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饮
来自医学百科
溢饮,病证名。饮病之一(属《金匮要略》四饮之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肝脉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此病之饮邪主要泛溢于体表肌肤和四肢。临床兼见身体痛重,支节烦疼;亦可兼见咳喘、胸闷、乏力等症。宜温肺化饮,发汗驱邪。用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苓神术汤等方。参见四饮、痰饮条。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谓之溢饮。”
病因病机[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溢饮是因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年高体弱,阳气素虚,致使脾失健运,肾失开合,气机阻滞,水湿内停。以头面、下肢或全身浮肿,畏冷,乏力等为主要表现的水中累积病。聂文涛认为内分泌失调性水肿多表现为溢饮证。朱文锋则认为本病相当于西医所说内分泌失调性水肿。
诊断依据[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晨起水肿,至夜晚活动终止时最明显。
2、可见情绪不安、抑郁,月经紊乱,天热加重。可有头疼、恶心、肢端麻木等症。
3、几乎都是女性发生,往往与月经有关,中年多数。
诊断鉴别[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脉痹:凡是指以血脉症状为主的痹证。临床表现为有不规则的发热,肌肤有灼热感、疼痛、皮府或见红斑,多因血虚,以寒湿邪留滞血脉所致。主要是下肢水肿,不见眼面。
3、肾水:水肿多从眼睑开始,逐渐延及全身,小便常见尿蛋白、管型等。
辩证论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气血两亏:十全大补汤加减。
2、肝肾阴虚:杞菊地黄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