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是植物性神经的一部分。由中枢部、交感干、神经节、神经和神经丛组成。中枢部为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段全长及腰髓1~3节段的灰质侧角。成对交感干位于脊柱两侧,呈链锁状,由交感干神经节和节间支连接而成,每侧有22~25个神经节称椎旁节,可分颈、胸、腰、骶和尾5部分,各部发出分支至一定的器官。调节心脏及其他内脏器官的活动。在腹腔内,脊柱前方还布有椎旁节,分别位于同名动脉根部附近。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比较广泛,刺激交感神经能引起腹腔内脏及皮肤末梢血管收缩、心搏加强和加速、新陈代谢亢进、瞳孔散大、疲乏的肌肉工作能力增加等。交感神经的活动主要保证人体紧张状态时的生理需要。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
解剖[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交感神经的初级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的胸腰部(thorako-lumbales System)。部分的交感神经功能由高级中枢,如下丘脑,脑干和网状结构调节,这些部位会向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发送神经冲动。
初级神经元会到脊柱旁的神经节、椎旁神经节换元,其使用的神经递质为(和副交感神经一样)乙酰胆碱。这些神经节互连成干,被称为“交感神经干”。节后神经元继续传递信号到目标器官,并使用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
但一些交感神经纤维没有换元就离开交感神经干,到达主动脉的椎前神经节,或者到达受支配器官的器官旁神经节。
知识介绍[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植物性神经是能够自动调整与个人意志无关的脏器的作用和功能的神经,在植物性神经中,可分为交感神经(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和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交感神经系植物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脊髓发出的神经纤维到交感神经节,再由此发出纤维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与交感神经作用相反,它虽不如交感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但也有相当关系。它的纤维不分布于四肢,而汗腺竖直肌、肾上腺、甲状腺、子宫等具有副交感神经分布处。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有三个面:①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②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原的生成,以储蓄能源。③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协助生殖活动,如使生殖血管扩张,性器官分泌液增加。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在这两个神经系统中,当一方起正作用时,另一方则其负作用,很好的平衡协调和控制身体的生理活动,这便是植物神经的功能。
如果植物神经系统的平衡被打破,那么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功能障碍。这被称为植物神经紊乱症或植物神经失调症。
例如:交感神经功能异常增强和持续时,循环系统的机能亢进,便出现了心悸、憋气、血压升高的症状。相反,由于交感神经的功能减弱时,便会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症状。
当副交感神经的紧张长时间持续时,便会出现身体倦怠,站立时头晕目眩,容易疲劳等症状。
因为植物性神经是贯通全身的,因此植物性神经的症状也是遍及全身的,除去象前述的那些症状之外,还会出现头痛、头晕、低烧、畏寒、高血压、低血压、呕吐、便秘、腹泻、失眠、耳鸣、腰痛、肥胖、消瘦、肩周炎、目眩、手脚发痛、肌肉跳动、胸部有压迫感等症状。这些症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若干症状汇合后出现的,这便是植物性神经失调的症状的特征之一。
植物神经失调症,除去有先天性的体质因素之外,尚有心理、环境因素等。其中多数因素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比如学习紧张、工作压力、焦虑担忧、家庭负担、婚姻失败等。
饮食疗法[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将大豆、黑豆、海带用火炒至茶色,研粉、每天用开水冲调粉末,代茶饮用。取少量朝鲜人参,煎煮服用,对于女性更年期引起的植物神经失调症有良好效果。
常吃下列食品
蘑菇:由于蘑菇的茶色部分含有黑色素,对植物神经系统可以起作用,使植物神经稳定和安定下来。
小麦:小麦中含油泛酸(VB),能够制造乙醇,乙醇能够传导神经刺激植物神经系统。泛酸可以预防植物神经失调症。
裙带菜:裙带菜可以预防由于钙摄取不足所引起的急躁、激动等症状。
胡罗卜:食用胡罗卜可以使副肾皮质激素的成份旺盛,可以抑制外界对精神产生的刺激,并且改善神经失调的症状。
注意事项[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一般而言,由于无器质性的病变,往往漏诊,
2、患者可联系作瑜伽和太极拳等。
3、每天坚持用干布摩擦身体以增强体质。
4、饮食中,要注意营养平衡,进食时间要有规律,不要吃得过饱,不要过分摄取水分。
5、要有适度的睡眠时间。不适或过度均不好。
6、在日常生活中,要有适度的运动。但不需要特殊的体育运动。即使是在平时工作中间的短暂休息,做一点深呼吸和简单的体操,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8、要避免身体受害,夏天不要过度吹电扇。
9、戒烟、不过量饮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