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引肩背

来自医学百科

痛引肩背患者是指由肩背局部骨或软组织疾病所致,也可能是肿瘤转移至肩部,以致疼痛转移到肩部。因此,临床上治疗后背部疼痛不能肩痛医肩,背痛医背,盲目采用按摩刮痧拔火罐等治疗方法,使患者失去最佳治疗时机。

痛引肩背的原因[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其常见原因为肩背局部骨或软组织疾病所致。

2、其他还有脏器疾病反射至肩背部或其他部位肿瘤转移至肩背部所引起的肩胛骨疼痛

痛引肩背的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肩背部疼痛,其部位一般在后背、侧背部肩胛部,常见的疾病胸膜粘连肺癌结核等。鉴别要点:(1)肩背部疼痛多伴有呼吸系统症状体征。(2)呼吸时肩背部疼痛加剧。(3)脊椎检查无病变、运动不受限、局部无压痛。(4)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见肺或胸膜病变。

2 循环系统疾病

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肩背部疼痛。以心绞痛心肌梗死最常见。鉴别要点:(1)疼痛部位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向肩部放射。(2)常因体力活动而诱发或加剧,休息后好转。(3)疼痛常为短暂一过性,应用血管扩张药、吸氧后疼痛可迅速减轻或消失。(4)发作时检查心电图可发现心肌缺血改变。

3 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肩背部疼痛,常见的有胆绞痛胰腺疾病、胃及十二指肠肿瘤等。鉴别要点:(1)疼痛一般有固定部位。如胆绞痛常牵涉至右胸背部;胰腺疾病常牵涉至左腰背部;胃及十二指肠肿瘤或穿透性溃疡常牵涉至后背中部。(2)疼痛发作常与饮食因素有关。(3)超声消化道造影可明确诊断。

4 骨肿瘤或脏器肿瘤转移

骨肿瘤或其他器官肿瘤,如肾、膀胱子宫、肺等肿瘤转移至肩胛骨、椎体骨、肋骨可引起的肩背部疼痛,鉴别要点为:(1)一般可追查到原发病或追溯到原发灶手术史。(2)疼痛症状呈持续性加重,部分患者可触及包块。(3)X线检查可发现肩背部有癌性骨溶或骨占位性病变。

痛引肩背的鉴别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肩背痛的鉴别诊断:

1、肩背部肌肉痛:肩背部肌肉痛可能是由颈椎病引起的,也有可能是腰背肌筋膜炎或痰湿引起的。

2、背部有隐约麻痛不适:背部有隐约麻痛不适考虑是由神经痛引起。疼痛神经科常见症状之一,此种疼痛是指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条件下而感到的疼痛,又称为自发痛。自发痛的种类很多,按病变的部位可分为周围神经性痛和中枢神经性痛。

3、肩胛骨酸痛肩胛骨也叫胛骨、琵琶骨。位于胸廓的后面,是三角形扁骨,介于第2~7肋之间。肩胛骨酸痛是由肌肉长时间痉挛变形引起的。也可能因为长期一个姿势,经常引起慢性的肌肉炎症造成的后果。

4、腰背的持续隐痛:腰背的持续隐痛大多是由于腰背部的损伤而导致的,常见于腰肌劳损、腰背肌筋膜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1 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肩背部疼痛,其部位一般在后背、侧背部肩胛部,常见的疾病胸膜粘连肺癌结核等。鉴别要点:(1)肩背部疼痛多伴有呼吸系统症状与体征。(2)呼吸时肩背部疼痛加剧。(3)脊椎检查无病变、运动不受限、局部无压痛。(4)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见肺或胸膜病变。

2 循环系统疾病

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肩背部疼痛。以心绞痛心肌梗死最常见。鉴别要点:(1)疼痛部位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向肩部放射。(2)常因体力活动而诱发或加剧,休息后好转。(3)疼痛常为短暂一过性,应用血管扩张药、吸氧后疼痛可迅速减轻或消失。(4)发作时检查心电图可发现心肌缺血改变。

3 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肩背部疼痛,常见的有胆绞痛胰腺疾病、胃及十二指肠肿瘤等。鉴别要点:(1)疼痛一般有固定部位。如胆绞痛常牵涉至右胸背部;胰腺疾病常牵涉至左腰背部;胃及十二指肠肿瘤或穿透性溃疡常牵涉至后背中部。(2)疼痛发作常与饮食因素有关。(3)超声消化道造影可明确诊断。

4 骨肿瘤或脏器肿瘤转移

骨肿瘤或其他器官肿瘤,如肾、膀胱子宫、肺等肿瘤转移至肩胛骨、椎体骨、肋骨可引起的肩背部疼痛,鉴别要点为:(1)一般可追查到原发病或追溯到原发灶手术史。(2)疼痛症状呈持续性加重,部分患者可触及包块。(3)X线检查可发现肩背部有癌性骨溶或骨占位性病变。

痛引肩背的治疗和预防方法[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给大家介绍一点特效自我放松的方法:


1、双手护胸,两肘尖用力向脊椎方向靠拢,同时头用力后仰,坚持3-5秒后放松,反复3-5次,可即时?解肩背痛,达到全身放松的目的。


2、与项争力双手放置脑后颈部关节,向前压颈部,头用力向后仰,使肌肉用力,做5次也可沿颈椎每节做一次。


3、提肩后旋将双肩提起,向后向脊椎方向靠拢,然后旋转做5次。


4、引颈后伸将颈部尽量伸展向后,下颌尽力向上抬起,坚持3-5秒放松,然后重复做。


另外,还要注意每隔1-2小时要改变工作姿势,要尽量多起来活动一下。长期进行电脑前工作的人,要注意调整好坐椅,鼠标,键盘以及屏幕的位置,让自己的身体尽量处于一个放松而且正确的姿势进行工作,减少肌肉的劳损

参看[编辑 | 编辑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