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窍

来自医学百科

官窍

官与窍的概念不尽一致。官,是指机体有特定功能而又多与外界直接相通的器官,如耳、目、口、鼻、咽喉等。窍有孔穴、苗窍之意,是人体与外界相连通的门户、窗口。需要指出的是,舌本非为窍,但在藏象学说五脏开窍理论中,舌也作为一窍,为心之苗窍。

官与窍的概念虽不尽相同,但两者关系密切,官必为窍,窍多成官,故多官窍并称。古有“五官”、“七窍”、“九窍”之说,并有上窍下窍清窍与浊窍、阳窍与阴窍之分。通常把耳、目、口、鼻和咽喉,统称五官;头面部七个孔窍,称作七窍;七窍加前阴、后阴为九窍。习惯上五官亦可称为窍,但前、后阴只称为窍而不名为官。头面部的官窍,亦称上窍、清窍、阳窍;前、后阴的别称,则为下窍、浊窍、阴窍。

官窍各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就总体而言,具有以下三方面作用:一是体内外信息交换的窗口。外界各种变化通过官窍内传于里,影响脏腑;而脏腑的生理状态通过经络气血反映至官窍。二是体内外物质交换的门户。机体所需的自然界清气及饮食物等通过口鼻摄人体内,而体内浊气、大小便等代谢产物则通过口鼻及二阴排出体外。三是邪气入侵或外出的通道。外邪多自口鼻入侵机体,而机体病邪亦可从口鼻及二阴驱之外出,诚如《温疫论》所说:“诸窍乃人身之户牖也。邪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而出。”官窍生理功能的维持和病理变化的出现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

五官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早在《内经》中就有详细的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素问.金匮真言论》分别以“在窍”、“开窍”言其两者之间的关系。《灵枢.五阅五使》更明确了五官与五脏的关系,其云:“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灵枢.脉度》阐明了这种特定联系的生理基础,指出:“五脏常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说明人体五脏之精气通达于五官七窍。耳之能闻,赖肾精之充养;舌之知味,须心血之供养;目之能视,靠肝血之濡养;口知五谷,需脾气之健运;鼻别香臭,凭肺气之和利。五脏所藏之精气血津液输布濡养官窍,以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正是官窍与脏腑联系的生理基础。此外,由于经络的联系和气血的流通,官窍与脏腑之间尚有较广泛的、非对应的联系。如耳,肾开窍于耳,而心寄窍于耳,脾主升清以濡养耳,胆经入其中而影响于耳等。官窍与脏腑经络在生理病理上联系的理论,有学者称其为“窍脏相关”理论,这一理论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现代医家对此也颇为注重,并努力采用现代科学方法探索其内在联系。如有研究资料表明醛固酮是联系中医“肾”与耳之间的物质基础的看法,为“肾开窍于耳”理论提供了客观依据。有学者通过针刺经络敏感人的大敦穴,观察足厥阴肝经的微经络感传,得知其感传能深入到眼内,通过眼底,联系视神经,对眼球有明显影响,以此来探索肝开窍于目的机理。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官窍与脏腑经络的联系,开辟了新途径。 1.耳 2.目 3.鼻 4.口 6.咽喉 7.前阴 8.后阴

参考[编辑 | 编辑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