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收集声波,经外耳道作用传于鼓膜,引起鼓膜振动,因听觉神经感到听觉。
耳廓[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耳廓(auricle) 位于头部两侧,前凹后凸,利于收集声波。耳郭的上方大部分以弹性软骨为支架,覆以皮肤构成,皮下组织少,富含血管和神经,感觉敏锐;下方的小部分富含结缔组织和脂肪,柔软而无软骨,称为耳垂,曾是临床上取末梢血进行化验的常用部位,但因操作不便而被弃用。耳郭穴位丰富,中医科常行耳针或局部穴位贴药法治疗某些疾病。
外耳道[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外耳道(external acoustic meatus) 是外耳门至鼓膜间的弯曲管道,成人长约2.0—2.5cm,其外1/3部为软骨部,是耳郭软骨的延续,可被上、下拉动;内2/3为骨部,位于颞骨岩部内,两部交界处较窄。外耳道由外向内,其方向先向前内上,继而稍向后内上,然后弯向前内下,故活体上检查成人鼓膜时,需将耳郭拉向后上方,使外耳道变直后,方可窥见;在婴幼儿时期,外耳道短而直,且曲度不同于成人,故检查鼓膜时,应将耳郭拉向后下。了解外耳道的走向,有利于临床检查鼓膜的发育情况。
功能[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外耳好像喇叭,能起到收集声音和辨别声音方向的作用。耳廓俗称耳朵。耳廓除了耳垂外,其内部由软骨组成,具有一定的弹性。耳廓的后面平浅微凸,前面有些回旋凹陷,这些凹陷也起到聚焦和反射声波的作用。
低等哺乳动物的耳廓长而大,附着丰富的肌肉,可向不同的方向旋转,以便测定声音的方向并做出逃避或进攻的准备。人的耳廓运动几乎全部退化。人的耳廓虽然不动,但从前方或侧方传来的声音,可直接入耳。而从后方来的声音虽受到耳廓的影响,但只要将头转到合适的位置仍能判定声音的方向。实际上,准确分辨出声源的方向,需要两侧耳同时倾听,才能辨别清楚。
从耳廓向里的管道是外耳道,呈S形,长约2.5厘米~3.5厘米。其外侧1/3由软骨组成,内2/3是骨质。软骨与骨部交界处最窄,称为峡部。由于外耳道弯曲,故能防外物进入,可保护中耳。在软骨皮肤上长有很多小细毛,并有皮脂腺、耵聍分泌油性物质,润滑外耳道,还可预防鼓膜干燥。耵聍具有杀菌和抑制真菌生长的作用,也可粘住进入外耳道内的小虫及异物,所以具有保护作用。
参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