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瘕

来自医学百科
Admin讨论 | 贡献2014年1月25日 (六) 07:10的版本 (以“'''症瘕''',病证名。《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为内容创建页面)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症瘕,病证名。《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诸病源候论.症瘕病诸候》:“其病不动者,直名为症。若虽病有结症而可推移者,名为症瘕。”指腹腔内有包块肿物结聚的疾病。后世一般以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的为症;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的为。《圣济总录.积聚门》:“牢固推之不移者症也。”又:“浮流腹内,按抑有形,谓之瘕。”《圣济总录》还认为症瘕与积聚属同类疾病:“症瘕结癖者,积聚之异名也。证状不一,原其根本,大略相类。”《医学入门》等书以积聚为男子病,癥瘕为女子病。详见癥、瘕、七癥、八瘕、十二癥等条。

妇科症瘕涵盖了各种妇科良性肿瘤,病种较多,是妇科常见病、疑难病症病机多因脏腑失调,气血阻滞,瘀血内结,气聚为瘕,血瘀为症。证候以气滞、血瘀、痰湿、湿热等四型多见。

基本解释[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腹中结块的病。坚硬不移动﹐痛有定处为"症";聚散无常﹐痛无定处为"瘕"。

2、喻固陋寡闻。  

病因病机[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多因脏腑不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气聚为症,血结为瘕,以气滞、血瘀、痰湿及毒热为多

症瘕

见。

一、气滞

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气血运行受阻,滞于冲任胞宫,结块积于小腹,成为气滞症瘕。

二、血瘀

经期产后,胞脉空虚,余血未尽之际,房事不节,或外邪侵袭,凝滞气血,或暴怒伤肝,气逆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血滞,使瘀血留滞,瘀血内停,渐积成瘕。

三、痰湿

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健运失职,湿浊内停,聚而为痰,痰湿下注冲任,阻滞胞络,痰血搏结,渐积成瘕。

四、毒热

经期产后,胞脉空虚,余血未尽之际,外阴不洁,或房事不禁,感染湿热邪毒,入里化热,与血搏结,瘀阻冲任,结于胞脉,而成症瘕。  

诊断要点[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病史:可有月经病、带下病不孕症生殖炎症等病史,或精神创伤史。

2、症状:下腹部包块,或胀、或痛、或满,伴有月经异常、痛经,或带下异常等。

3、检查:妇科检查,B超、宫腔镜、腹腔镜子宫输卵管造影等检查协助确诊。注意结合相关的肿瘤标志物检查等,排除恶性肿瘤

诊断症瘕时,首先要鉴别善证与恶证;确定为善证者,还要鉴别其性质,如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性包块、结核性包块等。  

鉴别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主要与内科外科之积聚相鉴别,如消化道肿瘤、泌尿系肿瘤、多囊肾等,一般通过妇科检查可以鉴别。但对于盆腔的包块,要结合病史并参考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如子宫增大,要首先排除妊娠。  

辨证分析[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症瘕的形成,多与正气虚弱、血气失调有关。常见的有气滞血瘀、痰瘀互结而成。

症瘕的辨证,重在辨善恶、辨血气、辨新久。大凡恶性肿瘤或良性肿瘤恶变时,肿块生长迅速,病程短,妇科检查肿块固定,实质性或半实质性,硬或结节状不平,常有腹水,且多为血性,可查到癌细胞;良性肿瘤生长慢,病程长。妇科检查,见肿块活动,呈囊性或囊实性,表面光滑者,一般情况好。良性肿瘤症瘕,病在气者以胀满为主,症块不坚,推之可移;病在血者以胀痛为主,症块坚硬,固定不移。本病的治疗,病在气者,以理气行滞为主,佐以活血化瘀;病在血者,以活血破瘀散结为主,佐以理气。病在痰瘀互结者,又当化痰消瘀。新病体质较强者,宜攻宜破;久病体质较弱者,宜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随证施治。  

辨证论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辨证要点是按包块的性质、大小、部位、病程的长短、兼症和月经情况辨其在气在血,属痰湿还是热毒。治疗大法以活血化瘀,轻坚散结为主,佐以行气化痰,兼调寒热。但又必须根据患者体质强弱,病之久暂,酌用攻补,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等法,随证施治,并需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不可一味地猛攻峻伐,以免损伤元气。诊断明确的内生殖系统肿瘤,可施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气滞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主要证候:小腹有包块,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时聚时散,或上或下,时感疼痛,痛无定处,小腹胀满,胸闷不舒,精神抑郁,月经不调舌红,苔薄,脉沉弦

证候分析:瘕乃气聚而成,故小腹有包块,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时聚时散,或上或下,气滞则痛,气散则止,故时痛时止,痛无定处;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故小腹胀满,胸闷不舒,精神抑郁;气滞冲任失司,则月经不调。舌红,苔薄,脉沉弦,为气滞之征。

治疗法则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方药举例:香棱丸(《济生方》):

方药组成:木香丁香三棱莪术枳壳青皮川楝子小茴香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

方解:方中木香、丁香、小茴香温经理气;青皮疏肝解郁,消积行滞;川楝子、枳壳除下焦之郁结,行气止痛;三棱、莪术行气破血,消瘕散结;朱砂护心宁神。  

血瘀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主要证候:小腹有包块,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肌肤少泽,口

干不欲饮,月经延后或淋漓不断,面色晦黯,舌紫黯,苔厚而干,脉沉涩有力。

证候分析:瘀血积结,气血不畅,故小腹有包块,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瘀阻脉络,肌肤失养,则肌肤少泽,且面色晦黯;瘀血内阻,津液不能上承,则口干不欲饮;瘀阻冲任,甚则血不归经,故经期错后,或淋漓不止。舌紫黯,苔厚而干,脉沉涩有力,为血瘀之征。

治疗法则:活血破瘀,散结消证。。

方药举例: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方药组成: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各等分

用法:研细末,炼蜜为丸。

方解:方中用桂枝温通血脉,芍药行血中之滞以开郁结,茯苓淡渗以利行血,与桂枝同用能人阴通阳,丹皮、桃仁破瘀散结消瘕。

方药加减:若积块坚牢者,酌加鳖甲穿山甲以软坚散结,化瘀消瘕;疼痛剧烈者,酌加延胡索、莪术、姜黄行气活血止痛;小腹冷痛者,酌加小茴香、炮姜温经散寒月经过多崩漏不止者,酌加三七粉炒蒲黄血余炭等化瘀止血。若血瘀甚者,兼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用大黄廑虫丸(《金匮要略》)。本方重在取其虫类搜剔脉络,祛瘀消瘕。  

痰湿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主要证候:小腹有包块,按之不坚,或时作痛,带下量多,色白质粘稠,胸脘痞闷,时欲呕恶,经行愆期,甚或闭而不行,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痰湿下注冲任,阻滞胞络,积而成证,则小腹有包块,按之不坚,时或作痛;痰饮内结,则胸脘痞闷;痰阻中焦,则恶心泛呕;痰湿阻于冲任经脉,则月经愆期,甚或经闭不行;湿痰下注,则带下量多,色白粘稠。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为湿痰内阻之征。

治疗法则除湿化痰,散结消瘙。

药举例:散聚汤(《妇科秘诀大全》)。

方药组成:半夏橘皮、茯苓、当归杏仁桂心槟榔甘草

方解:方中杏仁、陈皮、槟榔行上、中、下三焦气滞而化痰结;半夏、茯苓除湿化痰,降逆止呕;桂心、当归温经活血而消瘕;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除湿化痰,消结散瘕之效。

方药加减:若脾胃虚弱纳差神疲者,酌加党参白术健脾益气

若兼血滞者,用三棱煎(《妇人大全良方》)。

方药组成:三棱、莪术、青橘皮、半夏、麦芽

用法:上药用蝇醋六升煮干,焙干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淡醋汤下。痰积多,姜汤下。

方解:方中三棱、莪术理气活血消瘕,青橘皮、半夏、麦芽行气燥湿化痰。  

毒热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主要证候:小腹有包块拒按,下腹及腰骶疼痛,带下量多,色黄或五色杂下,可伴经期提前或延长,经血量多,经前腹痛加重,烦躁易怒,发热口渴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积聚,蓄久成毒,阻滞冲任,气滞血瘀,结而成瘕瘕,故小腹有包块拒按,下腹及腰骶疼痛;湿热蕴结,损伤任带二脉,任脉不固,带脉失约,湿浊下注,故带下量多,色黄臭秽;热扰冲任,迫血妄行,又瘀血内阻,血不归经,故经期提前或延长,经血量多;瘀血内停,气机不畅,经前血海盛满,故经前腹痛加重,烦躁易怒;毒热壅盛,营卫不和,故发热口渴;热邪伤津,故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为湿热毒邪内蕴之征。

治疗法则解毒除湿,破瘀消证。

白花蛇舌草

方药举例:银花菜饮(《中医妇科治疗学》) 方药组成:赤芍、丹皮、丹参、三棱、莪术、皂角刺、银花、蕺菜、土茯苓、炒荆芥、甘草

方解:方中金银花、土茯苓、蕺菜、炒荆芥清热解毒,利湿排脓;赤芍、丹皮、丹参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三棱、莪术、皂角刺行气破瘀,消瘕散结。

方药加减:若小腹包块疼痛,兼带下量多,色黄稠如脓,或五色带杂下,臭秽难闻,疑为恶性肿瘤者,酌加半枝莲穿心莲、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以清热解毒消瘕。  

其他疗法[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体针[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气滞血瘀证:取穴气海气冲三阴交合谷。瘀血较甚者,加血海、次髎、膈俞石门穴腹痛甚者加地机穴。郁而化热者,加然谷行间穴。用泻法。

(2)痰瘀阻滞证:取穴曲骨大赫、气海、子宫、中脘阴陵泉。平补平泻。  

耳针[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取穴子宫、卵巢、肾、脑、屏间。留针1小时,留针期间行针2~3次,以加强刺激量,每天针刺1次,15次为1疗程。  

临证思路[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妇科症瘕涵盖了各种妇科良性肿瘤,病种较多,是妇科常见病、疑难病症。病机多因脏腑失调,气血阻滞,瘀血内结,气聚为瘕,血瘀为症。证候以气滞、血瘀、痰湿、湿热等四型多见。临证时一定要以胞中结块为主症,至于胀满、疼痛或阴道流血等,则不必具备。同时要注意辨清病种,分清善恶,以明确预后。治疗时应根据辨证特点,以理气、活血、除湿、清热等为主,结合化瘀消症,并合理使用虫类药。必要时还可配合外治,如保留灌肠中药热敷法、穴位照射及针灸等。不拘于一方一法,可提高疗效。

症瘕的病程较长,病情复杂,虚实并见,治疗要处理好扶正与祛邪、化瘀与止血等关键。应按经期与非经期,攻补各有侧重。尤其对于经量过多,血海空虚者,注意止血不留瘀,即使要攻,也应攻补兼施,以免犯“虚虚之戒”。同理,症瘕亦不可滥补,只有久病正气虚弱者才使用补法,以免犯“实实之虞”。要坚持用药,缓图其功,使邪祛正不伤,早日痊愈。  

愈后[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症瘕主要为妇科良性肿瘤。症瘕的形成多因正气不足、痰瘀互结于冲任胞宫日久成瘕,如《医宗必读.积聚》篇指出:“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可根据邪正双方状况来判断预后。本病初期,邪气未盛,若能及时治疗,病情可望好转甚至治愈。若病程已久或经治无效,包块渐大,出血严重,致正虚而邪盛或邪未祛正已衰,则预后不佳。正如《济阴纲目.积聚瘢瘕门》所云:“妇人疝瘕积聚,脉弦急者生,虚弱者死。”  

文献摘录[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灵枢.水胀第五十七》:肠蕈何如……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石瘕何如……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杯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2、《景岳全书.妇人规.血症》:淤血留滞作症,唯妇人有之,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症矣。

3、《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症瘕积痞痃癖疝诸证门》:凡治诸症积,宜先审身形之壮弱,病势之缓急而治之。如人虚,则气血衰弱,不任攻伐,病势虽盛,当先扶正气,而后治基病;若形证俱实,宜先攻其病也。经云“大积大聚,衰其大半而止”,盖恐过于攻伐,伤其气血也。

4、《名家医著医案导读.中医妇科.刘敏如》:治疗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平时均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以治本,除了选用破血行气之力较强的莪术、三棱、王不留行、皂角刺、三七益母草以外,常常加血肉有情之活血化瘀动物类药,如水蛭、土元、鳖甲等;软坚散结常用夏枯草牡蛎等,以期达到消散症积的目的;经期当因势利导,促进瘀血排出。子宫肌瘤者同时要防止“瘀血内停,血溢脉外”所致的出血量多、经期延长、容易导致气血虚弱,外邪侵袭,凝滞气血,又造成血瘀,形成恶性循环。

参看[编辑 | 编辑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