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

来自医学百科

尿蛋白,顾名思义就是尿液中检测出蛋白质。正常人尿中有微量蛋白,正常范围内定性为阴性,记为(-)。尿中蛋白质含量多达0.15g/24h以上时,称蛋白尿,尿常规定性可出现阳性。尿蛋白持续阳性,往往代表肾脏发生了病变,故临床可依据尿蛋白阳性的多少来判定肾病损伤的程度以及肾病治疗的效果。因此,出现异常尿蛋白,一定要有效控制并消除,防止病情恶化进展。   

尿蛋白的病因[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肾小球、肾小管发生病变时,如各期肾炎、肾病以及高血压发生肾动脉硬化时,均可出现蛋白尿;各种细菌性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败血症等亦可出现蛋白尿;非感染性疾病,如肾结石多囊肾肾淀粉样变性以及休克、严重肌肉损伤、发热黄疸甲状腺功能亢进溶血性贫血白血病等,也可出现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常见于食高蛋白饮食后,精神激动、剧烈运动、长时间受寒、妊娠等,都可能出现暂性的蛋白尿,但尿蛋白定性一般不超过+。

一般说来,持续性的蛋白尿往往代表肾脏有病变。尿蛋白的多少反映了病变程度,临床可据此作疗效观察。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肾小球病变到了晚期,由于大量肾单位废损,使蛋白滤出减少,尿蛋白检查反而减少或消失,这并不代表肾脏病变的减轻。

肾脏以外的疾病[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肾脏病以外的原因所引起的蛋白尿多数为良性,当其疾病治愈后,蛋白尿也就随之消失。

[热性蛋白尿] 感冒等疾病引起发烧至摄氏三十八度以上时就会出现蛋白尿。

[起立性蛋白尿] 年轻人脊椎向前弯屈压迫到肾脏血管时就会有蛋白尿的情形。如果不治疗,在三十岁前后也会自动消失。

瘀血肾] 心脏衰竭肾静脉瘀血时会出现尿蛋白,但瘀血消失时蛋白也会消失。

肾脏疾病[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肾脏疾病所引起的蛋白尿。每次做尿液检查就会出现蛋白时,很明显的就是患有肾脏疾病。

[肾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其一日的尿液蛋白量从少量到数十公克都有。

肾变病症候群]:一日量尿液会出现三公克以上的多量尿蛋白。症状严重时,尿液渗出的蛋白会使血液中的蛋白浓度降低。另外,也有因糖尿病性肾症、淀粉样变性病(AJnyloidosis)、胶原病等而引起的情形。

肾硬化症]:随着本态性高血压引起的肾硬化症,尿蛋白量会减少,多半在300毫克以下。

此外,多发性骨髓瘤、全身性红斑狼疮、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水肿病水银中毒铅中毒疾病,也会出现尿蛋白。   

分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肾小球性蛋白尿[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肾小球性蛋白尿(glomerularproteinuria)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通透性增高所致。是临床最多见的类型。见于多种原发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是由于缺血、中毒、免疫病理损伤破坏了滤过膜的完整性;或由于滤过膜电荷屏障作用减弱而致。  

肾小管性蛋白尿[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正常情况下经肾小球滤出的中小分子蛋白质,几乎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当肾小管疾病时,蛋白质重吸收受障碍,小分子蛋白质就会从尿中排出,包括β2-微球蛋白溶菌酶核糖核酸酶等。由于血液中小分子蛋白质浓度很低,故此类病人尿蛋白总量一般不超过2g,有时仅10mg,也可以蛋白尿存在。  

溢出性蛋白尿[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某些疾病中,血中小分子蛋白浓度增加,如本周氏蛋白、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若滤液中浓度超过肾吸收阈限,就可以排出,见于骨髓瘤、血管内溶血性疾病。  

分泌性蛋白尿[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尿中IgA排泄增多,见于肾小管间质性肾病;髓袢升支厚段受炎症及药物刺激时,分泌粘液蛋白(Tamm Horsfell蛋白,T-H蛋白)增多。  

组织性蛋白尿[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组织遭受破坏后可以释放胞质中各种酶及蛋白质,若分子量小,肾小球滤液中浓度超过肾小管吸收阈限,就则可自尿中排出。该项蛋白液可以直接从肾小管排出,如癌胚抗原——aFP、溶菌酶、肾小管基膜抗原等。

因此,测定蛋白质的大小及性质对临床很有意义。SDS据丙酰胺凝胶电泳的应用更有实际价值。  

尿蛋白的检验方法和判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定性试验是用以筛选和粗略估计尿蛋白含量的方法。试验的方法有三种:试纸法、磺柳酸法和加热醋酸法。磺柳酸法和加热醋酸法都是根据浊度反应将无混浊或无沉淀定为阴性(一),将出现混浊或沉淀的定为阳性(+)。磺柳酸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可广泛用于普查,但其对白蛋白的灵敏度高于球蛋白,且影响因素较多,易造成假阴性假阳性。加热醋酸法对白蛋白和球蛋白的灵敏度基本一致,影响因素少,准确性较高。

根据浊度反应估算尿蛋白的含量如下:

尿蛋白<0.1g/L:一;

尿蛋白为0.1—0.2g/L:±;

尿蛋白为0.2-1.0g/L:+;

尿蛋白为1.0~2.0g/L:++;

尿蛋白为2.0—4.0g/L: +++;

尿蛋白>4.0g/L: ++++。

正常尿液中含有微量蛋白质(24小时尿蛋白定量<150mg),普通检测方法不能发现,检查结果为阴性。超出此范围则可检出,称为蛋白尿。但由于尿蛋白试验只是测定一次尿的结果,易受尿液浓缩及稀释程度的影响,常常不能准确反映蛋白尿的程度。 人体在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情绪激动、过冷、过热及在应激状态时,尿蛋白的排出量均可增多,称一过性蛋白尿,在几小时或数天后即可恢复正常。   

肾病患者的尿验常识[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收集尿液的时间[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任何时间排出尿都可以做常规化验检查。一般肾病病人为观察前后结果则规定一律采用清晨起床第一次尿液送检。  

送检尿量[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般5~10ml,如要测尿比重则不能少于50ml。  

留尿标本应取中段尿[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即先排出一部分尿弃去,以冲掉留在尿道口及前尿道细菌,然后将中段尿留取送检。

应注意不要把非尿成分带入尿内:如女性患者不要混入白带月经血,男性患者不要混入前列腺液等。  


尿蛋白定性的临床意义[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尿蛋白定性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其阳性程度与肾损害程度不一定成正比。糖尿病患者尿中持续出现尿蛋白阳性,除外泌尿系感染原发性肾病外,应考虑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有专家认为,糖尿病肾病早期蛋白尿呈间歇性,只在劳动或运动后为阳性反应。因此,运动后尿蛋白检验对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发现有一定的意义。

尿蛋白定量的临床意义:

(1)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正常参考值为10~150毫克。若在150~500毫克,为微量蛋白尿,>500毫克为临床蛋白尿。微量蛋白尿提示糖尿病肾病早期,需长期控制血糖,对逆转或延缓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有一定意义。

(2)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正常参考值<15微克/分。糖尿病肾病早期,肾小球基底膜受损较轻,故只有微量白蛋白漏出。早期糖尿病肾病uAE为15~200微克/分,临床糖尿病肾病>200微克/分。有专家报告,糖尿病肾病有明显蛋白尿者,几乎100%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当糖尿病患者uAE30微克/分,可能是糖尿病微血管合并症防治的关键时刻。严格控制血糖后,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可逆转或部分逆转。目前,常用测定微量尿蛋白的方法是放射免疫法。   

治疗[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蛋白尿只是一个症状而已,不是一个具体的疾病。所以没有具体的治疗方法。关键是找出导致蛋白尿的病因。如果为生理性原因则无需任何治疗。如果是疾病所致,则应该针对病因治疗。比如急性肾炎急性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肾脏损害等等。这些具体的疾病相见其相关词条。

查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怎样看化验单专题[编辑源代码]

专题主页怎样看化验单, 疾病诊断

关于医学化验单:

常见的化验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