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虫病

来自医学百科

包虫病或称棘球蚴病(echinococciosis)是人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所致的慢性寄生虫病。本病的临床表现包虫囊部位、大小和有无并发症而不同长期以来,包虫病被认为是一种人兽(畜)共患寄生虫病,称之为动物源性疾病惟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称之地方性寄生虫病;在流行区带有职业性损害的特点,被列为某些人群的职业病;从全球范围讲包虫病为少数民族或宗教部落所特有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疾病简介

中文名称: 包虫病

Bkhql.jpg

中文又名: 棘球蚴病

英文名称:echinococcosis; hydatid disease

包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分为泡型包虫病(多房棘球蚴病)和囊型包虫病(细粒棘球蚴病),分别因误摄入多房棘球绦虫和细粒棘球绦虫虫卵感染人体而致病。属中医“蛊毒”、“积豪”、“蛊疫”等范畴,  

诊断依据

诊断依赖于以下三点:

(一)流行病学资料 本病见于畜牧区患者大多与狗、羊等有密切接触史

(二)临床征象 上述患者如有缓起的腹部无痛性肿块(坚韧光滑、囊样)或咳嗽咯血症状应疑及本病并进一步作X线、超声检查、CT和放射核素等检查以且确立诊断

(三)实验室检查 皮内试验的灵敏性强而特异性差血清学检查免疫电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具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但各种免疫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除其本身特征外更受到所有抗原、操作方法、阳性反应标准皮内试验对血清反应的影响,以及患者包虫囊肿所在位置、感染期限与手术后时间和个体免疫应答性等因素的影响  

临床症状

局部压迫和刺激症状:

棘球蚴不断生长,对寄生的器官及邻近组织器官产生挤压,引起组织细胞萎缩坏死。受累部位有轻微疼痛和坠胀感。如寄生在肝脏可有肝区痛,在肺可有呼吸急促胸痛呼吸道刺激症状,累及颅脑可引起癫痫头痛呕吐颅内压升高症状,寄生于骨胳易造成骨折

过敏和毒性症状 :

常见荨麻疹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症状,?以及厌食消瘦贫血、儿童发育障碍恶病质等毒性症状;如囊液大量进入血循环常可出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甚至突然死亡 。

占位

棘球蚴如寄生位置浅表,可于体表形成肿块,?触之坚韧而富弹性,扣诊时可有棘球蚴震颤。

晚期

晚期泡型包虫病病人可能会出现黄疸上腹部疼痛、腹水症状。某些病人会出现乏力、消瘦等症状,医院同位素肝扫描可发现病灶。  

病因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人误食寄生于狗、狼等动物小肠内的棘球绦虫成虫排出的虫卵引起,虫卵经口在胃及十二指肠内经胃酸作用,六钩蚴脱壳逸出,钻入肠壁,进入肠系膜小静脉而到达门脉系统,并在肝脏形成病灶(棘球蚴)。

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为虫毒.虫毒经口侵入,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温内停,“蛊毒”漫淫,首先犯肝,或犯在肺,或在脾,湿毒郁结,渐成“矗胀”、“积聚”,病久,血瘀气滞,气血两亏,“蛊胀”久部,可以化热,偶有破溃,则流毒阻塞,可成险症.  

发病机理

细粒棘球绦虫生活史

(一)传染源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狗、狼、狐、豺等虽也为终宿主但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在流行区的羊群中常有包虫病存在,而居民常以羊或其它家畜内脏喂狗使狗有吞食包虫囊的机会,感染常较严重,肠内寄生虫数可达数百至数千其妊娠节片具有活动能力,可爬在皮毛上,并引起肛门发痒当狗舐咬时把节片压碎,粪便中虫卵常污染全身皮毛,如与其密切接触则甚易遭至感染。

(二)传播途径 直接感染主要由于与狗密切接触其皮毛上虫卵污染手指后经口感染。若狗粪中虫卵污染蔬菜或水源,尤其人畜共饮同一水源也可造成间接感染。在干旱多风地区,虫卵随风飘扬也有经呼吸道感染的可能。

(三)易感性 人感染主要与环境卫生以及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患者以农民与牧民为多,兄弟民族远较汉族为多。因包虫囊生长缓慢一般在儿童期感染,至青壮年期才出现明显症状。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  

诊断方法

(一)病史及体征: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往往不易发觉。在询问病史时应了解患者居住地区,是否有与狗接触等。

(二)X线检查:肝顶部囊肿可见到横膈升高,动度受限,亦可有局限性隆起,肝影增大。有时可显示圆形,密度均匀,边缘整齐的阴影,或有弧形囊壁钙化影

(三)包虫并血清学检测:目前已不是用casoni试验,采用ELISA检测,该实验获得结果快,但由于受特异性的限制,仍然需要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结合判断

(四)超声波检查:使用实时B型超声检测可清晰的现实病灶,并对病灶性质进行判断。目前使用的诊断方法超声检查重要性居首。

(五)同位素肝扫描:可显示轮廓清晰的占位性病变。  

检查化验

(一)血象 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半数病例一般不超过10%,偶可达70%。包虫囊肿破裂或手术后血中嗜酸粒细胞每有显著增高现象。

(二)皮内试验 以囊液抗原0.1ml注射前臂内侧15~20分钟后观察反应,阳性者局部出现红色丘疹,可有伪足(即刻反应)2~21/2小时后始消退,约12~24小时继以红肿硬结(延迟反应)。当患者血液内有足量抗体存在时延迟反应常不出现。在单纯性病例,即刻反应和延迟反应均呈阳性在穿刺、手术或感染后即刻反应仍为阳性,但延迟反应被抑制皮内试验阳性率在80%~90%之间。但可出现假阳性,其他寄生虫病特别是带绦虫病等有较高的非特异性反应,交叉反应还可见于恶性肿瘤腹腔结核

(三)血清试验 血清免疫学试验用以检测病人血清抗体试验方法多种,但以间接血凝试验和酶联吸附最为常用,阳性率约90%左右亦可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反应。肺囊型包虫病血清免疫学试验阳性率低于肝囊型包虫病。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率为80%约5%呈假阳性反应(本病与吸虫病囊虫病之间有交叉免疫现象)。其它尚有乳胶凝集、免疫荧光试验可视具体情况选用。

(四)影象诊断 包括X线检查超声检查、CT和放射核素扫描检查等,上述检查虽均为诊断包虫病的重要手段但在判断结果时,应相互结合并进行全面分析才有助于诊断。如胸片有助于肺包虫病的定位肝包虫病者在肝CT上显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影,囊肿内或囊壁可出现钙化,低密度影边缘部分显示大小不等的车轮状圆形囊肿影提示囊内存在着多个子囊。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流行区人群包虫病的普及、手术前包虫囊肿的定位以及手术后的动态观察  

并发症

包虫病多房棘球绦虫生活史

常为患者就诊时的首发症状主要并发症为:

①囊肿穿破:肝包虫囊可因外伤或穿刺而破裂。破入腹腔时可误诊为急腹症,有剧烈腹痛休克继而出现过敏症状,因此,肝穿刺在肝包虫病患者应视为严格的禁忌症包虫囊腔内压力甚高,穿刺后不仅发生囊液外漏、过敏性休克且可使原头蚴种植于腹腔内而产生继发性包虫囊。囊肿破入肝内胆管,破碎囊皮引起胆管阻塞每导致胆绞痛与黄疸。

②感染:约1/5~1/4肝包虫囊有继发感染,感染多来自胆道肺包虫囊并发感染者亦颇常见。感染可促使包虫死亡,但亦明显加重病情  

治疗方法

基本概述

普通康复疗法驱虫剂时,应卧床休息或住院,服药前适当加强营养。

药物治疗 阿苯达唑,每日mg(按60kg体重计算)。治疗需要根据病灶的所处时期进行(活跃、非活跃等)。

手术疗法 单房巨囊型可争取在未发生压迫症状前手术摘除.巨大的肝、脾及其他脏器包虫病均可行内囊摘除术,手术中应注意包囊,防止包囊破裂.

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虫毒在肝 上腹胀痛,乏力蚋呆,或有包块,或有腹水,或黄疽,或发热.舌质紫,有瘀点瘀斑脉弦细. [治法] 疏肝化瘀,扶正祛虫.

[方药] 鳖甲煎丸加减:丹参30克,黄芪13克,党参45克,当归45克,郁金45克,炒白术13克,香附45克,半边莲13克,大腹皮13克,鳖甲45克,山檀16克,霄丸粉13克(冲).有黄疽者加菌陈、地耳草、焦枝仁、白茅根等。

2.虫毒在肺 胸胀胸痛,咳痰带血,乏力盗汗,或发热嗔脓痰,或有胸水.舌癣苔腻,脉弦滑. [治法] 开胸散结,扶正祛邪

[方药] 导痰汤加味:丹参30克,黄芪13克,青蒿12克,鳖甲13克,黄芩12克,桔梗45克,陈皮45克,制半夏45克,茯苓13克,胆南星7克,枳壳12克,甘草6克,雷丸粉12克(冲).如发热咳脓痰者,加苇茎30克,冬瓜仁12克,鱼腥草13克,胸水加葶苈子4s克,大枣6枚。  

详细解释

外科手术为根治本病的首选方法应争取在压迫症状或并发症发生前施行。术时先用细针将囊液抽去(慎防囊液外溢),然后将内囊摘除内囊与外囊仅有轻度粘连,极易剥离,常可完整取出肺、脑、骨等部位的包虫病亦应行摘除手术。在手术摘除包虫内囊之前向包虫囊内注入10%福尔马林液以助杀死原头蚴,由于本品对肺部组织具有刺激性和偶有的中毒副作用,故尤其不适用于破裂性肺或肝包虫囊肿国外有人采用西曲溴胺(cetrimide)杀原头蚴,并认为是毒性低、效果好的理想杀原头蚴剂用于人体包虫囊摘除术前,分2次注入囊内适量的0.1%Cetrimide,每次历时5分钟一组10年期间通过378例的手术时应用和手术后观察报告表明,无1例包虫复发,而未用Cetrimide以前术后包虫复发率为10%。

包虫病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是近年来国内外重点研究的抗包虫药物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试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按照WHO意见,阿苯达唑和甲苯咪唑均列为抗包虫的首选药物有作者认为其适应证如下:①继发性腹腔或胸腔包虫病,多发生于原发性肝或肺囊型包虫病并发破裂之后,亦可因包虫手术时保护不严或因误作诊断性穿刺,致使包虫囊液外溢,继发种植扩散病变遍及全腹腔或全胸腔,手术难以根除。②多发性或多脏器囊型包虫病或复发性包虫病,病人不愿或难以接受再(多)次手术。③病者年迈体弱或并存重要器官的器质性疾病手术耐受性差。④经手术探查或不能根治的晚期肝泡球蚴病,或继发肺脑转移者,药物治疗可缓解症状,延长存活期⑤无论囊型或泡型包虫病,化疗作为手术前后辅助用药,可减少复发率提高疗效。

可苯达唑问世后在治疗包虫病方面有取代甲苯咪唑的趋势,阿苯达唑吸收较好,其血清浓度比甲苯咪唑高100倍包虫囊液中浓度比甲苯咪唑高60倍。以治疗囊型包虫病时,其剂量每日~40mg/kg分2次服,30天为一疗程,可视病情连续数个疗程其疗程优于甲苯咪唑,尤以肺包虫病为佳。对泡型包虫病国内有人建议长期较大剂量的阿苯达唑治疗其每日剂量为20mg/kg,疗程可从17月~66月(平均为36月)不等,经长期的随访发现CT扫描示明显进步,大部分病例原病变区域全部钙化而获痊愈,有效率达91.7%一般病人对长期治疗均能耐受,未见严重的毒副作用,但治程中宜随访肝肾功能与骨髓。孕妇忌用。

甲苯咪唑国外采用剂量与疗程不一剂量自每日~200mg/kg不等,通常以每日~50mg/kg为宜,分3次口服疗程1月,休息半月再服另一疗程,一般治疗3个月也有人认为治疗囊型包虫病者需用药1~6月,而治疗泡型包虫病则需延长疗程,久者可达3~5年疗效报告不一,部分囊型包虫病患者可望治愈,肺包虫病之疗效优于肝包虫病甲苯咪唑吸收差,一般空腹服用仅1%吸收,为求提高疗效服药时应配合脂肪餐,药物容易和脂肪一并吸收,据报告脂肪餐伴服时吸收率可为5%~20%。  

肺包虫病的治疗

简介:

主要是手术切除,无特效药物。目前试用的有甲苯米唑及丙硫苯唑,有使生发层和原头蚴退化变质的作用,临床上能看到一些疗效,症状有所改善,部分囊肿停止增长或缩小。还有吡喹酮,临床效果不明显,或可在术前应用以减少术后复发。目前药物疗法仅用于多发囊肿无法手术的患者。肺包虫囊肿一般呈进行性生长,能“自愈”的极少,绝大多数迟早将因囊内压力增设而破裂,产生严重并发平,因此要及时确诊并进行手术。

手术方法主要有内囊摘除和肺叶切除2种。根据囊肿大小、数目多少、部位、有无并发感染及胸膜是否粘连决定手术方式。术中要注意防止囊肿破裂,囊液外溢入胸腔或胸壁软组织,以免引起包虫病变播散或过敏反应

肺部特征

麻醉:一般全麻气管内插管,如无特殊必要,不用双腔插管,手术间不需要单侧肺萎缩。较大的囊肿,如双腔插管不顺利,操作过程中囊腔有破裂可能。手术过程中囊肿在摘出前都有破裂,有从呼吸道吸入囊液或内囊碎片的危险,要注意。

切口:如行肺切除,后外侧剖胸切口,一般从第5肋间或肋床进胸,便于处理肺门

单纯囊肿切除或在较近囊肿处做切口。

手术方法:

1.内囊完整摘除法 开胸分离粘连后,因囊肿多在近周边处,肺表面有时可见到覆盖的纤维蛋白层。摘除前在肺周围用纱布填满覆盖,仅露出准备作切口取囊部位,并准备好有强吸力的吸引器,便于囊腔意外破裂时及时吸出其内容物,避免污染胸腔。然后小心切开囊肿外包绕的肺纤维层,刀稍倾斜,免垂直接切入内囊。因内囊压力较高,外囊切开一小口后,即可见白色内囊壁从切口膨出,延长切口,请麻醉师从气管插管用力打气,借助肺压把内囊腔推出。一般因内外囊间无粘连,可以把囊腔完整取下。内囊取出后,外囊上有细支气管口漏气,先用纱布堵上,然后缝合修补,其残腔壁较多的可切除或内翻,然后缝合,完全消灭残腔。

2.内囊穿刺摘除术 在囊肿部位周围用纱布涂擦,或用双氧水冲洗以杀灭原头蚴。过去常用甲醛涂抹,有进入支气管漏口发生严重支气管痉挛的可能,现已不用。残腔中有支气管漏气要一一缝合,再从周围至底部全层(较大的可分数次)缝合,消灭残腔。

3.肺切除 用于囊肿已破裂,肺组织有严重感染,并发支气扩张、肺纤维化脓胸支气管胸膜瘘肺癌不能除外的患者。手术中如有可能最好先游离出支气管,钳夹住,避免术间挤压肺组织时,囊腔破向支气管,引起病变播散或窒息死亡。

4.特殊类型包虫病的处理 如同时有肝及肺囊肿的,可以一次手术。双侧有病变的先处理病变较大或有并发症的一侧,肺囊肿有支气管胸膜瘘的,先闭式引流,待感染控制,体力恢复后再行肺切除。

治疗结果:1979年钱中希报告,胸部手术死亡率0.9%,近年来已无死亡,手术效果良好,个别病例复发,原因为:①术中留下较小的包虫囊肿。②术间囊液外溢,头节脱落,移植复发。③再次感染,复发患者再次行肺切除,效果也多良好。  

预防

具体措施

(一)加强流行区犬的处理管制 牛为预防人体包虫感染的关键性一环在包虫流行区野犬应一律灭绝,家犬严加限制,对必用的牧羊犬猎犬或警犬等必须挂牌登记。定期驱绦虫和药物监测应列为常规制度,据新西兰报告重度流行区规定每隔6周投药驱绦一次轻度流行区改为3个月投药一次。

传播途径

(二)严格肉食卫生检查 肉联厂或屠宰场要认真执行肉食的卫生检疫病畜肝、肺等脏器感染包虫,必须妥善进行无活化处理采用集中焚烧、挖坑深埋、药液毒等法切忌喂狗。

(三)大力开展卫生宣教 宣教方式可多样化内容要简单通俗易懂、讲求实效。并要充分发动群众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国家包虫病防治项目

项目内容包含:病人查治。对疫区群众免费检查和对部分区域病人进行免费的药物治疗,目前包虫病已纳入我国免费治疗的六种疾病之一(部分区域)。犬驱虫:在高流行区执行“犬犬投药、月月驱虫”的传染源控制策略。健康教育:改变高危的生活行为习惯。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