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丝虫病

来自医学百科

胸部丝虫病(filariasis thorax)是由班氏丝虫马来丝虫及犬恶丝虫或微丝蚴在胸部淋巴管内寄生引起淋巴道阻塞、引流障碍,或由微丝蚴血症或丝虫热所致的胸部器官病变;或虽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在胸水、痰、淋巴结等处找到丝虫或微丝蚴者称之。临床上常有发热咳嗽、血痰、胸痛气急哮喘乳糜痰、乳糜胸水、血嗜酸粒细胞增多、丝虫结节或丝虫性肉芽肿等。

胸部丝虫病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班氏丝虫马来丝虫的终宿主是人。血中有微丝蚴的病人或带虫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但有人在猴、狗、猪及一些野生动物淋巴系统中亦发现有该两种丝虫,故动物保虫宿主亦可能存在。传播班氏丝虫的主要蚊种是淡色库蚊、致乏库蚊,其次是中华按蚊。传播马来丝虫的主要蚊种是中华按蚊及雷氏按蚊嗜人血亚种,沿海地区东乡伊蚊亦能传播班氏和马来丝虫病。

(二)发病机制

胸部丝虫病的发病过程主要分为两期:①早期:多为过敏反应和以渗出为主的炎症反应,微丝蚴和成虫的代谢产物、蜕皮液和蜕皮、成虫子宫内的分泌物、死亡的虫体及其分解产物等均可引起机体全身或局部过敏性反应,在肺部可表现为嗜酸粒细胞浸润,并出现哮喘干咳胸痛、血痰、气促呼吸道症状;②慢性期:由于淋巴循环的特异性,胸内深部淋巴系统被嗜酸性肉芽肿纤维化所堵塞,淋巴液回流障碍,堵塞以下的淋巴管扩张、压力增高甚至破裂,故出现乳糜胸水、乳糜痰等。

胸部丝虫病的症状

丝虫病约半数无临床症状,约一半临床表现周期性感冒畏寒寒战发热、即丝虫热,体温可高达40℃,2~3天后自退,亦可仅有低热,无寒战,此外还有乏力全身不适胸闷、长期咳嗽胸痛咯血气急哮喘、反复发作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体检可有肺部哮鸣音干湿啰音,如伴胸腔积液可出现呼吸音减低。如丝虫(多为班氏丝虫)在乳房淋巴道内寄生,可导致闭塞性淋巴管炎及由成虫代谢产物或虫体碎片所引起的嗜酸性肉芽肿,因此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乳房结节或硬块,黄豆至蚕豆大,早期尚软晚期较硬无压痛结节在外上象限多见,易误诊为乳腺纤维瘤小叶增生乳癌

在流行区人群中几乎全靠寄生虫学技术检查血和组织中的微丝虫,即可诊断。

胸部丝虫病的诊断

胸部丝虫病的检查化验

1.早期过敏反应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达(10~20)×109/L,嗜酸粒细胞达20%以上,但慢性期嗜酸粒细胞明显增高者不到10%。如伴感染中性粒细胞亦可增高。

2.血检微丝蚴 是早期诊断丝虫病的惟一可靠方法。通常采用外周血液,采血时间以晚上9时至凌晨2时为宜,如夜间血中微丝蚴超过150条/60µl,则白天血中亦可检到微丝蚴。可用耳垂采血3大滴(约60µl)涂厚血片,或鲜血1大滴(约20µl)涂片低倍镜下检微丝蚴,亦可静脉采血红细胞溶解后离心浓集吸取沉渣等方法检查。胸腔液、心包液甚至乳糜痰中偶亦可查得微丝蚴。

3.乳糜试验 对疑为乳糜痰、乳糜胸积液标本,常用苏丹Ⅲ染色证实。

4.免疫学试验 由于存在假阳性等问题,其实用价值一直存在争议,但近年来丝虫病的免疫学诊断取得一定进展。

(1)抗原皮试:用犬恶、班氏或马来微丝蚴、感染期蚴虫或成虫制成的抗原行皮试,阳性率达90%以上,抗原特异性也较高,但对血吸虫病有轻度交叉反应

(2)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两者均有较高的阳性率,可作流行病学调查,但由于转阴的时间较长,故不能考核疗效,亦不能区别以往感染或活动性感染。

(3)斑点酶联试验(Dot-ELISA)和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andwich-ELISA):检测丝虫病人血清中抗原,特异性分别达96%、94%,并且两者均能检出活动性感染患者。

此外还有用非放射性标记DNA探针、PCR加非放射性标记DNA探针或重组抗原-抗体测定对丝虫病诊断有一定帮助。

X线检查:X线胸片可见肺纹理增加,散在粟粒状(犬恶微丝蚴常在肺内集聚形成嗜酸粒细胞灶点)、片状阴影或有胸腔积液征。在肺动脉寄生的犬恶丝虫死亡后,被血流冲至肺部,常致肺梗死肺肉芽肿,形成孤立、圆形、边界清楚、无钙化或空洞、直径1~2cm的硬币样阴影,好发于两肺下叶,但以右下肺多见,易误诊为原发性或转移性肺癌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国内虽有报道对可疑患者用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找到微丝蚴,但实际上对诊断的价值不大,但对肺癌、肺炎等鉴别则有一定帮助。

胸部丝虫病的鉴别诊断

主要是血栓性静脉炎感染性静脉炎,晚期丝虫病应与心力衰竭、肺部肿瘤等相鉴别。

胸部丝虫病的并发症

合并细菌感染

胸部丝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治疗

1.病原治疗

(1)乙胺嗪:对丝虫的成虫及微丝蚴均有杀灭作用,其疗效对马来丝虫病较班氏丝虫病优,但不良反应前者较后者重。口服后在肠内迅速吸收,在体内代谢,几乎全部由尿排出。服药1剂48天后血中已难觅乙胺嗪的踪迹。其远期疗效较近期疗效佳。剂量及用法:

①用于治疗马来丝虫感染者:成人1.5 g睡前顿服;或0.75 g,1次/d,连服2天;或0.5 g,1次/d,连服3天。

②用于治疗班氏丝虫感染者:成人每天午后服1.0~1.5g,连服2~3天,总剂量为3.0g或每次g,3次/d,连服7天。后者对杀灭成虫较为可靠。

③间歇疗法:治疗班氏丝虫感染,每次g,每周1次,连服7周。治疗马来丝虫感染每次g,每周1次,连服6周。

以上乙胺嗪治疗不论血中微丝蚴转阴与否,均需连续治疗3个疗程,每疗程间隔1~2个月,对微丝蚴仍未转阴者,应继续治疗。

乙胺嗪药物本身不良反应轻微,大剂量时偶有恶心呕吐头晕失眠等。治疗期间由于大量杀灭丝虫成虫及微丝蚴,故可出现畏寒高热头痛、全身肌肉疼痛皮疹,甚至喉头水肿过敏反应。偶亦可有肝脾肿大疼痛、血尿蛋白尿,过敏反应多在服药后6~8h出现,抗组胺药、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等可治疗或减轻反应。

(2)左旋咪唑:对班氏及马来丝虫病均有近期疗效,但远期疗效较差,剂量每天200~250mg,分2次口服,连服5天,如每天400mg,则连服3天。治毕微丝蚴阴转率达90%以上,但4个月以后微丝蚴阴转率明显下降。如与乙胺嗪联用可加强疗效。不良反应较乙胺嗪大,主要是发热、头痛、四肢酸痛、乏力等,发热一般在39℃以下,热程2~3天,停药后消失。

(3)呋喃嘧酮:1979年由我国合成,对班氏丝虫成虫及微丝蚴均有显著的杀灭作用。剂量每天20mg/kg,分~3次口服,7天为1个疗程,其不良反应与乙胺嗪相仿。

(4)单剂量乙胺嗪或单剂量乙胺嗪加单剂量伊维菌素(ivermectin,IVM)治疗:印度卫生部用单剂量乙胺嗪6mg/kg,及单剂量乙胺嗪再加上单剂量伊维菌素 400µg/kg联合进行每年天集体治疗,结果微丝蚴阳性率降低了1/3,微丝蚴密度分别下降90%及99%。Jelinek等于1996年亦有类似报道,说明两药治疗丝虫病均有效,但联合用药疗效更佳。

2.对症治疗 早期过敏反应出现的发热、咳嗽哮喘等可用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扑尔敏)、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仙特敏)及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如因胸腔积液导致胸闷气急等则应胸穿抽液。

(二)预后

肺丝虫病一般不危及生命,及早诊断和治疗,可很快恢复。晚期常因合并感染而危及生命。

胸部丝虫病的护理

1.用乙胺嗪粉与食盐加工成0.3%药盐,在流行地区普遍食用6个月,每人约服乙胺嗪总量9g。

2.在流行地区全民间歇服乙胺嗪,成人每次服6mg/kg,每周或每月服1次,共12次。

上述两种方法可使人群及淡色库蚊感染率大大减低,微丝蚴的阳性率从治疗前的10%降至1%,预防效果可靠。此外灭早、灭小、灭了的灭蚊原则十分重要。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