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先秦典籍如《孟子》、《庄子》、《荀子》等中均有“养生”一词。《灵枢.本神篇》:“故智者之养生也,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长,长生久视。”中国传统养生学术以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形神合一、整体观念、脏腑经络等为基础理论,提出了养正却邪、协调阴阳、形神共养、动静适度、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和调脏腑气血、养气保健、起居有时等养生基本法则,包括药养、食养、气养、神养、逸养、房事养生等范畴,通过日常饮食起居调摄、精神情志调养与道德修养、饮食补益、方药调补、气功导引、针灸按摩、房事节养以及休逸嗜好的调适宜忌等途径与方式方法以达到养生目的。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儒家、道家、道教、佛教、医家等均对中国传统养生学术作出了贡献,虽然各家养生学说各有特色与长短,价值与影响也不尽相同,但合起来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传统养生学的个人与社会价值。在历史上它们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养生学的完璧。中国传统养生学术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灿烂瑰宝,在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中,它已经并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价值和巨大的优越性。
养生相关视频教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哪个时间养生最好《养生十二说》曲黎敏:
- 哪个时间养生最好《养生十二说》曲黎敏(全7集)http://xidongv.com/lecture/9432
- 斯坦福大学《健康图书馆》(全76集)http://xidongv.com/lecture/10202
- 中里巴人《求医不如求己》经络篇(全2集)http://xidongv.com/lecture/3523
- 曲黎敏《从头到脚说健康》(全22集)http://xidongv.com/lecture/3526
- 经络养生《百年程氏养生经》(全20集)http://xidongv.com/lecture/9365
- 养生之道《从头到脚中药养》吴圣贤(全15集)http://xidongv.com/lecture/8976
- 养生厨房《食疗养生》(集锦)http://xidongv.com/lecture/6146
- 傅杰英《中医体质与养生》(全13集)http://xidongv.com/lecture/3522
养生源流[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健康、长寿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大自然中日月经天的现象,启发人们师法自然、回归自然,以使生命永在。《周易•象上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这种期望虽然难以实
现,但自古以来追求长寿者却大有人在。汉末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明确提出运用医药的办法进行养生的观点。华佗授其弟子的五禽戏是导引练形以养生的早期记载,华佗授其另一弟子的漆叶青黏散则是延年益寿方剂的早期记载,可知华佗在养生的研究上确有相当的造诣。以恬淡虚无为主导的精神养生或精神调养,源于老庄之学,后来主要发展于佛、道两家,它与两家倡导修炼和清静无为的主张分不开,而这也正是气功修炼的重要前提。儒家的气功,主张以无私无畏的浩然正气为根本,即孟子所说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后世传习甚少。故气功亦以佛、道两家为主,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被视为气功学术的经典作品。晋隋时期,矿物药养生达到顶点,服食五石散几乎成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时髦,流传既广,遗祸亦烈,伤身殒命者比比,这从隋代《诸病源候论》有关记载中可以窥见;唐以后,衰而未绝,帝王豪门因之亡命者代有记述。房中术则在秦汉以前似乎较为开放,这从古时记述中及1973~1974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残存帛书中可以看出。宋以后,可能由于程朱理学的发展及影响,性及性生活的封建观念和压抑排斥性的看法日趋严重,谈房中术者不被采录,或视为禁书而遭封删,故流传后世者极少。辟谷养生术自创立至今也逾千载,代有流传,只因遵行不易,须与坐禅等功法相辅而行,一般人难于施行和接受,因而始终没有较大的发展,仅局限在佛教、道教的少数流派中传播。相反,饮食调摄养生法则因符合上下各个阶层尤其是上层社会的需要,故日渐发展,代代深入。四时调摄养生、环境养生等因其顺应自然、符合人愿,故而日积月累,研究渐趋深入。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养生学的研究日趋活跃,国外重点在于理论研究及实验,探索衰老的形成原因及机理,包括生物内在的决定因素与生物生存过程中的有害积累两个方面;中国则侧重于传统理论的整理及对抗衰老具体方法的探索。
去病延寿六字诀
吹、呵、嘘、吃、呼、嘻为延寿六字诀,做法是口吐鼻取。
1、总诀
肝若嘘时目争精,肺知晒气双手举,心呵顶上连仪手,肾吹抑取膝头平,脾病呵时须摄口,三焦各热卧嘻嘻。
2、吹肾气
正坐,以两手举起从耳朵左右引三度或是反手抛射,左右同转身三五度即可,以足前后逾左右各十数度,此法能去腰肾膀胱间积聚的风邪,其余如上法,如果要修炼要在静室里焚香,顺温凉之宜,明燥湿之异,每夜半后生气时,或五更睡觉,先呵出腹内浊气,或一到九止,或到五止,定心闭目,叩齿三十六通,以积心神然后以大拇指背试眼睛九遍,并按鼻左右七遍,把两手擦得很热,闭住口,先要呼吸然后到摩面,不论次数,为真人起居法,再以舌尖抵着上腭,口中内外津液满口。分三次咽下,令人胃存神受。这样作三度咽,得以深深灌溉五脏光泽。
3、呵心气
坐正,两手握拳,用力左右互相筑各六度,又坐正,一手按另一手的腕上,另一手向下拓空如重石,又以两手相仪,用脚踏在手中各五六度,能去心胸间风邪诸疾,关气为之,闭目良久,三咽,三叩齿才停止。
4、嘘肝气
坐下正,以两手相重按下,将身体向左右各慢慢移动三五度,又坐正,两手泄相仪翻覆向胸三五度,此举能够化除肚内郁积的风邪毒气。
5、吃肺气
坐正,两手抵地,缩身曲脊向上举三次,可以消除肺部的风邪和积劳,亦可反手用掌头轻打脊上左右各三五下,闭目咽液叩齿三下才停止,此举能消除胸臆间的风毒闭气。
6、吸脾气
大坐,一脚伸,一脚屈,两手向后反击各三五度,亦可跪坐,以两手抵地,眼睛顾盼虎视各三五度,能去脾脏风邪增加食欲。
7、嘻三焦
平坐,昂头,两掌向上,以两手挽脚腕,摇动三五度,或大坐,两脚向左右伸开,以两手扣地,举身腰脊三五度,能去肾内的风毒邪气。
人保持愉快的心情是最重要的养生之道
古代食物养生经[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饮食勿偏
“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则伤身生疾,所恶之物,不可全弃,弃则脏气不均。”
食宜清淡
“味薄神魂自安”;饮食要“去肥浓,节酸咸”;“薄滋味养血气”。
饮食有时
“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要长寿,三餐量腹依时候”;“食味调和,百病不生。”
适温而食
“食宜温暖,不可寒冷”;“食饮者,热勿灼灼,寒勿沧沧。”
食要限量
“饮食有节,则身利而寿登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大渴不大饮,大饥不大食。”
食宜缓细
“饮食缓嚼有益于人者三:滋养肝脏;脾胃易于消化,不致吞食噎咳。”
进食专心
“食不语,寝不言”。有利于胃纳消化。
怒后勿食
“人之当食,须去烦恼”;“怒后勿食,食后勿怒”。良好的精神状态于保健有大益。
选食宜慎
“诸肉臭败者勿食,猪羊疫死者不可食,曝肉不干者不可食,煮肉不变色者不可食。”
餐后保健
“食毕当漱口数次,令人牙齿不败、口香,叩齿三十六,令津满口,则食易消,益人无百病。饱食而卧,食不消成积,乃生百病。”
养生文献[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延年益寿,人同此心。达官贵胄、方外修真、三教九流,于此莫不关注,故而养生文献不限于医家,诸子百家均有所涉及。中国现存养生类著作约数百种,尚不包括涉及养生内容又非养生专著的书籍。养生书籍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通论类
主要从养生的大旨、理论、指导思想等立论,全面分述各种养生方法,泛而不专,有助于人们了解养生理论,并指导一般的养生,如汉代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梁代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唐代孙思邈著《孙真人养生铭》、宋代陈直著《养老奉亲书》、元代李鹏飞著《三元延寿参赞书》、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笺》及胡文焕著《寿养丛书》、清代曹庭栋著《老老恒言》等。
食养类
主要从饮食物性味、补泄滑涩的效用与人体状态、天时气候、地理方域等的关系论述养生之道,也包括节食、辟谷等内容。著作如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道藏精华录》收载的《服气长生辟谷法》(著者佚名)、清代简缘老人的《节饮集说》等。
导引类
主要从论述气功、导引练形的理论及具体方法上阐明祛病保身、益寿延年之道,内容包括各种门派、形式的气功,各种导引练形(如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著述。如后人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辑出的《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明代尹真人著《性命圭旨》和朱权著《臞仙神隐》、清代马齐著《陆地仙经》,以及南北朝达摩祖师的《易筋经》、明代袁黄的《静坐要诀》、清代娄杰的《八段锦坐立功法图诀》等。
炼丹类
主要是各种炼制丹药法的有关记述,古人曾希望通过对各种矿石药物的复杂烧炼过程制造出令人长生不死、霞举飞升的灵丹,虽说设想荒诞,近于虚幻,但却也得到了一些有疗效的治病丹药,开人类药物化学研究之先河。疗疾者如红升丹、白降丹等,临床已有定论。这类著作主要收藏于道家的汇编类道书《道藏》中,如宋代吴悞著《丹房须知》、金陵子著《龙虎还丹诀》以及著者佚名的《黄帝九鼎神丹经诀》等,记载炼丹术最早、最著名且传世者则是晋代葛洪的《抱朴子》。
学习太极拳悟道人生
女白领热衷学习古筝,许多男性白领则更钟情于太极拳。就职于一家人力资源公司的赵先生周末参加了一个太极拳班,两个月后,在太极拳一招一式舒缓动作中,赵先生觉得啤酒肚小了不少,整个人也清爽起来。
“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也是心灵养生的过程,太极拳看似相悖,其实都可以相互转化。”赵先生告诉记者,在太极拳中学到的东西也可以运用到职场上,比如老子的以柔克刚,运用到一些工作的处理上很有效果。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专家魏高峡目前正在跟踪记录一些素质较高的太极拳学习者,看传统文化对他们心理产生的变化。她告诉记者,研习如太极拳等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调控人的情绪,完善人性。此外,长时间群体性的体育锻炼让人体会分享的过程。
慢生活助力职场发展
为何众多白领热衷于慢下心来修习古艺?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专家魏高峡告诉记者,人们有意识地放慢节奏生活原因之一是压力要找到一个排解的渠道,而通过重拾传统文化就是一个对抗现代焦虑很好的方式。从另一方面来说,无论是古筝、茶道还是太极拳,并不单纯是学习一种技能,而是更多地培养了一种专注和放松能力,这对职场生活很有帮助。同时,有一定文艺特长的员工更容易产生个人魅力,在竞争中也具有一定优势。
养生目的要求[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养生的目的是延年益寿,康健无疾。人自胎元初孕直至婴幼、丁壮、老迈,只要一息尚存,均要养生,且养生的要求亦因其情况不同而异。
对寿命的要求
每一种生物都有其大致的正常寿命,蜉蝣之短、灵龟之长,物种使然。人类正常寿命有多长,说法不一。据《内经》记载,排除去世离俗、积精全神的真人和至人寿无穷期、与天地永在外(此归于道家的幻想),世人的正常寿命应达百岁,与现代对人寿命的认识基本一致,但至今只有少数寿星可以达到。现今世界上人口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尚不能逾80岁,可见养生确是全人类面临的一大课题。
对健康的要求
健康包括身体与精神两个方面,而诸如植物人、白痴等,其身体的生机可能正常,但神识阙如或不全,失去了人为万物之灵的特征和自我生存的能力。另有羸弱病残,衰颓老迈,辗转不离床褥而兼呈聋、盲、失语须人照料方能生活者,亦不算达到了养生的要求。必须是活动自如、视听不衰、神智正常,即《内经》所谓“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才算达到了健康长寿的养生标准。
不同年龄的养生要求
①胎儿期。依于母体,长于子宫,亦能感受外界及母体的影响,此期养生主要依赖胎教,故各种养生要求均针对母体,以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诸如行动稳重、食饮丰富平和、精神安定愉快、耳不闻恶声、目不睹恶事、睡眠充足、节制房事等。
②婴儿期。已离母体,哺乳赖母。此期为稚嫩之时,形气未充,神气未定,易饱易饥易惊易为邪袭,病则传变迅速,故此期养生在于母子同养,养母以防止母病及子,养子以保证其各种生理需求,适其寒温、多见风日、合理饮食,待之以慈祥、安和、愉快,使婴儿发育结实、稳定。
③幼儿及青春期。此期已完全脱离母体,养生主要在于自身,但又须父母的指导和关怀。此期特点是生长迅速,智力、体力大增,生殖力亦渐成熟,是精神与形体变化最显著的时期。精神方面应对其和蔼、关怀,指导其明事理、辨善恶,失教将导致性格孤僻、行为怪诞,甚至为害社会;身体方面倡导杂食不偏、生活自理、手脚勤快,要充分保证其成长发育的营养需要,避免发育迟缓、发育不良等;尤须注意使其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及社会公益活动,急公好义,避免因过分溺爱而养成其所求必得,从不顾及他人的恶习。
④壮年期。此期应该严格按照长生不老的基本原理操作,物极必反,才能不会变老。
⑤老年期。生命的最后阶段。人之衰老为自然规律,故精神上要放得开。此期人生大事多已了却,心无羁绊,怡然自得,访友话旧,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一凭己性为取舍,注意起居规律、食饮适宜、锻炼有常,使阴阳平衡、气血顺畅,精气神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则老而不衰,可望延年益寿。
养生理论[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养生的理论均从维持人的正常状态出发,把减少消耗、加强再生、保持顺畅、维持稳定作为重要的着眼环节,主要强调如下几点。
调和阴阳
《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又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所以,调和阴阳则精神充旺,邪不能侵,得保健康。调和之道,须顺时以养阳,调味以养阴,使阳气固密、阴气静守,达到内实外密、健康有寿。
流通气血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二者相伴,贯通周身,熏濡百节,流通则生机正常,滞塞则淤结病生。流通之道有二:一是以形体动作促进气血流行,即华佗授弟子五禽戏时所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劳动则气血周流,此即流水不腐的道理。二是以意念来导引气的运行,气行则血行,身体虽或动或止,但气血之流通、经络之舒畅始终得以保证,此即气功吐纳之术。二者均是通过气血流通而养生。
培补精气
人始生,先成精,先天之精源于父母,藏于肾,为生命之本、繁衍之源。后天之精由生化而来,亦藏于肾。故精乃阴气之本源,精盛则本壮,气化之源旺,故生气勃勃。而人之一切活动无不消耗阴精,故而用药食培补精气,补精以滋源,补气以助化精。延年之药食虽多,而不外乎培补先后天精气之大要。
节欲保精
七情六欲人所不免,多欲则伤精,故须节欲以安精神;房室有节以保肾精,使精常满盛,而体健寿延。
养生的基本原则[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适应自然规律
“人与天地相应。”(《灵枢邪客》)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人体自身具有与自然变化规律基本上相适应的能力,如果人能掌握其规律,主动地采取各种养生措施适应其变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种“顺时摄养”的原则,就是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从而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二、重视精神调养
1、 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不良刺激,主要包涵着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要尽量地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因为,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等,有利于精神的调养。因而,要积极创建这种环境和氛围,尽量避免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等方面的不良刺激。
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躯体疾患既可给患者造成痛苦等不良刺激,重病或久病常易形成患者的精神负担,其内源性刺激还可产生异常的情志变化,加重病情,影响康复,遂致早衰。
2、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
过激、过久的情志刺激,只有在超越人的心理调节范围时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人的心理调节能力,首先与人的“志意和”密切相关。亦即《灵枢本脏》所说的:“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具体言之,“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从而表现在对情志致病的耐受性、敏感性、易发生性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而要求人们能通过养生活动善于自我心理调摄,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来转移情绪情感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三、房事有节
男女两性的性生活是先天赋予的本能,是人类种族延续所必须的,而且男女从青春发育期开始就自然地产生性行为的欲望,这是肾中精气充盈的表现。性生活适当,不但有利于个人的健康,同时对民族的繁衍昌盛,社会和家庭的安定和睦都有重要意义,所以历代医家未有不重视性生活者。
自古以来,人们皆主张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说明性生活是必须的,是顺应自然的。如果成年之后,没有适当的性生活,不但生理上得不到满足,日久易酿成疾病;而且在心理上由于所欲不遂,隐曲难伸,易形成气机郁滞之证。古代医籍中每有论及寡妇、鳏夫之病者,认为肝失疏泄者居多,其缘故即在于此。
由于性生活要消耗肾精,因此必须节制。肾中精气是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全身阴阳之根本,过于消耗,必致亏虚,往往导致性机能减退,全身虚弱,甚至早衰,故肾精不可不惜。
四、注意形体锻炼
形体的锻炼,不仅可以促进气血的流畅,使人体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旺,增强体质,还能以“动”济“静”,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因而,运动养生是养生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对于形体的锻炼,一般要求运动量要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并且要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动形以养生的功效。
五、谨和五味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备急千金要方》)因而,前人十分重视饮食养生。食养,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1、辩饮食之宜忌
《金匮要略》曾经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说明已认识到了饮食与人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宜与忌、利与害的辩证关系。因而,辩饮食之宜忌是食养的原则之一。一般说来,体质偏热者,进食宜凉而忌温;体质偏寒者,进食宜温而忌凉;平体之人,宜进平衡饮食而忌偏。
2、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而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则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种丰富营养的饮食物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可以推迟衰老的发生,可以减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种疾病,因而,要求食养中膳食的调配要尽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补,即平衡膳食的原则。例如:《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记述的“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已经包涵着在食养中饮食调配要求营养全面、合理的认识。
五、防止病邪侵害
慎避外邪,是寓于养生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面:其一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其二是要注意“避其毒气”,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实施药物预防等。如:早在《素问遗篇刺法论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至于近代采用药物预防传染病及某些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其内容更为丰富,构成防病养生活动中重要的一环。(转下篇:养生的主要方法)
六、何时开始养生
根据长生不老的基本原理,养生应该是没有完成发育的小朋友,和已经开始衰老的人群,对于生理年龄尚处于20-30岁的人来讲,应该是生病、破坏、毁容、自我求败....就是培养坏习惯,得到坏情绪,并且要能够让部分老人以及残疾人获取利益,就是让他们得到好情绪,好习惯,等到开始变老后再来养生!!
养生方法 养生方法很多,着眼点各异,但殊途同归。大致分以下几类:
调神养生
精神乐观,则气舒神旺;精神抑郁,则气结神颓;喜怒不节,则气耗神消。故清心寡欲可使心气平和、血脉流畅、精神安定,虽有大惊猝恐而不能为害。调神之法,参禅入定,或心有所恃,或弦歌自娱,或山林探幽,以气度从容,心思安定,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则神调。
吐纳养生
即今之气功。气功之要,一是静心,静而不思,若能无外无我,可以养神而致长寿。二是以意引气,以气行周身,通达经络,包括通任督、通小周天、通大周天等各种方法,达到养气养神、经脉流畅,保健强身。
导引养生
又称为练形养生。导引吐纳,自古即用于描述气功及形体强身,未有细致确定的区分。这里则专指以形体动作为主导方法的养生,所谓“主导”,是因为这种方法本身也要求有呼吸动作的配合。这类养生术有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极拳以及被动的推拿等。
食饵养生
通过调节食物的品质、数量、进食规律,以及回避有害的食物以养生,也包括饵药养生(古称神仙服饵),其内容包括食性、食养、食疗、食节、饮食禁忌及药养等。
保精养生
精气神为人之三宝,精化气,气生神,故精又为人之动力源泉。保精之法,开源节流。节流有二:一是养神,神安不乱,精不妄耗,清静无为,恬愉自保。二是节房室,古人将男女好合、房事伤精看得很重,认为精生有限,而性欲无节则过耗,将致疾短寿。开源即促精生长、吸引采补。前者有食饵、药物、修炼等法可以试行,后者则主要与房中术有关。
环境养生
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因而对水土气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选择。古人主张在高爽、幽静、向阳、背风、水清、林秀、草芳之处结庐修养,故多选择名山大川、幽雅清静之处。现实生活中只要达到适宜也就可以。
熏治养生
以传统中医芳香熏治,达到养生目的。古人熏治消毒常采用的药物有艾草、苍术、贯众等。临床上运用苍术的方剂很多,端午节前后,古人有用苍术“辟疫邪”的习俗,或用苍术熏屋,或以苍术和辛夷、薄荷、苍耳子等多种中药做成香袋、香囊挂于室内、佩于身上。达到辟疫邪、身芳香之功效。
熏治养生,芳香辟晦、清热解毒。可安寝、预防时疫、净化空气、改善亚健康、驱蚊去虫等。对于现代都市人群,可谓万能养生方。自行买香药熏治剂量及方法较难掌握,故推荐古格藏香坊《四部医典》藏药名香。(摘自《古格藏香坊》)
四季养生
顺应阴阳气化是四季养生的奥秘。
四季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阴阳气化。人为什么要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呢?因为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是相应的。什么相应?阴阳气化相应。所以,要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就必须知道阴阳气化的规律。
那么,什么是阴阳?要能做到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当然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阴阳。
凡是向阳光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温热的、永恒运动的,都属于阳。
凡是背阳光的、内守的、晦暗的、下降的、寒冷的、相对静止的,都属于阴。
阴阳产生于宇宙运动,具体是日、月的运动。
日、月运动产生阴阳,阴阳相互作用产生的气的变化叫阴阳气化。阴阳气化产生寒、热、温、凉四季变化及昼夜温差。
讲到阴阳,那就必须提到 《易经》,《易经》 是中国经典中的经典,一部 《易经》 就是讲阴阳运动、讨论阴阳哲理的书。
有这么一条真理:愈是简单的,就愈是实用的。太极图就是讲阴阳气化的最简单却又是最实 用的图示,它浓缩了 《易经》 最高深的阴阳哲理。
美丽的太极图由阴鱼及阳鱼所组成,如下图所示。
太极图浓缩了阴阳哲理,是阴阳运动的象征。
太极图的含义其实就是一句话:
阴阳平分天下。
说具体一点,天下万事万物都是阴阳的运动,都是阴与阳的合抱体,它们互相转化,互相制约,阴极则阳,阳极则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人的养生也要随着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而变化,那么,阴阳消长的规律是什么?
一天之中的子时 (夜晚23至1点) 、一年之中的冬至是阴极;而一天之中的午时 (11至13点) 、一年之中的夏至是阳极。
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长。就是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阴到了极点就会开始向阳转化,阳到了极点就会开始向阴转化。阴极之后,进入阳长阴消阶段;阳极之后,则又进入阴长阳消时期。卯时是一天中的5至7时,是一年之中的春分;酉时是一天中的17至19时,是一年之中的秋分。简要言之,从子到午为阳时,从午到子为阴时。
人的五脏和四季气化是完全相通的,具体是:
春 (风) 气通于肝。
夏 (火) 气通于心。
长夏 (湿) 气通于脾。
秋 (燥) 气通于肺。
冬 (寒) 气通于肾。
所以中医学的经典巨著 《黄帝内经》 早已指出四季养生的方法,而这些方法也是遵循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进行的。
春天如何养生?
春天是阳长阴消的开始,所以应该养阳。春天主生发,万物生发,肝气内应,养生之道在于以养肝为主,原则是:生而勿杀,以使志生。养神志以欣欣向荣。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意思是伤了肝气,就会降低适应夏天的能力。
所以 《黄帝内经》 提出:春三月要夜卧早起,披发缓行,广步于庭 (到庭院中散步) ,以使志生 (使志气生发) 。
夏天如何养生?
夏天是阳长阴消的极期,夏天主长,万物茂盛,心气内应,养生应以养心为主。要使气得泄 (当汗出就汗出),因为夏天属阳,阳主外,所以汗多。逆之则伤心,秋天就会得痰症 (呼吸方面的病),那么就会降低了适应秋天的能力,所谓奉收者少。
正如 《黄帝内经》 所说:夏三月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不要怕阳光),使志无怒 (心情要愉快) ,使气得泄 (不要闭汗),若所爱在外 (多到户外活动) 。
秋天如何养生?
秋天是阴长阳消的时候,所以要养阴为主。秋天主收,万物收敛,肺气内应,养生应以养肺为主。收敛神气,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 (完谷不化的腹泻) ,奉藏者少 (降低了适应冬天的能力)。
所以《黄帝内经》说:秋三月,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与鸡一起作息),使志安宁,收敛神气。
冬天如何养生?
冬天,大地收藏,万物皆伏,肾气内应而主藏,养生应以养肾为主,逆之则伤肾,春天会生痿病。奉生者少 (降低了适应春天的能力)。
所以 《黄帝内经》 说:冬三月,万物闭藏,水冰地冻,无扰乎阳 (不要耗散阳气),要让神气内守,要避寒就温,少出汗。必待日光 (多晒太阳)。
道家养生[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道家因崇尚自然高远,鄙弃狭隘功利主义,长期以来被今人错误的认为道家走向极端,主张绝对虚无,反对一切作为,甚至进而反对一切人类文化、知识和技术的进步、否定文明的价值;长期以来被今人错误的认为道家因批判社会弊端而放弃社会责任、淡漠参与意识、不信任甚至完全拒绝任何具体实际的社会改革措施,等等,因为今人错误的认为道家思想中有这些历史局限性和消极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也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其实,今人的这些观点是极端错误的。要正确理解道家思想中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老子的“无为”学说,当代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们多把它当作一个消极的思想来理解,其实这是错误的。从《道德经》的全篇哲学理念的反映,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按现在通常的说法,无为,就是科学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因而也是积极的作为。其实现代词汇里的“消极”和“积极”,都是以讹传讹被人们约定俗成地误解了。消极,就是消除偏执和极端,是非常对头的行为;积极,就是强化偏执和极端,是非常错误的行为。既然已经以讹传讹,实在无可奈何。只望细心研究的人,读到此处,知道有人纠正即可。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
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
1、清静无为
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2、贵柔、返朴归真
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
3、形神兼养
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
道家的自然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都有众多的崇拜者与继承者。他们一方面身体力行,体验效果,同时还阐述发挥补充老庄养生思想,撰述著作,指导后人。
国外养生[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其实养生不仅是在国内,在国外如今同样注重养生。德国一位医学专家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最近告诫中老年人:想健康长寿,务必动用“保、活、转、参、睡、调、听”这七个字。
“保”即保持大脑的活力用进废退,故中老年人要多用脑,如坚持读报看书,绘画下棋,培养各方面的兴趣爱好。研究表明,一个经常用脑的65岁老人,其脑力并不比不爱动脑的35岁的青年人差。
“活”是指活动手指俗话说心灵手巧,经常活动手指,做两手交替运动可以刺激大脑两半球,有健脑益智、延缓大脑衰老的作用。
“转”即转换不同性质的运动在较长时间的单调工作或读书、写作后,应及时转换另外不同性质的活动,使大脑神经松弛而不过分疲劳,使脑力保持最佳状态。散步、做体操等是较好的转换活动方式。
“参”即参加社会活动和体育活动结交年轻朋友,以接受青春活力的感染,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脱离孤僻的生活环境。积极有趣的体育活动,可促进疲劳消除,体质增强,身体更健康。
“睡”即睡好觉,保证睡眠充足中老年人要学会有规律地生活,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一天有8小时(老年人10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
“调”是调节饮食做到粗细混杂,荤素搭配,兼收并蓄,多吃维生素和矿物质丰富的红枣、牛奶、豆浆、蛋黄、桑葚、芥菜、芝麻、胡桃仁、百合、猪脑、猪心、木耳以及大部分蔬菜水果;少吃些动物脂肪和含糖类食物。
“听”即听优美动听的歌曲优美的旋律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欢乐感觉。(
道教养生:现在道教养生最有名气的老师是:
朱鹤亭:道号玄鹤子,国际著名养生学家、中华医学家、食疗学家、玄学家、武学家。自幼承受家教,熟读四书五经,习医、武、堪舆(风水)学、道家养生学术。在北京大学学习时期,研修中西医理论,潜修老庄哲学,道、佛学经典。在大学任教及调科研机构工作时期,利用假期、业余时间在下农村,走城市,采药、疗疾的实践中,善于结合中西医理论诊断病症,长期运用食养、食疗、点穴、针灸、中草药等施治病症历经数十年。曾给中央领导干部治愈过多种疑难疾病。同时有多国国家元首、政府要员慕名就医,得到良好医治。朱老为将毕生所学传授于后人,总结前人经验,将自己有关养生、中医行医心德先后著书,广泛流传于社会。在著书的同时朱老在香港《信报》写有“养生之道”“拉阔健康”专栏、在香港《东方新地》写有“玄鹤子传奇”“素男玄女”“耳听八方”专栏。在香港《东方日报》写有“饮宝食补”专栏等。通过现代传媒传播中华养生、医学、武学文化,众多海外媒体(如美国CNN、日本NHK、英国BBC、亚洲电视、无线电视、华娱电视)对其进行采访及专题现场直播。
近30多年来,朱老曾多次应邀赴东欧国家讲授运动医学。定居香港后,多次应邀赴日本、美国、泰国、新加坡、德国、柬埔寨、加拿大、澳大利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英国、韩国等国家及台湾、香港地区讲学,并受到高度赞扬。
在研究中医学的同时,朱老还不断研究周易及中国古代道家——玄学文化,并不断以科学的方法将其融入到中华医学、食疗学、养生学和武学中。朱老尤擅道家秘传点穴和养生疗法,同时配合食疗等方法从而收到独到的奇特疗效。此外对风水和养生及未来学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
中医养生音乐
音乐与人的心理、生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就记载着:“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徴,在志为喜;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恐”。角、徴、宫、商、羽五音称之为“天五行”。
道教养生
道教,是一种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与儒教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宗教.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
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
1、清静无为
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2、贵柔、返朴归真
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
3、形神兼养
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
养生箴言
1、以默养气,以瞑养血,以睡养精,以静养神。
2、名过伤肺,色过伤肾,财过伤肝,食过伤脾,睡过伤心。
3、肺病者宜逃名,肾病者宜戒色,肝病者宜散财,脾病者宜节食,心病者宜减睡。
4、减食以助药,增睡以节耗。舒以养体,缓以却劳。
5、无病时以劳动养阳,有病时以安静养阳。动能生阳,亦能散阳。静能伤阳,亦能敛阳。
6、病有百药不痊者,当静室问心,知因达果,可以无惑。治法宜在忏悔中求之,体力不足,辅以心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云:致心一处,无事不办。治病亦如是。
7、子曰: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言少年人也。少男在卦为艮,阳气在外,阴体未成,最忌阴气感召。是以遇少女则为损,遇长女则为蛊,遇老女则为剥,皆阳损阴伤之象也。当以师友之道导之,使进于学,则遇中男为(开)蒙,遇长男为颐(养),遇老男为大畜(存),皆阳生阴长之象也。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此之谓欤?
8、肺病者宜逃名,名人每多言,言多则损肺气;肾病者宜戒色,色鬼每亏精,精亏则损肾气;肝病者宜散财,财主每使气,气盛则损肝气。脾病者宜节食,食客每多纳,纳多则损脾气。心病者宜减睡,睡虫每多眠,眠多则损心气。
9、雨,天气之降也,过降无疏泄之途,则发为涝,在人为水肿,治当温升地气,宜真武汤之属;云,地气之升也,过升无敛降之路,则发为旱,在人为气胀,治宜凉降天气,宜生脉散之类。肿胀关乎阴阳升降,天地交通,宜于根本处求之,不可见肿但言利水,见胀惟知破气也。万病皆当作如是观。
生活细节巧养生
以坐养神 适当地静坐休息,能使人心平气和、精神愉快、烦闷消除等。坐姿可端坐、靠坐、盘坐等,但每次坐的时间不宜过长。入座时,动作要轻、平稳,入座后姿势要端正、自然,上身正直,自然放松,下肢自然屈曲,不要含胸弓背。
以立养骨 适当地站立,可使骨骼肌产生缩张运动,激发身体的新陈代谢,疏通经络,还能使气血下行,血压降低,有利于大脑的休息。站立时,身体应自然、平稳、端正,两上肢自然下垂,挺胸收腹,上身不要倾斜,两下肢受力均匀,不宜固定某一侧。
以卧养气 卧姿一般以向右侧卧,双腿微弯最合理。这种双腿微屈,脊椎向前弯的姿势,可使全身自然放松,心脏不受压,有利心脏排血,对食物的消化、体内营养物质的代谢和吸收大有益处。
以行养筋 不拘形式的步行,可使全身关节筋骨得到适度的锻炼,对身体的新陈代谢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并能提高机体的抗病作用。
养生-饮食方式
营养组合+巧选脂肪+三餐定量+凉吃有益+细嚼慢咽+多吃多动+少食多餐+摄足微量营养素=健康+健美
肥胖是人体健康的大敌。为保持身材的苗条、健美而过度节食,又能引起一系列不良的后果。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有着良好的身体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营养组合:埃及著名学者努福尔经过长期研究指出,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与脂肪对健康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关键在于巧妙组合,即将富含油脂的食物与豆类蔬菜组合,尽量避免和米、面、土豆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同吃。这样既能增加养分摄入,又有利于减肥。
巧选脂肪:完全不吃脂肪既不可能、又损害健康,兴利除弊的办法是巧妙选择。据营养学家分析,脂肪分类:第一类可大量增加人体脂胆固醇含量,如各种畜肉及其制品,奶油与乳酪中的脂肪;第二类对人体胆固醇含量影响甚微,如鸡肉、蛋类和甲壳类动物脂肪;第三类是能够降低胆固醇的脂肪,如橄榄油、玉米油和大豆油等。
三餐定量:合理掌握三餐的进食量是保持健美的又一关键。不能因个人的喜好,而导致每天的进食量相差悬殊。据测算,青年男女一天的进食量大致如下:粮食500克,蛋1个,瘦肉100克,鱼150克,豆类200克,蔬菜500克,牛奶200克,植物油25克。
凉吃有益:热食可增加人体热能,吃冷食要先经过热化才进入消化过程,因而能消耗掉一部分热量。就是说,冷吃耗能,特别身体较胖者在炎热的夏季更应多采取凉食。但应注意凉食不能过冷,过冷的食物刺激胃肠。
细嚼慢咽:咀嚼能够消耗一定的热能,吃同样的食物,细嚼慢咽比狼吞虎咽更有利于保持体重适中。据日本玛丽娜医科大学营养学教研室中村丁次观察,肥胖男子用8至10分钟吃完食物,瘦人需咀嚼13至16分钟;对同一种食物,肥胖者只咀嚼7.7至8.1次,瘦人却要咀嚼8.9至9.4次。限制胖人进食速度19周后,男子减重可达4000克,女子减重达4500克。
多吃多动:虽然暴饮暴食不利于体重稳定,但有不少人难以避免,怎么办呢?合理的办法是牺牲下一餐,以抵消上一餐摄入的过多热量。为了不影响健康,以牺牲晚餐为妥。一来偶尔饿一顿对人体无碍,二来晚上入睡后消耗的热量很有限。而最根本的办法是多运动,研究表明,胖人与瘦人在夜间消耗的热量大致相等。关键是在白天,胖子活动少,身体内部活动趋于缓慢,以至热能积存转化为脂肪。
少食多餐:将同样多的食物分成五次以上吃,比起一日三餐,养分摄取不受损失,但体内产生热量要少得多。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每天进餐少于三次者,57.2%患有肥胖病,51.3%胆固醇增高;进餐五次以上者,肥胖的发生率为28.8%,胆固醇偏高者仅为17.9%。原因在于,每餐进食量减少,可降低血中胰岛素水平,从而增加脂肪酸燃烧。
摄足微量营养素: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肥胖与某些微量营养缺乏有关,如维生素B1、B6与尼克酸等,它是脂肪分解的“催化剂”。钙、铁、锌等矿物元素也是体内能量转化的必需物质。这些微量营养素主要分布于粗粮、野菜、绿色蔬菜及干果之中,故三餐宜多样化,坚持荤素搭配、粗细相间的搭配原则,餐外也可以吃一些富含微量元素瓜果、干果。
夏季养生饮食禁忌[编辑 | 编辑源代码]
5月5日,立夏一过,就意味着炎夏即将来临,清热消暑自是成了重中之重,但同时,按照中医养生学理论,还要吃对东西,以免伤了脾肺之气。 唐代“药王”孙思邈曾把饮食与季节的变化联系起来,根据季节的不同和身体的营养需要,将平日里的一日三餐转变了一种养生健身的方式。
他在《千金要方》中就提出:“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
省苦增辛,即少食苦味,多进辛味。中医五行学认为,夏时心火当令,而苦味食物尽管有清热泻火、定喘泻下等功用,却会助心气而制肺气,因此不建议夏季多吃,以免心火过旺。由于心火能够克肺金,而辛味归肺经,所以在夏季,尽管天气热,人们可以适当多吃些辛味的东西,如辣一些的萝卜,以及葱白、姜、蒜等,其有发散、行气、活血、通窍、化湿等功用,可补益肺气,尤其是肺气虚的人更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