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胃
①食下良久复出,或隔宿吐出。《医贯》:“饮食倍常,尽入于胃矣,但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一两时而吐,或积至一日夜,腹中胀闷不可忍而复吐,原物酸臭不化,此已入胃而反出,故曰翻胃。”治当辨其新久及病因。或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或因七情忧郁,竭其中气。总之,为内伤之甚,损伤胃气所致。治宜扶助正气,健脾养胃为主。虚在上焦,微寒呕恶者,用姜汤或橘皮汤;气虚寒侵而恶心呕食者,宜黄芽丸或橘皮干姜汤之类;寒痰甚者,宜小半夏汤或大半夏汤之类。虚在中焦,食入反出者,宜五君子煎、理中汤、温胃饮、圣术煎之类;若胃虚甚者,宜四味回阳饮,或黄芽丸;若兼寒痰者,宜六君子汤,或理中化痰丸之类;若水泛为痰者,宜金水六君煎;若胃不甚寒,而微虚兼滞者,宜五味异功散。虚在下焦,而朝食暮吐,或食入久而反出者,宜六味回阳饮,或人参附子理阴煎,或右归饮之类。反胃证多有大便闭结者,因下不通而致上逆。便秘因阴虚兼寒者,宜以补阳为主,可加当归、肉苁蓉、韭汁、姜汁之属;阴虚兼热者,宜以初阴为主,加乳汁、童便、酥油、蜂蜜之属。亦有因瘀阻所致者。《张氏医通》卷四:“瘀血在膈,阻滞气道而成者,代抵当丸作芥子大,服二钱。”此病奏效较缓,以粪如羊矢,或年高病此者为尤甚。
②即噎膈。《丹溪心法》卷三:“翻胃即膈噎,膈噎乃翻胃之渐。”
regurgitation /A stomach upset
疾病概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食后脘腹闷胀、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多由饮食不节、酒色所伤,或长期忧思郁怒,使脾胃功能受损,以致气滞、血瘀、痰凝而成。又称胃反、翻胃。
病因病理[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汉代《金匮要略》记载反胃的临床特征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并提出具体证治。唐代王冰在《素问》注文中认为此病的病机是无火,使脾胃无以腐熟水谷。元代《丹溪心法》认为反胃的病机为血虚、气虚、有热、有痰。明代《景岳全书》中的补命门火之说,是对此病治疗的重要补充。西医的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憩室,急、慢性胃炎,胃黏膜脱垂,十二指肠壅滞症,胃肿瘤,胃神经官能症等,凡并发胃幽门部痉挛、水肿、狭窄,引起胃排空障碍,有反胃症状者,均可参考此病的内容辨证论治。
反胃的发生,主要为脾胃虚寒、胃中积热、痰浊阻胃或瘀血阻络等,影响胃气通降下行,宿食不化而成。
疾病辨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反胃的辨治,可概括为寒、热、痰、瘀四类。①脾胃虚寒。证见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吐后即觉舒适,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缓无力。治宜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用丁香透膈散。若兼见面色白,四肢清冷,舌淡白,脉沉细,为久吐累及肾阳。治宜益火之源、温运脾阳,方用附子理中丸加味。②胃中积热。证见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及酸腐稠液,面红,心烦口渴,便秘尿赤,舌干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治宜清胃泄热,方用竹茹汤。若兼见唇干口燥,大便干结,舌红,脉转细,为久吐伤津耗气,气阴两虚。治宜益气生津、降逆止吐,方用大半夏汤。③痰浊阻胃。证见经常脘腹胀满,食后尤甚,上腹或有积块,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或为痰涎水饮,眩晕,心悸,苔白滑,脉滑数。治宜涤痰化浊、和胃降逆,用导痰汤为主方。④血瘀内结。证见经常脘腹胀满,食后尤甚,上腹有积块,坚硬且推之不移,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或吐血便血,或上腹胀满刺痛拒按,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弦涩。治宜活血化瘀、和胃降逆,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反胃起病缓慢,病初多表现为脾胃虚寒或胃中积热,适当调理,较易治疗。如久病形体日渐衰弱,发展为真阴枯竭或真阳衰微之危候,预后不佳。
注意调节饮食,戒烟酒辛辣等刺激之品,保持心情舒畅,房事有节,有助于反胃的预防与治疗。
反胃的类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浊阻胃型反胃。证见经常脘腹胀满,食后尤甚,上腹或有积块,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或为痰涎水饮,眩晕,心悸,苔白滑,脉滑数。
2)瘀内结型反胃。证见经常脘腹胀满,食后尤甚,上腹有积块,坚硬且推之不移,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或吐血便血,或上腹胀满刺痛拒按,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弦涩。
3)胃虚寒型反胃。证见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吐后即觉舒适,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缓无力。
4)中积热型反胃。证见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及酸腐稠液,面红,心烦口渴,便秘尿赤,舌干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治宜清胃泄热,方用竹茹汤。若兼见唇干口燥,大便干结,舌红,脉转细,为久吐伤津耗气,气阴两虚。
临床治疗[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反胃的病机已明,故临证辨治应肝脾胃三者结合,以疏肝健脾治其本,通降胃气治其标。做到疏而不伤正气,补而不碍运气,降而不伐胃气。急性反胃多是邪盛,辨治较易。慢性反胃多因正虚,更须详察细辨。用药须轻灵,固护胃气,不悖“慢性病有方有守”之古训。如因肿瘤毒瘀等致病宜合清热解毒化瘀散结柔络之品。此外,患者颐养情性,注意饮食起居。
1. 疏肝理气
肝气最宜疏利畅达,方可使人体五脏六腑气机升降出入自如。肝气郁结或横逆克犯脾胃使脾运减退清气不升、胃降失司浊气上逆。证见病情每因情怀怫郁而加重,气闷郁烦,胃脘胀痛,嗳气泛恶,脉弦。欲安胃必先制肝,用四逆散调和。气滞明显可合越鞠丸、金铃子散,肝阴不足可合一贯煎等。
“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肝胆互为表里,胆升清阳之气,“胆宜见降”,胆汁借助于肝的疏泄输于肠以助消化,肝升胆降正常辅佐脾胃的升降。若胆汁排泄逆反也令胃气不和痰涎内生而反胃,用四逆温胆汤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效果明显。
2.健脾助运
《素问.厥论》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运正常饮食水谷无以停聚,反胃者往往畏惧纳谷,精微摄入减少,导致肾精亏、肾气衰、肾阳虚,见下焦火衰;机体气血不足,肝血虚亏使肝体不用。证见神疲懒言,食欲不振,面色不华,脉形细小。亟宜补益脾气,使脾气振奋贵于运化,饮食物与津液循其常道不逆反,以四君子汤为基本方化裁;若脾阳虚宜温运脾阳,以附子理中汤加味。
3. 和胃通降
“六腑以通为用”,胃居高位,每当宜降。通降胃气诚如李杲所言“引胃气以治其本,加堵塞之药以治其标”。胃中有邪当分外干内伤,明寒热虚实不同。胃受邪扰,胃气失降,应“伏其所主,先其所因”而通之。若见胃中虚寒宜温中降逆,丁香柿蒂汤相佐;痰饮阻于胃脘宜温化降逆,橘皮竹茹汤相佐;少气耗津宜益气生津降逆,旋覆代赭汤相佐。
治疗验方[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反胃(饮食入口即吐,病人衰弱无力)。用人参三两,切片,加水一升,煮成四合,热服。同时用人参汁加鸡蛋白、薤白煮粟米粥吃。
2.再方。用白豆蔻、缩砂仁各二两,丁香一两,陈为一升(黄土炒焦,去土),共研为末,加姜汁合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百丸,姜汤送下。此方名“太仓丸”。
3.再方。白垩煅红,放在一升米醋中浸过,再煅再渍,直到醋干为止。取这样处理过的白垩一两,加炮干姜两钱半,共研成末,每服一钱,最后连服到一斤以上。
4.再方。用蚯蚓泥一两、木香三钱、大黄七钱,共研为末,每服五钱,清水送下。忌食煎炒酒醋椒姜等热物。
5.再方。用陈年的伏龙肝,研末,米汤送下。每次服三钱。
6.再方。用梁上尘调黑驴尿服之。
7.再方。用赤石脂粉,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至二十丸,姜汤送下。服药之前,整吞巴豆仁一枚。
8.再方。用硇砂二钱,加水调和,包入荞麦面中,煅焦。冷后,剥取中间湿药。焙干一钱,配槟榔二钱、丁香二个,共研细。每服七厘,烧酒送下。一天服三次,服至病愈为止。愈后吃白粥半月,还要服其他健胃药。
9.反胃,食肉即吐。用茅根、芦根各二两,加水四升,煮成二升,一次服下。
10.反胃恶心,药食不下。用荆三棱(炮)一两、生丁香三分,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开水送下。
11.反胃吐食。用莶草焙过,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热汤送下。
12.反胃上气。用芦根、茅根各二两,加水四升,煮成二升,分次服。
13.呕吐反胃。用半夏三升、人参三两、白蜜一升、水一半二千,细捣过,煮成三升半,温服一升。一天服两次。此方名为“大半夏汤”。
14.反胃吐食。用王瓜烧存性,取一钱加枣肉、平胃散二钱,酒送下。
15.反胃,气噎不通。用丁香、木香各一两,每取四钱,水煎服。
16.反胃吐食。用松节煎酒细饮。
17.反胃、下泻。用厚朴以姜汁炙焦后研为末。每服二匙,陈米汤调下,一天服三次。
18.反胃吐食(脾胃气弱,食不消化)。用粟米半升,捣成粉,加水做成丸子,如梧子大。取七枚煮熟,放一点盐,连汁穿梭心吞服,或加少许醋吞下。
19.反胃吐食。用白罂粟米三合、人参末三钱、生山芋五寸(切细),加水二升合,煮成六合,再加生姜汁及盐少许,和匀分服。
20.虚寒反胃验方。(胸膈痞闷,腹胁膨胀,消化不良,食减贪睡)。用神曲六两、麦蘖(炒)三两、干姜(炮)四两、乌梅肉(焙)四两,共研为末,加蜜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一天服三次。
21.反胃、呕吐不止。用干饧糟六两、生姜四两,是捣作饼,或焙或晒,加炙甘草末二两,盐少许,煎汤服下。此方“甘露汤”。
22.治反胃吐食。用胡椒在醋中泡过,取出晒干,反复七次,研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醋汤送下。又方:用胡椒七钱半、煨姜一两,水煎,分二次服。又方:用有椒、半夏(开水泡过),等分为还想,加清退汁和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送下。
23.反胃,吐黑汁。用毕澄茄研末,加米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姜汤送下。愈后,再服平胃散三百贴。久病者亦可不发。
24.反胃吐食。用甘蔗汁七升、生姜汁一升,和匀,每日细细饮服。
26.再方。用大鲫鱼一尾。去肠留鳞,以绿矾末填满,包泥中,烧存性,研为末。每服一钱,米汤送下。一天服二次。
27.反胃吐食。用五灵脂末、黄狗胆汁,调成丸子,如龙眼大。每服一丸,好酒半碗化服。不过三服,即可见效。
28.治反胃膈气。用硫磺、水银各一钱,同炒成金色,加狗宝末三钱、鸡蛋白一份,一起搅匀,纸封泥固煨半日,取出研细,每取五分,烧酒调服。不过三服,见效。
29.反胃吐食。用猬皮烧灰,酒送服;或煮汁服;或以五味淹猬皮。炙服。
30.再方。用乌雄鸡一只,如常法治净,鸡腹内放入胡荽子斤,烹食。吃过两只,即见疗效。
31.再方。用鸡肫一具,烧存性,酒调服。男用雌鸡,女用雄鸡。
32.再方。用蛤粉二钱,和生姜汁一碗捣匀,米醋调服。不效再服。
33.反胃呕噎。用田螺洗净,养水中去泥,取出晒至半干,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藿香汤送下。用田螺烂壳研服亦可。
34.反胃上气。用白芥子末一、二钱,酒冲服。
36.反胃、呃逆。用黑铅熔成汁,冷后,以柳木捶研成粉。取一两,加醋一升,放在砂锅里熬成膏子,再加蒸饼末少许,捏成小豆大的丸子。每服一丸,姜汤送下。
37.多年反胃水上。用铅二两、石亭脂二两、盐卤汁五两。先烧铅,以卤汁淬过,再与石亭脂同炒,等到起焰时,挑在水上,焰止,研匀,加蒸饼做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九,石莲干柿汤送下。
38.治反胃气逆。用铅丹、白矾各二两,生石亭脂半两。先把丹、矾两药放在坩锅里,烧炭煅红,放冷两天,再加入石亭脂,共研为末,和米饭少许,捏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日服十五丸,米汤送下。
39.反胃吐食。用黑铅、水银各一钱半,结砂、硫磺各五钱,官桂一钱,共研细,分两次服。一半米汤、一半姜汗,调在一个碗中把药送下。
40.脾疼反胃的治疗验方。用灵砂一两、蚌壳粉一两,同炒红。加丁香、胡椒各四十九粒,共研为末。再加姜汁煮过的半夏粉,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汤送下。
41.反胃呕吐。用白矾、硫磺各二两,烧过,加丹砂一分,共研为末,面糊成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五丸,姜汤送下。又方:枯矾三两,加蒸饼糊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症状查询专题[编辑源代码]
点击部位名称可查询更多相关疾病
|
按症状名称开头字母查询症状: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