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动力检查/胃窦十二指肠测压

来自医学百科
112.247.67.26讨论2014年2月6日 (四) 15:48的版本 (以“{{Hierarchy header}} '''适应症''' 此项检查主要用于研究工作,临庆适应症有: . 诊断或除外慢性假性小肠梗阻(CIP) .研...”为内容创建页面)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适应症

此项检查主要用于研究工作,临庆适应症有:

. 诊断或除外慢性假性小肠梗阻(CIP)

.研究影响胃肠动力的某些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进行性系统硬化症),以确定小肠受累情况

. 病毒感染后,胃轻瘫及动力异常综合征

. CIP患者小肠移植术前评价

.评价无器质性病变、但有严重的特发性消化不良症状(如疼痛,恶心呕吐等)的患者。

. 预测药物疗效——促动力药(如:西沙必利胃复安吗叮啉及红霉毒)的即时疗效,可在动力检查时一并证实

.确定肠道营养的最佳方法(经口、胃或空肠)。

禁忌症

. 插管禁忌者(见第7章)。

仪器

.导管:固态及多通道灌注式两种,前者较硬,检测时较后者更易插入十二指肠。而且用固态导管进行检测,患者可活动,无需一直卧床

.根据测压目的不同,导管结构亦不相同,但至少应有3个感受器,以便检测移行性运动复合波(MMC)。记录位置间距因研究目的不同而不同。检测胃窦十二指肠协调性及胃窦远端收缩力时,感受器间距最多不超过1cm

. 多通道记录仪(如静态测压时用的Polygraf)或动态记录仪

.使用灌注式测压导管时,应用毛细管液体灌注系统,灌注速度取决于测压通道管腔内径(成人胃窦十二指肠测压,灌注速度常为0.25ml/min),每一测压通道均需与外部压力传感器连接

. 计算机

. 分析软件

. 附属材料

(a)润滑剂

(b)麻醉剂

(c)棉签

(d)污物盆

(e)无菌手套

(f)纸巾

(g)带有吸管的水杯。

术前准备

. 熟悉病史

(a)病史

(b)症状

(c)用药史

(d)过敏史

. 签署同意书(如医院有此规定)

. 术前48小时停用会影响胃肠动力的药物(钙通道阻滞剂肾上腺素能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鸦片制剂

.术前空腹一夜,以防插管时误吸,同时保证能记录到空腹运动模式(MMC)

. 胃肠外营养患者,术前12小时应改用类晶体食物

.向患者详细说明检查过程,取得合作,以减轻插管时不适

.通常不施行麻醉,但若必须施行麻醉(可静注咪达唑仑(midazolam)2-5mg),插管后可静注flumazenil(0.2-0.4mg)催醒。需在药物代谢后约1小时再开始检测。

检查步骤

1 经鼻腔插管(见第7章),然后以右侧曲膝卧位,以便测压导管能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固态导管通常较硬,容易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置入较软的灌注式导管时可利用导丝。使用胃管或上胃肠道内镜,将导丝插至屈氏韧带部位,再藉导丝插入测压导管。

2将测压导管压力感受器准确置于胃窦十二指肠连接部常较困难。在透视下进行,有助于准确定位。上述方法失败时,亦可在内镜引导下插管,但术中应尽量少注气,否则会影响小肠动力。可以通过观察运动模式,来确保将导管置于十二指肠。在胃窦十二指肠测压时,通常将一个或两个记录位置(注:感受器)置于胃窦,将末端感受器置于十二指肠近屈氏韧带处。小肠测压时,通常将中间感受器置于屈氏韧带处。

3患者姿势:使用灌注式导管静态测压时,患者应保持舒服的卧位,可让患者看杂志或书。利用固态导管做动态测压时,患者可自由活动,次日按时返回医院拔管即可。

4进行动态测压时,患者应用记录仪上记事键或日记,记下进食、睡眠姿势变化、症状等起始时间。时间可从记录仪上读取。动态测压有助于了解白天空腹、食及消化期间动力改变,以及夜间空腹动力状态。

5 静态测压检测时间应至少维持6小时,以便能检测到MMCⅢ相,动态测压应维持24小时以上。

6术中可静注红霉素皮下注射奥曲肽以进行激发试验。正常人静注红霉素可诱发出类似MMCⅢ相的运动。

7 进餐可抑制MMC,诱发餐后运动模式。试餐可在测得MMC之后,即给予患者进食。

8 静态测压常检测空腹4小时及餐后2小时。

术后注意事项

. 拔出导管

. 记录患者生命体征

. 如咽部有轻微刺激感,可用冷水漱口

.患者恢复日常活动,可继续服用术前停用的药物

.按导管使用说明及医院规定,请洗并消毒测压导管。

资料分析

正常人胃窦十二指肠测压见图8.59。

神经病

慢性假性小肠梗阻,多发性硬化,糖尿病,帕金森氏病脑干疾病,病毒感染(如:疱疹带状疱疹及EB病毒等)常可损害肠神经系统、自主神经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胃窦十二指肠动力异常(图8.60)。如:

正常人胃窦十二指肠测压


图8.59 正常人胃窦十二指肠测压。图中显示MMC不同时相的变化。

. 清醒状态下MMC增多

. MMC中断

. 餐后动力低下

. 进餐(总热量大于500Kcal)后很快(2小时内)即进入MMC运动。

肌源性疾病

肌源性假性肠梗阻淀粉样变性胶原病肌营养不良等肌源性疾病常导致动力异常(图8.61),如:病变部位收缩力减低(包括MMC)。(肠道收缩幅度减低的现象也会出现于机械性梗阻部位,因此需鉴别清楚。见图8.62。)

胃轻瘫

该类患者胃窦动力低下,测压表现为:

. 末端胃窦的餐后收缩频率减慢或

. 距幽门6cm的胃窦腔收缩频率减慢。

神经病变性假性肠梗阻患者的胃窦十二指肠测压


图8.60神经病变性假性肠梗阻患者的胃窦十二指肠测压。

图示异常收缩的快速传导,及不规则、传导差的MMCⅢ相。

肌源性假性肠梗阻患者的胃窦十二指肠测压


8.61 -例肌源性假性肠梗阻患者的胃窦十二指肠测压。图示MMC时相收缩幅度降低。

-例机械性肠梗阻患者的胃窦十二指肠测压


8.62 -例机械性肠梗阻患者的胃窦十二指肠测压。图示健康肠道因机械性肠梗阻所造成的分散、簇性、暴发性收缩波。

小肠机械性梗阻

小肠梗阻常需放射学检查确诊,该类患者测压表现有(图8.62):

. 长时间同步性收缩

.微小的簇状暴发性收缩波,中间隔有静止期(如餐后30min仍有上述表现,则具有重要意义)。

慢性消化不良

.餐后胃窦动力低下,与健康人比,该类患者餐后胃窦收缩幅度及收缩频率均降低,并常导致胃排空减慢。

胃排空减慢亦常见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 胃内MMCⅢ相缺失

. 常伴有十二指肠动力障碍(图8.63)。

消化性溃疡

. 如胃溃疡患者MMC动力减弱持续至溃疡愈合后,提示该患者存在原发性继发性胃窦幽门运动功能障碍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亦存在胃窦幽门十二指肠运动功能障碍。但其意义尚不清楚。

迷走神经干切断术

. 消化期动力异常

. 胃窦MMC受抑制

.胃底容受性舒张受阻,导致胃张力增加。引起餐后早期胃排空加快,也可能引起倾倒综合征

一例消化不良患者胃窦十二指肠测压表现


图8.63 一例消化不良患者胃窦十二指肠测压表现。图示胃窦部MMCⅢ相缺失。

.远端胃出现异位起搏区,其频率常超过正常胃电基本节律,达4次/分或以上,从而导致胃动过速。

动力异常表现

胃窦十二指肠动力异常表现,及可能引起的疾病如下:

MMCⅢ相减少或缺失

. 特发性胃排空延迟

. 直立性低血压

. 系统性硬化

. 糖尿病胃轻瘫

. 假性肠梗阻

. 十二指肠或胃溃疡。

MMCⅢ相之间间隔缩短

. CIP

. 伴腹泻肠易激综合征

. 短肠缩合征

. 糖尿病性动力异常

. 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后腹泻。

MMCⅢ相传导异常(非传导性,逆行性,传导速度减慢)

. 功能性上消化道症状

.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 CIP

. 脑干脑炎

. 细菌过度生长

频发非传导性簇样暴发性收缩

. 假性肠梗阻

. 直立性低血压

. 糖尿病胃轻瘫

. 机械性梗阻

. 系统性硬化

. 功能性上消化道症状

. 部分慢性腹泻患者。

餐后不能转为消化期运动

. 假性肠梗阻

. 糖尿病胃轻瘫。

消化期十二指肠动力减弱

. 假性肠梗阻

. 胃窦动力低下

. 功能性上消化道症状

. 系统性硬化

. 直立性低血压

. 糖尿病胃轻瘫

. 成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注意事项

.有几种不同的动力异常综合征可能产生同样的病理生理改变(如上面所列)。由于对消化道各部分运动特征尚未完全明了,这方面的资料分析仍有困难。

.动力异常表现与特定病理、综合征间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

.应激可能导致胃肠道动力异常(如胃排空迟缓,胃窦收缩减弱,MMC周期性运动受抑制及传导异常)

.此外,应除外静脉输液所致的动力异常,高血糖(大于140mg/dl)会减少MMCⅢ相,及抑制胃排空

动力异常临床综合征诊断程序见图8.64。

动力异常临床综合征诊断程序图


图8.64 动力异常临床综合征诊断程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