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线虫病

来自医学百科

龙线虫病(dracunculiasis,dracontiasis)又名几内亚虫感染(guinea worm infection),是由麦地那龙线虫的成虫寄生在人体体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疾病。成虫不仅寄生于人体深部结缔组织皮下组织,也可以伸出体外。此外,它还可以寄生于狗、马、牛、狼、豹、貂、猴、狒狒、狐银狐浣熊水貂、猫等动物体内或体外。主要的临床体现为慢性皮肤溃疡

1995年从安徽阜阳农村一位12岁男性儿童的左则腹壁脓肿内检获1条雌性虫体标本。这是我国首次发现麦地那龙线虫感染人体病例。

龙线虫病的病因[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发病原因

流行区和病原体

龙线虫病流行于热带非洲,印度,巴基斯坦,近东地区,南美部分地区和西印度群岛.在中国,对家畜感染的报告较多,而人体病例至今仅有报告1例。

麦地那龙线虫(Dracunculus medinensis)的成虫成虫形似一根粗白线,虫体表面匀滑,镜下可见较密布的细环纹。前端较钝圆,尾端较小,并向腹面弯曲。头部隆起,口呈三角形,口的周围有内环乳突一共有六个即腹背侧各两,两侧各一,外环乳一共有突4对。肠扁平,雌虫大小为(60~120)cm×(0.9~2)mm,雌虫的卵巢输卵管子宫成对,子宫内有大量的第一期幼虫;雄虫长12~40mm,宽0.4mm。雌雄大小有差别。口囊较短小,后接食管,食管前端为纤细的肌质,后端为长大的腺质部分。末端卷曲1至数圈,交合刺两根。幼虫大小约为636.0×8.9μm., 体表具有明显的纤细环纹,细长的尾部约占体长1/3。

感染过程:

感染:雌虫把幼虫排出后,幼虫入水,幼虫在水中的生存时间长达7天,被中间宿主即剑水蚤(cyclops)吞食后,直接从肠腔穿过肠壁,移行至宿主的体腔内,在气温25℃时,可存活12~14天,它的二次脱皮极具感染性

幼虫:人因饮入含有感染性剑水蚤的水而被感染.经过宿主胃内的消化液的作用,幼虫从剑水蚤体内逸出,到达十二指肠内。经第三、第四次蜕皮,这种具有感染性的幼虫穿过十二指肠壁进入肠系膜和腹壁后组织内,逐渐发育为成虫。于感染后的3个半月内到达腋窝腹股沟区。若虫体不能到达皮肤,则被降解,吸收或钙化. 幼虫在移行过程中进行第三次脱皮,变为成虫,同时可以并行交配。

雌虫:雌虫的受精时间约在感染后第3个月。雄虫是在与雌虫交配后即死亡。成熟雌虫在受到感染后第8~10个月移行至宿主肢端皮下组织,虫头向外顶着皮肤,由于虫体的压力及分泌的毒素作用,虫体的头端产生一疱疹化的硬丘疹,继而变成水疱破溃。虫体移行具有“向地性”(geotropism),往往前端朝向地面即朝向下肢

排卵:当患病部位与水接触时,雌虫受刺激,虫体前端从溃疡处伸出,由于内部压力大,虫前部体壁破裂,虫内的子宫从裂口脱垂而出,同时向水中排出大量幼虫,其数目可超过50 万/次。宿主离开水源后,雌虫缩回皮下组织,待下次与水接触又重复此过程,直至体内全部幼虫排出,雌虫即很快死亡,并被组织吸收。在大多数地区,一次感染性发作约持续1年,每年的传病发生在相同季节.

(二)发病机制

四肢和躯干的结缔组织是麦地那龙线虫常侵犯的部位。

感染期的幼虫:在患者体内移行和发育过程中,所在部位不会发生任何病变。

成熟期的成虫:成虫在成熟时,穿过结缔组织,朝下下肢移行。可引起过敏反应。水疱破裂后,全身症状随之减轻。有时成虫在其到达成熟阶段前即死亡,仔细检查,可在皮下扪及一硬的盘旋的索状物,数月后可钙化,即局部组织中的钙盐沉积。85%病例中的患者的寄生部位在小腿以下即跖骨间、脚底或踝部,但也可能是在生殖器官、臀部、上肢背部发生,或者见于身体的其他部位,

排卵期的成虫:当成虫移行至皮肤表面和准备排出幼虫前,一般是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当成虫移行至皮肤表面时,在雌虫躺伏处可见螫刺性丘疹,若干天后,受损部位会出现起水疱,达到一定程度就会破裂,破裂后即形成一疼痛性的表面皮肤的溃疡,同样也会引起瘙痒。如没有继发感染,雌虫10天左右死亡,易将其取出,溃疡4~6周时愈合。机体吸收雌虫释放的具有组胺性质的毒素有很大可能性致使患者出现过敏症状。

龙线虫病的症状[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感染的第1年往往无症状,症状小疱疹处的奇痒和灼痛开始

皮肤损害:雌虫移行至皮肤,使皮肤出现条索状硬结和肿块、局部皮肤可发生瘙痒、强烈的烧灼感、疼痛炎症水肿;寄生虫数目可一个到多个,总数常可少于6个或多于50个,最常见的好发部位常见于下肢足部,也可出现于手部、臂部甚至下颌部。当伸出皮肤的成虫被损伤或搔裂时,可引起荨麻疹丘疹水泡脓泡脓肿溃疡等症状;

全身症状头晕恶心腹泻、,呼吸困难呕吐、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等。

继发感染:约50%的病例可发生成虫移行途径的继发感染,继发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将会在皮肤溃疡处发生,同时引起蜂窝织炎,亦可感染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从而引起破伤风。严重的蜂窝织炎将会发生在虫体在组织内破裂时可,同时会造成虫体周围形成脓肿。

其他症状:若虫体在排出或抽拉过程中断裂和幼虫漏逸至组织内,则可发生严重的炎症反应而引起致残性剧痛。中枢神经系统若被虫体侵犯,将导致截瘫。有时幼虫进入关节腔内引起无菌关节炎。另外曾经也有出现在眼部、心脏泌尿生殖系统发现成虫及其所引起病变的报道。后遗症滑膜炎关节强直和患肢萎缩等。

确诊

检查皮肤上的典型水泡;水泡溃破后,检查幼虫。有时在典型丘疹形成前,患者可感觉到皮肤内的虫体,但应与皮下寄生的裂头蚴区别开来。依据X线平片可对死亡钙化虫体作出追溯性诊断。在病发的流行区,如发现患者下肢皮下组织有滑动而硬的长带状虫体即应考虑本病的可能,若雌虫自伤口伸出即为最可靠的确诊依据。在洞孔排出的乳状浆液内,或在邻近组织、关节腔无菌积液中查见幼虫即可确定诊断。在感染虫体的早期,血内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有上升的趋势。免疫学检查有辅助诊断意义。

龙线虫病的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龙线虫病的检查化验[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皮肤检查:用少许水置于伤口上,取少量伤口表面的液体至载玻片上,在低倍境下检查运动活跃的幼虫;检查雌虫,若雌虫自伤口伸出即为最可靠的确诊依据;深部脓肿可经穿刺吸脓,镜检幼虫。

X线检查:发现已死的钙化虫体。

虫体抗原皮内试验及荧光抗体检查,有辅助诊断意义。

血象:血内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关节积液检查:查见幼虫。

龙线虫病的鉴别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诊断时要与皮下寄生的裂头蚴、细菌感染盘尾丝虫病罗阿丝虫病等有关的浅溃疡蜂窝织炎

裂头蚴学名为曼氏叠绦虫裂头蚴,其成虫寄生在猫、狗肠道中,虫卵随粪便排出,并在水中孵出幼虫,幼虫被健水藻吃后,便继续发育成原尾蚴,原尾蚴寄生在青蛙、蛇等野生动物体内。

罗阿罗阿丝虫简称罗阿丝虫,引起罗阿丝虫病,亦称为游走性肿块或卡拉巴丝虫性肿块。成虫寄生在人体的皮下组织,常周期性地在眼结膜下爬动。主要临床为反复发作的皮肤肿胀,称为“卡拉巴肿

龙线虫病的并发症[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常见的并发症有继发细菌感染滑膜炎附睾炎无菌关节炎

关节强直和患肢萎缩可影响劳力。

亦可引起眼部、心脏泌尿生殖系统的病变。

若虫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截瘫

龙线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预防本病应从改良卫生习惯做起,患者接触过的水要杀虫处理,避免污染水源。不饮用生水或不干净的水。避免饮水感染的简便方法是通过煮沸或加氯消毒来杀死水中的剑水蚤。或是用奶酪包布(一种粗布)过滤饮用水

药物预防可选乙胺嗪每天5mg/kg连服3d,每月用药一个疗程。

龙线虫病的西医治疗[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本病尚无特效疗法。惟一可靠方法就是从体内摘出虫体。用适量冷水置于暴露在伤口外的虫体上,雌虫随即伸出生产幼虫,此时可用小棒卷出约5cm长的虫体。每天一次,约经3周即可将全虫取出。化疗药物可用灭滴灵噻苯达唑。若整个虫体深入到皮肤内或深部脓肿内,那就要通过外科手术才能取出。

阿苯达唑15~20mg/(kg.次),2次/d,服2天或3天,或甲硝唑(metronidazole)400 mg/次,3次/d,服10~20天,可迅速缓解症状,并减轻局部炎症与水肿,促进虫体自行排出或较易摘除。

包括抗过敏、止痛、抗感染及破伤风抗毒素对症治疗。局部应用抗生素和氢化考的松(必要时加用全身性抗生素)可防止继发感染和减少局部炎症反应,也能加快成虫的排出和拉出。

龙线虫病的护理[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机构自1986年开始实施根除龙线虫病计划,确定了保持水源安全、有效管理控制患者和提供卫生教育三大策略,取得了明显成效。

参看[编辑 | 编辑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