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神经白塞综合征
神经白塞综合征指兼有神经系统损害的白塞综合征,又称神经白塞病。其临床特点除口腔黏膜阿弗他口腔炎、眼葡萄膜炎和外阴部痛性溃疡三大特征外,常间隔一定时间后(平均6.5年)出现瘫痪、脑膜刺激征、性格改变等神经系统损害症状。为感染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所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小儿神经白塞综合征的病因[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发病原因
神经白塞综合征是由于某种细菌或病毒为抗原而引起的变态反应性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所致的脑组织灶性坏死。
前国内外对白塞病发病原因的认识主要认为与病毒和细菌感染、自身免疫、遗传及环境等因素有关。其中比较公认的说法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常引起以全身小血管炎和小静脉炎为主要特征的病理改变。凡有家族性、遗传性、风湿类疾病病史,且有复发性口腔溃疡等表现,均应警惕白塞病的发生。
(二)发病机制
神经白塞综合征作为白塞病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与白塞病类似。文献报道有以下几种学说: 1.感染学说 Behcét等认为该病与病毒感染有关,许多学者发现NBD患者病前有发热史及腭扁桃体发炎史,并在患者的血清中找到病毒感染的证据。
1.免疫机制学说 早期可在患者的血清中找到抗口腔黏膜细胞抗体,Kansu等发现患者CSF中淋巴细胞增多,补体C3、IgG升高,Hamza发现患者血清中T4/T8之比减少和NK细胞增多,同时NK的活力却下降,这可能与白细胞介素-2(IL-2)和细胞因子IFN-r的缺乏有关。
2.遗传因素学说 该病具有地区性发病倾向,主要见于日本、中国、伊朗和地中海东部的一些国家,有学者认为可能与具有某种HLA抗原(特别是HLA-B51和HLA-DRW52)的人种有关。在其高发病区的人群中,HLA-DR1和HLA-DQW1抗原明显减少。
3. 感染学说 ALY等人发现相当多的BD 患者于发病前总有一段发热的病史,并认为这种发热可能与感染有关。同时,另一些学者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BD患者中有扁桃体炎史的概率较正常人为高,并且进一步发现在这些患者的血清中能找到被链球菌抗原致敏的淋巴细胞。Behcet等人则认为该病与病毒感染有关,并且得到一些学者的支持,如 Sezer于 1953年提出在高热患者的血和尿中能找到病毒,并认为这种病毒可潜伏于神经系统的上皮细胞中,这些病毒一旦被激活,即可继发血管反应,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近几年,又有学者认为BD的发生还与丙肝病毒的感染有关。
4.其他 少数学者提出BD的发病与性激素的分泌和锌元素的缺乏有关。
病理改变:NBD的基本病变是颅内小血管损害。其主要的病理改变是颅内弥漫性中、小血管炎性改变,早期以小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为主,晚期则出现灶性坏死、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局部脱髓鞘及脑膜不同程度的增生和纤维化。脑实质(大脑脚、脑干、基底核、丘脑或小脑等)可有中、大、小不等的梗死性病灶。大体可见脑组织水肿和脑干萎缩等。
小儿神经白塞综合征的症状[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其神经病理学特征是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软化坏死,脱髓壳和胶质增生。这种血管病变常为非特异的炎性改变,而静脉系统受累则是其主要特征。大多发生缓慢,少数发生较急。神经白塞氏病的发生率为4%~49%,5%为本病的首发症状。
凡有精神异常、复发性头痛、神经系统检查异常者,应考虑神经白塞病的可能性,应进行对比增强MRI和脑脊液分析。因为白塞病有潜在的神经系统受损,故应定期进行复查,脑脊液异常可预测预后。
10~25%的白塞病患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表现为:头痛、发热、呕吐和感觉障碍、小脑和锥体外系症状、精神错乱、轻度颅内高压伴视神经乳头水肿。
7~29%的患者存在脉管系统的病变,主要包括动静脉栓塞、动脉瘤。常见于发生在腹主动脉、肺动脉及周围动脉。发生动脉瘤的原因,有报道认为是该病产生严重的血管炎症导致动脉中膜受损,表现为中膜的增厚和弹性纤维的断裂,同时认为其动脉壁中滋养动脉严重的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及其免疫学反应也与此有关。人们推测,白塞病患者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与颅内血管炎症有关。在临床上应注意白塞病患者并发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可能性,要在产生严重的神经功能损伤以前加以诊断治疗。
1.口腔溃疡 即阿弗他口腔炎,表现在口唇、齿龈、舌等处有单个或多个痛性溃疡,常于3~7天自愈,但一年可有多次复发,甚至前者未愈后者已起,此起彼伏,经久不愈。
2.外阴溃疡 于阴茎、阴囊、阴唇、阴道等外阴部黏膜先出现小脓疱或小水泡,1~2天后破溃呈圆形的痛性溃疡,一般在1~2周自愈。
3.眼葡萄膜炎 眼部症状以反复发作的葡萄膜炎尤以虹膜睫状体炎最为多见,常可伴前房积脓、也可表现为结膜、角膜、视网膜炎,视盘及视神经萎缩等。
4.皮肤损害 可表现为结节性红斑、皮下血栓性静脉炎及过敏性皮疹。
5.神经症状
(1)脑干症状:常出现交叉性瘫痪、延髓性麻痹、眼球震颤、同向偏斜等。
(3)精神症状:淡漠、抑郁或欣快、兴奋、嗜睡、昏迷或幻觉、妄想、智力减退,严重者可出现痴呆。
(4)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盘水肿、脑脊液压力增高等。
(5)脊髓症状:可出现截瘫或脊髓半侧损害症状,受损水平以下的感觉障碍,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障碍等。
(6)其他:可有小脑性共济失调、假性延髓性麻痹、四肢瘫痪、软腭肌阵挛、双侧正中神经及尺神经损害等。
Oduffy提出的诊断标准为:有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口腔或会阴),再加上以下3条中的2条即可确诊为白塞综合征:①脉络膜炎(前部或后部的);②滑膜炎;③皮肤血管炎。若有阿弗他口腔炎再加上以上三条中的任何一条诊断为不完全型白塞综合征。患白塞综合征的过程中若出现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或体征则诊断为神经白塞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对本病征的诊断有一定帮助,皮肤试验简单易行并具有特异性,诱发电位也是一种有用的检查方法。
小儿神经白塞综合征的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小儿神经白塞综合征的检查化验[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C蛋白反应增高,多克隆丙种球蛋白异常多见,关节炎及眼型者血IgM、IgG明显增高。40%以上的患者血清中可测得抗口腔粘膜抗体。
4.血液检查 血清抗口腔黏膜抗体及白细胞细胞质结合因子增多、以热凝集的人体α-球蛋白作抗原致敏的红细胞凝集反应阳性率增高、T淋巴细胞增高,B淋巴细胞降低、IgD增高、黏蛋白增加、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阳性等。
5.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数增加,大多在60×106/L(即60/mm3)以下,高的可大于5000×106/L(即5000/mm3),白细胞种类以淋巴细胞为主,也有报道以中性白细胞为主者,蛋白轻至中度增加(50mg%~100mg%),糖和氧化物变化不明显。
6.脑电图检查 脑电图异常率约为70%,恶化期或缓解期均可出现泛化性α波型即广泛、持续的单节律性α波,该波形出现常提示脑干损害、基本节律慢化、持续性或发作性慢波等异常,脑电波变化常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基本平行。
7.脑CT扫描 大多为大脑萎缩、脑室扩大、脑干萎缩和低密度区等异常。
9.非特异性皮肤试验 用一般针刺皮肤可见丘疹或脓疱形成,或用0.1ml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可在24~48h后出现直径为5~20mm的红斑和脓疱形成,这种具有特异性的皮肤反应,是组织出血并伴有以中性白细胞为主的急性浸润性炎症所致。
10. 腰穿:可有无菌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增高(有核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糖、氯化物、蛋白定量均升高。
小儿神经白塞综合征的鉴别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神经白塞病容易误诊及漏诊,这是因为其临床表现与其他许多疾病很相似,神经系统的物理学检查和影像学显示没有特异性表现,同时亦缺乏特异性实验室诊断实验。
在诊断过程中须与Mollaret脑膜炎、原田综合征、神经结节病等相鉴别。
小儿神经白塞综合征的并发症[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常可伴智力减退、前房积脓、视盘及视神经萎缩,严重者可出现痴呆,截瘫,颅内压增高,感觉障碍,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障碍,小脑性共济失调等。
除口腔、生殖器溃疡所造成的剧烈疼痛外,眼部损害失治误治65%的病人可致失明;血管损害,形成动脉栓塞、动脉瘤等可因动脉瘤破裂造成大出血危及生命;神经系统损害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出现中枢神经损害者死亡率明显增高,可达死亡病例的2/3,幸存者易有神经性后遗症,且常较严重。
其他象严重消化道溃疡者可并发肠穿孔及腹膜炎;肺部损害者可因肺内小动脉瘤破裂或肺栓塞及血栓形成造成咯血等,也是较为严重的病变。
小儿神经白塞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编辑 | 编辑源代码]
2.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通风2次,每次-30min。
3.接触病人前后应洗手,不要串门防止医院感染。
小儿神经白塞综合征的西医治疗[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治疗
1.类固醇制剂 一般主张用较大剂量并且用药越早对神经系统症状的控制效果越好,使用类固醇制剂达到临床缓解时间需1~3周。
2.免疫抑制药 苯丁酸氮芥或硫唑嘌呤也有效,亦可与类固醇制剂联合应用。
3.新鲜血或血浆 有取得良好疗效的报道。
4.胸腺切除术 有报道于术后1~2年症状可获缓解,对儿童患者不宜轻易采用这种疗法。
5.对症处理 如颅内压增高者可用脱水剂或行脑室引流、反复腰穿放液减压。
6.眼炎的治疗 葡萄膜炎伴/不伴前房积脓者,可局部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葡萄膜炎、全葡萄膜炎、视网膜炎者,应给予系统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并加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等)、口服维生素E等。
7.血管炎的治疗 出现眼部损害及大血管、中枢神经系统、消化道等内脏血管炎症和关节肿胀、高热等表现的患者,应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闭塞性动脉炎、血栓性静脉炎或静脉血栓形成等,可服用阿司匹林、潘生丁、丹参片等;亦可用活血化瘀中药。
(二)预后
本病征预后较差,比单纯白塞综合征的病死率高得多,可达28%~47%,存活者也难以获得完全缓解,大多病例皆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参看[编辑 | 编辑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