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普氏立克次体
普氏立克次体(R.prowazekii)是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
(一)生物学特性
短杆状,0.8~2.0×0.3~0.6um,单个存在或呈短链排列。在宿主细胞的细胞质内生长。
鸡胚高度敏感,接种后于4~13日内死亡。接种豚鼠或家兔睾丸或兔眼前房是保菌的良好方法。
患者是唯一传染源,主要传播媒介是体虱。虱叮兄弟病人后,立克次体进入虱肠管上皮细胞内繁殖。当虱再去叮咬健康人时,立克次体即随粪便排泄在皮肤上,并经搔抓的皮肤破损处侵入人体。立克次体在干燥粪便中于室温下能保持感染性达二个月。偶有经呼吸道或眼结膜传染的。
普氏立克次全感染虱后7~10天造成虱肠阻塞而死亡,并不经卵传给下一代,故体虱仅为普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而非储存宿主。隐性感染者或病愈病人体内可潜伏立克次体,一般认为这类人可能是普氏立克次体的储存宿主。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潜伏于巨噬细胞内的立克次体重又繁殖,可导致复发。
人感染立克次体后,经两周左右的潜伏期后急性发病,主要表现为高热、皮疹,伴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或其他实质脏器损害的症状。这些症状与普氏立克次体在体内的繁殖及其毒素样物质的作用有关。
病后免疫力持久,而且对斑疹伤寒群内其他立克次体感染有交叉免疫。
(三)诊断与防治
发病后尽快于一周内采血并注射入雄性豚鼠腹腔,每日测量体温并观察阴囊有肿大。若体温超过40℃或阴囊有红肿则说明有立克次体感染。若无阴囊红肿而体温超过40℃。可取脾组织接种鸡胚卵黄囊,35℃孵育数日,如卵黄囊膜涂片查贝立克次体可能即为普氏立克次体,并根据形态、细胞内部位及免疫荧光法等进行鉴定。
血清学试验常用外斐氏反应和补体结合试验。若与OX19、OX2抗原效价≥1:160,或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较早期有4倍以上增高时,有诊断意义。用普氏立克次体可溶性(群特异)抗原进行的补体结合试验可区别斑疹伤寒和其他群的立克次体感染,而要区别普氏与莫氏立克次体还需用颗粒性(种特异)抗原。
我国目前采用甲醛处理的鼠肺灭活疫苗,可使发病率降低70~90%,免疫力维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