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疹伤寒

来自医学百科
Bk7bb.jpg

斑疹伤寒〔typhus)乃是由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流行性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所致,经体虱传播,以冬春季为多。地方性斑伤寒是由于摩氏立克次体感染所致,以鼠及鼠蚤为媒介,以夏秋季为多。地方性者比流行性者病情较轻。

立克次氏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可分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前者又称虱型斑疹伤寒,由普氏立克次氏体引起,经人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后者又称蚤型斑疹伤寒或鼠型斑疹伤寒,由莫氏立克次氏体引起,经鼠蚤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为5~21天,多为 10~12天。表现有起病急,寒战高热剧烈头痛肌肉疼痛及压痛,尤以腓肠肌明显,颜面潮红 、眼球结膜充血精神神经症状如失眠耳鸣谵妄狂躁,甚至昏迷。可有脉搏增快或中毒性心肌炎。多于病期第5天全身出现充血性斑疹斑丘疹,以后可变为出血性 ,并有脾肿大 。 地方性斑疹伤寒上述表现较轻。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当地有本病流行、有虱寄生及叮咬史等)和典型临床表现。确诊可作血清学检查外斐氏反应等及立克次氏体分离。四环素氯霉素治疗有特效。预防采取以灭虱灭鼠为中心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斑疹伤寒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两个病种。流行性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zeki)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虽然埃及从山羊中分离到普氏立克次体,美国从飞松鼠中分离到普氏立克次体,但流行性斑疹伤寒作为自然疫源性疾病还证据不足。流行性斑疹伤寒仍然属于人-虱-人传播的疾病,人是唯一的宿主,体虱是传播媒介。普氏立克次体在体虱胃肠道上皮细胞中生长繁殖,经虱粪排出体外,虱粪污染人皮肤破损处引起感染发病。在发达国家由于生活水平高,卫生条件好,有条件经常洗澡,常换衣服,防止体虱生长,因此得到有效控制。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衣虱孳生的人群中,时有流行。在我国最后一次流行是在70年代末云南省昭通地区。

地方性斑疹伤寒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由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Mooseri)引起的,鼠类是贮存宿主,印鼠客蚤是传播媒介,人是受害者。呈鼠―蚤―人传播循环。但丘福禧等从热带鼠螨中也分离到莫氏立克次体。地方性斑疹伤寒是全世界性的,凡是有老鼠和跳蚤的地方都可能有地方性斑疹伤寒疫源地的存在。发达国家报告病例数较少。我国解放后有三次流行高峰:第一次~1952年,为流行性和地方性混合流行,以云南最严重。第二次流行高峰除台湾外,28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病。第三次流行高峰自1980~1984年。国内自80年代初发病率呈下降趋势,97年开始回升。  

治疗原则

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治疗原则是一样的,都采取一般护理,对症治疗和特效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特效药首选强力霉素、四环素簇的药物均有一定效果。  

诊断标准

(一)流行性斑疹伤寒:

1. 流行病学:冬春季发病,有衣虱感染史;

2. 临床症状:突然高烧并伴有剧烈头痛;

3. 体征:80%以上的患者4~7日出现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2~5mm,压之退 色,一周后变为暗红色或紫癜样皮损,压之不退色;

4. 实验室诊断:

4.1血清学诊断:室温补体结合试验(CF):普氏立克次体血清抗体滴度大于莫氏立克次体抗体滴度二倍以上,一次血清抗体滴度≥1∶32,双份血清恢复期高于急性期4倍以上,可确诊为现患病例。

4.2病原学诊断:从发热期患者血标本中分离出普氏立克次体或从发热期患者血标本中扩增出普氏立克次体特异性DNA片段。

(二)地方性斑疹伤寒:

1.流行病学:多数秋冬季发生,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有家鼠接触史或居住场所有大量家鼠、蚤或有宠物猫。

2.临床症状:突然发热伴有剧烈头痛;

3.体征:发热在38~40℃,呈稽留热或弛张热,皮疹较少或不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常不明显。

4.实验室诊断

4.1血清学诊断:室温微量补体结合试验(CF):抗莫氏立克次体血清抗体高于抗普氏立克次体血清抗体2倍以上,且抗体滴度达1∶32以上,或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高于急性期血清抗体滴度4倍以上。

4.2病原学诊断:从发热期患者血标本中分离出莫氏立克次体,或从发热期

血标本中扩增出莫氏立克次体特异性DNA片段。  

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流行性斑疹伤寒一般潜伏期为10~14天。如果感染量大,发病时间可提前。前驱症状不明显,有的只有低热、头痛和疲倦等。地方性斑疹伤寒潜伏期一般5~15天。

(二)症状和体征: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症状和体征主要为四项,即发热、头痛、皮疹和淋巴结肿大

(三)物理检查:最常见的体征为脾肿大。

(四)并发症中耳炎腮腺炎细菌性肺炎是常见的并发症,有的可出现阴囊阴茎、阴唇肿胀坏疽。有时可出现神经刺激症状,有的昏迷、迟钝、呆傻,有的兴奋。  

病原

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病原为普氏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mooseri),又称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typhi),它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菌,宽0.3~0.6微米,长0.7~2.0微米。其外形呈多形性,有球杆状、短杆状、亚铃形、念珠状等,念珠状最长可达4.0微米。普氏立克次体用一般染色法不容易着色,用姬姆尼茨(Gimnez)染色法,立克次体染成红色,杂菌和背景染成兰绿色。普氏立克次体和其它细菌一样,呈二分裂繁殖。

地方性斑疹伤寒病原体为莫氏立克次体(R.Mooseri)。其形态、大小、结构、化学组成、繁殖方式及生物学特性均与普氏立克次体基本相同。只是莫氏立克次体毒力较小,感染发病的症状较轻,自然病死率很低。较少出现多形性,基本形态为杆状及哑铃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