部缓释载体。
2、介入治疗 在CT引导下,将抗生素用微量注射泵持续给药引流,提高局部病灶给药浓度,对反复发作又未见明显死骨形成的骨与软组织感染,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3、局部持续灌洗 封闭式强负压持续引流,可有效解决以往局部持续灌洗的弊端。该法应用Coldex材料(主要成分为聚乙烯酒精泡沫块)封闭引流,使病灶与外界隔绝,杜绝了创口再感染的可能;其海绵状结构,持续强负压引流,不易堵孔,可即时引流出病灶渗出物,消灭死腔,清除血肿;在强负压作用下,病灶区血供明显增加,肉芽组织生长明显。
4、关节镜治疗 对合并化脓性膝关节炎的股骨下端慢性骨髓炎,采用关节镜下治疗,可引流脓性关节液,彻底切除病变滑膜,直视下摘除死骨,清除窦道,并置管持续灌洗。比传统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关节粘连少,可多次手术的优势。
5、碘伏持续湿敷法 将骨髓炎病灶清创后开放,行碘伏持续湿敷,再行植骨的方法,可提高慢性胫骨骨髓炎的治愈率。
二、病灶清除
彻底清除病灶处死骨及周围血运较差的炎性瘢痕及纤维化组织,清除骨髓腔内炎性组织,是慢性骨髓炎最有效治疗手段。如何把握病灶清除尺度,国外学者研究表明,骨边缘切除大于5 mm者无复发,小于5 mm者复发率为28%。
三、缺损修复
慢性骨髓炎病灶清除后,遗留的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以往采用皮瓣、肌皮瓣、肌骨皮瓣填充、移植,但存在死腔残留,供区损伤,手术复杂,取材有限,须分次手术等问题。重组合人工骨是一种具有良好临床应用前景的新型生物材料,如含有硫酸妥布霉素的磷酸钙骨水泥,除有局部抗生素缓释作用外,其自固化性能可充填及修补病灶清除后的死腔和缺损,其微孔结构可诱导新骨生成,并可加强骨的力学性能,耐压,防止病理性骨折。负载妥布霉素的硫酸钙,是一种结构一致的晶体,在植入体内30~60 d内可被完全吸收,其降解率与局部血管长入、新骨形成的速度一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骨传导作用。若骨缺损修复后仍有皮肤缺损者,再行皮瓣覆盖,特别是肌皮瓣覆盖,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局部抗感染能力,在炎症消退后还可以促进骨组织愈合。运用重组合人工骨治疗慢性骨髓炎合并骨缺损者,可在病灶清除后一期植骨,有效恢复患肢功能,减少感染复发,避免二次或多次手术。
饮食指导[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骨髓炎患者在施治的早期强调并提倡清淡可口的素食。因素食能提供最天然最易消化,最能直接吸收之营养素。如素食配制合理,人体所需要的糖、脂肪、蛋白质这三大营养要素都非常丰富,足够人类机体的合理需要。因骨与软组织的修复又离不开维生素、微量元素与宏量元素和具有保护作用的植物荷尔蒙、纤维质等,它们都主要是来自新鲜的谷类、蔬菜与水果;又因处在病理状态下的患部组织的修复需要一个偏碱性的生理环境,才能有修复的条件。素食中所含碱性物质最丰富,如在体内最活跃的钙、钾等离子,水果之中含量很高。在慢性骨炎期,患者不能缺少了碱性物质在血液中的恒定浓度。有些病人怕营养缺乏,每餐大量吃肉类,少吃了蔬菜与水果,使血液带酸性,患部组织因循环障碍,酸性物质更多,于是体内的"钙搬家"运动就此开始,血液将骨骼和牙齿中的钙,尤其是处在病理环境中的骨组织的钙搬走,病骨出现脱钙或骨质疏松现象,这可能就是因其食肉过多,导致酸性血液使骨质代谢发生紊乱的结果,所以提倡素食就在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