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胃

来自医学百科
112.247.109.102讨论2014年1月26日 (日) 06:03的版本 (以“'''翻胃''',病名。 ①即反胃。亦称胃反。见《肘后备急方》卷四。详见反胃、胃反条。 ②指大便利,每食...”为内容创建页面)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翻胃,病名。

①即反胃。亦称胃反。见《肘后备急方》卷四。详见反胃、胃反条。

②指大便利,每食必吐之膈症。《医宗己任篇.膈症》:“有一种大便甚利且溏,每食必吐,是名翻胃。王太仆云:食入反出,是无火也,八味丸主之。此验症全在大便,如一干结,便非无火。一味滋润如前法。”

翻胃[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嘉兴朱亭立,曾任广信太守,向病呕吐,时发时愈,是时吐不止,粒米不下者三日,医以膈证回绝,其友人来邀诊。余曰:此翻胃证,非膈证也。膈乃胃腑干枯,翻胃乃痰火上逆,轻重悬殊,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之,渐能进食,寻复旧,从此遂成知己。每因饮食无节,时时小发,且不善饭,如是数年,非余方不服,甚相安也。后余便道过其家,谓余曰:我遇武林名医,谓我体虚,非参附不可。今服其方,觉强旺加餐。余谓此乃助火以腐食,元气必耗,将有热毒之害。亭立笑而腹非之,似有恨不早遇此医之意。不两月遣人连夜来迎,即登舟,抵暮人其寝室。见床前血汗满地,骇问故,亭立已不能言,惟垂泪引过,作泣别之态而已。盖血涌斗余,无药可施矣,天明而逝。十年幸活,殒于一朝,天下之服热剂而隐受其害者,何可胜数也。

雄按:服温补药而强旺加餐,病家必以为对证矣,而孰知隐受其害哉。更有至死而犹不悟者,目击甚多,可为叹息。

娄门范昭,素患翻胃,粒米不能入咽者月余,胸中如有物蠢动。余曰:此虫膈也,积血所成。举家未信,余处以开膈末药,佐以硫黄,三剂后,吐出痰血半瓯,随吐虫二十余枚,长者径尺,短者二寸,色微紫。其肠俱空,乃药入而虫积食之,皆洞肠而死者,举家惊喜,以为病愈。余曰:未也。姑以粥与之,连进二碗,全然不呕,更觉宽适,顷之粥停不下,不能再食。余曰:胃腑已为虫蚀,无藏食之地,无救也。辞不复用药,不旬日而卒。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郡中陆某,患呃逆,不过偶尔胃中不和,挟痰挟气,世俗所谓冷呃也,不治自愈。非若病后呃逆,有虚实寒热之殊,关于生死也。陆乃青粱之人,从未患此,遂大惧,延医调治。医者亦大骇云:此必大虚之体,所以无病见此。即用人参白术等药,痰火凝结而胃络塞,呃遂不止,病者自问必死,举家惊惶。余诊视之,不觉狂笑,其昆仲在旁,怪而问故。余曰:不意近日诸名医冒昧至此,此非病也,一剂即愈矣。以泻心汤旋覆花枇杷叶,果一剂而呃止。越一月,呃又发,仍用前日诸医治之,数日而死。其老仆素相熟,偶遇于他所,问其主人安否?因述其故。岂非命耶!

雄按:吴雨峰大令,年七十一岁,今秋患感发热,而兼左胁偏痛,舌色干紫无苔,稍呷汤饮,小溲即行,不食不便,脉洪且数。余知其平素津虚脾约气滞痰凝,连予轻肃宣濡之剂,热渐缓,胁渐舒,而舌色不润,仍不喜饮,溲赤便闭,呃忒频来,举家皇皇。余曰:无恐也,便行即止矣。逾二日,连得畅解,脉静身凉,舌色有津,呃仍不减,人皆谓高年病后之虚呃,议用镇补。余曰:此气为痰阻,升降失调,得食不舒,平时无嚏,是其征也。授以枳桔汤加蒌、、菖、茹、、半、柴胡,果一剂知,二剂已。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学宫后金汝玉,忽患小便不通,医以通利导之,水愈聚而溺管益塞,腹胀欲裂,水气冲心即死,再饮汤药,必不能下,而反增其水。余曰:此因溺管闭极,不能稍通也。以发肿药涂之,使溺器大肿,随以消肿之药解之,一肿一消,溺管稍宽,再以药汤洗少腹而挤之,蓄溺涌出而全通矣。此无法中之法也。

木渎某,小便闭七日,腹胀如鼓,伛偻不能立,冲心在顷刻矣。就余山中求治,余以鲜车前根捣烂敷其腹,用诸利水药内服,又煎利水通气药,使坐汤中,令人揉挤之,未几溺迸出,洒及揉者之面,溺出斗余,其所坐木桶几满,腹宽身直。雄按:两外治法皆妙。  

水肿[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洞庭席君际飞,形体壮实,喜饮善啖,患水肿病,先从足起,遂及遍身,腰满腹胀,服利水之药,稍快,旋即复肿,用针针之,水从针孔出,则稍宽,针眼闭则复肿。《内经》有刺水病之法,其穴有五十七,又须调养百日,且服闭药,而此法失传,所以十难疗一。余所治皆愈而复发,遂至不救。虽因病者不能守法,亦由医治法不全耳。惟皮水风水,则一时骤病,驱风利水,无不立愈,病固各不同也。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常熟汪东山夫人,患消证,夜尤甚,每夜必以米二升,煮薄粥二十碗,而溲便不异常人,此乃为火所烁也。先延郡中叶天士,治以乌梅木瓜等药,敛其胃气,消证少痊。而烦闷羸瘦,饮食无味,余谓此热痰凝结,未有出路耳。以清火消痰,兼和中开胃调之,病情屡易,随证易方,半年而愈。  

虫痛[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苏州黄四房女,年十二,患腹痛,愈医愈甚。余偶至其家,昏厥一夕方苏,舌俱咬破,流血盈口,唇白而目犹直视,脉参错无常。余曰:此虫痛也。贯心则死,非煎药所能愈,合化虫丸与之,痛稍缓,忽复更痛,吐出虫二十余条,长者径尺,紫色,余长短不齐,淡红色,亦有白者,自此而大痛不复作,小痛未除,盖其窠未去也。复以杀虫之药,兼安胃补脾之方调之,而虫根遂绝。盖此证甚多,医者既不能知,惟认为寒与食,即以为虫,又无杀虫之方,在精力强旺者,久能自化;其不足者,变为丁奚、劳怯、痞臌等证,至死而人不能知,亦可哀也。余治此证不一,姑举其最剧者以明治法。

常州蒋公讳斌之孙,患心腹痛,上及于头,时作时止,医药罔效,向余求治。余曰此虫病也。以杀虫之药,虫即远避,或在周身皮肤之中,或在头中,按之如有蠕动往来之象。余用杀虫之药为末,调如糊,到处敷上,而以热物熨之,虫又逃之他处,随逃随敷,渐次平安,而根终不除,遂授方令归。越二年书来,云虫根终未尽,但不甚为害耳,此真奇疾也。  

怔忡[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淮安巨商程某,母患怔忡,日服参术峻补,病益甚,闻声即晕,持厚聘邀余。余以老母有恙,坚持不往,不得已,来就医,诊视见二女仆从背后抱持,二女仆遍体敲摩,呼太太无恐,吾侪俱在也,犹惊惕不已。余以消痰之药去其涎,以安神之药养其血,以重坠补精之药纳其气,稍得寝。半月余,惊恐全失,开船放炮,亦不为动,船挤喧嚷,欢然不厌。盖心为火脏,肾为水脏,肾气挟痰以冲心,水能克火,则心振荡不能自主,使各安其位,则不但不相克,而且相济,自然之理也。

长兴赵某,以经营过劳其心,患怔忡证,医者议论不一,远来就余。余以消痰补心之品治其上,滋肾纳气之药治其下,数日而安。此与程母病同,而法稍异。一则气体多痰,误服补剂,水溢而火受克之证;一则心血虚耗,相火不宁,侵犯天君之证,不得混淆也。  

亢阳[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姻戚殷之晋,年近八旬,素有肠红证,病大发,饮食不进,小腹高起,阴囊肿亮,昏不知人。余因新年贺岁候之,正办后事。余诊其脉,洪大有力,先以灶灰、石灰作布袋,置阴囊于上,袋湿而囊肿消;饮以知母黄柏泻肾之品。越三日,余饮于周氏,周与至戚相近半里,忽有叩门声,启视之,则其子扶病者至,在座无不惊喜,同问余曰:何以用伐肾之药而愈?余曰:此所谓欲女子而不得也。众以为戏言。翁曰:君真神人也。我向者馆谷京师,患亦相似,主人以为无生理也,遂送我归,归旬日即痊。今妻妾尽亡,独处十余年,贫不能蓄妾,又耻为苟且之事,故病至此,既不可以告人,亦无人能知之者。言毕凄然泪下,又阅五年而卒。盖人之气禀各殊,亢阳之害,与纵欲同,非通于六经之理,与岐黄之奥者,不足与言也。雄按:纵欲固伤阴,而亢阳亦烁阴,知柏泻肾者,泻肾火之有余,而保其不足之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