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囊肿

来自医学百科

脾囊肿并非真性肿瘤,是脾脏组织的瘤样囊性病变;临床上可分为寄生虫囊肿和非寄生虫性囊肿。

脾囊肿的病因[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发病原因

1.寄生虫囊肿 由棘球绦虫属的包虫囊构成,由幼虫经血进入脾内发育生长成寄生虫性囊肿,囊内壁无衬覆上皮,囊内含寄生虫虫体或虫卵及坏死组织, 2%的棘球蚴病中可有脾包虫囊肿,常与肝、肺棘球蚴病并存,在我国北方畜牧地区可见。

2.非寄生虫性囊肿包括真性和假性囊肿

(1)真性囊肿:有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血管淋巴管囊肿等,它与假性囊肿的区别在于囊内壁被覆扁平、立方或柱状上皮。其中表皮样囊肿多见于青年,常为单发性,最大直径可达31cm,囊内液体多达4000ml,色质浓稠,为淡红色或褐色,可有胆固醇结晶;病理形态可见,囊内壁衬以鳞状上皮基底膜平整,无表皮钉突,无皮肤附属器。而表皮样囊肿来源不明,可能为胚胎期胃背侧系膜或中肾管细胞误入脾内发育而成;其病理所见囊壁内衬鳞状上皮及附属器,为皮肤全层结构,可有神经组织及骨组织等,囊内可有白细胞、脂肪小体和胆固醇结晶。

(2)假性囊肿:较真性囊肿多见,约占非寄生虫囊肿的80%,囊肿多为单房性,可有外伤史,囊肿可以很大,囊壁无内皮细胞被覆。

(二)发病机制

脾囊肿的症状[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寄生虫脾囊肿以中青年多见,非寄生虫性脾囊肿以青少年多见;小的囊肿可无临床症状,常在体检B超时发现,但囊肿块增大压迫和刺激邻近脏器时,才产生器官受压症状,以左上腹不适或隐痛最多见,有时亦可累及脐周或放射至右肩及左腰背部;如果压迫胃肠道,可有腹胀消化不良便秘等。

脾囊肿的诊断常常依赖于影像学检查。脾包虫性囊肿主要发生在我国北方牧区,依据病史及实验室检查临床诊断通常并不困难。

脾脏表皮样囊肿患者大多无临床症状,常因健康体检或在其他疾病进行检查时偶然发现。少数患者就诊时发现腹部肿块,触之紧张,可有痛感,略有弹性,可活动,吸气时也可移位。B超、CT或选择性脾动脉造影等均能较正确的协助诊断,但有时需要剖腹探查证实。

脾囊肿的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脾囊肿的检查化验[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脾包虫性囊肿化验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加。包虫囊液皮内试验(Casoni皮肤敏感试验)呈阳性反应。

B超常作为脾脏囊肿的首选检查,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性占位,内为无回声暗区;而CTMRI等对进一步了解脾脏囊肿形态、大小、数目,囊腔与囊壁的特点,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等有重要价值。对诸如脾脏皮样囊肿(畸胎瘤)、内皮细胞性或间皮细胞性囊肿等极为罕见的脾脏囊肿必要时可通过动脉造影等协助诊断。

脾囊肿的并发症[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主要并发症包括如囊肿破裂、出血继发感染等。表皮样囊肿破裂后可导致急性腹膜炎或严重的肉芽肿性炎症,后者可能是由于囊内容中所含胆固醇和其他化学物质刺激而引起,临床上出现腹膜炎症状体征

脾囊肿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治疗

由于脾囊肿可逐渐增大,增大到一定程度容易发生破裂,危及生命,因此任何种类的脾囊肿原则上均应行手术治疗。以前全脾切除术是脾囊肿治疗的惟一选择。近年来考虑到保留脾脏对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性,除了囊肿感染性或位于脾门区之外,一般主张行部分脾切除或囊肿切除术,此术式对儿童病人尤有意义。如脾脏与周围组织粘连重,囊肿为单房又合并化脓性感染时,可应用脾囊肿切开引流术;对体积巨大的单房脾囊肿,可先抽空其内容物后再行脾切除;对化脓性与包虫性囊肿,术中还应注意周围脏器,以免感染扩散。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下脾脏切除、脾囊肿切除、脾囊肿开窗术等也成为脾囊肿治疗的重要选择。

(二)预后

参看[编辑 | 编辑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