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证
厥证,证名。出《素问.厥论》。
①指昏厥,不省人事,手足厥逆为主症者(见《张氏医通.厥》)。
②指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之四肢厥冷(见《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临床上由于病因和证候的不同,又可分为寒厥、热厥、阴厥、阳厥、薄厥、煎厥、大厥、蛔厥、痰厥等。详参各条。
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又称暴厥、尸厥等。发病后多可在短期内神志苏醒,重者也可一厥不复。常因导致阴阳失调,气机暴乱,气血运行失常,气血上逆,挟痰挟食,使清窍闭塞;或气血虚亏、精明失养而引起。在诸多病因中,以精神因素较为多见。临证时有虚实之分:①虚厥。证见面白口张,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脉沉微细。属气虚者当用回阳四味饮加味以补气回阳;属血虚者用人参养营汤补养气血。②实厥。证见呼吸气粗,肢体强直,牙关紧闭,脉沉实或沉伏。其中因情志刺激而发病者为气厥,治以顺气开郁,方用五磨饮子加味。因暴怒等气血并逆于上,兼见面赤唇紫,舌红脉弦者为血厥,治宜活血开郁,方用通瘀煎。如痰湿素盛之人,因暴怒而致厥;兼见喉中痰鸣,苔腻脉滑者为痰厥,治宜行气豁痰,方用导痰汤。因暴饮过食而致厥者为食厥,兼见脘腹胀满,苔厚脉滑,治宜和中开郁,方用保和丸加减。因感受暑邪而发病者为暑厥,兼见面红身热,舌干脉洪数,用清暑益气汤以解暑益气。
厥证,多有明显的诱因。临床不难辨识。对厥证的急期应根据虚实分别用参附汤灌救和搐鼻散取嚏,苏醒后再用汤药调治。
厥证还当与中风、痫证相鉴别,中风,昏迷时间长,多有后遗症。痫证,反复发作,症状相似,口吐涎沫,肢体抽搐等,诱因不明显。
证名。出《素问.厥论》。
①指昏厥,不省人事,手足厥逆为主症者(见《张氏医通.厥》)。
②指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之四肢厥冷(见《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临床上由于病因和证候的不同,又可分为寒厥、热厥、阴厥、阳厥、薄厥、煎厥、大厥、蛔厥、痰厥等。
厥证治疗的辨证论治
Ⅰ.气厥
实证【证见】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握拳,呼吸气粗。四肢厥冷。舌苔薄白,脉弦或伏。
【治法】 顺气开郁。 【方药】
主方五磨饮子(汪昂《医方集解》)加减
处方:沉香10克,乌药12克,木香6克,枳实12克,石菖蒲10克,槟榔12克,藿香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虚证【证见】 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质淡,脉沉细微。
【治法】 补气回阳。
【方药】
1.主方四味回阳饮(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人参12克(另炖),熟附子10克,炮姜10克,黄芪20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参附注射液,用20毫升加入25%葡萄糖液20毫升中,静脉缓慢推注,每15~30分钟1次,可连续3。5次。或以50~10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或盐水500毫升中静滴。
Ⅱ.血厥
实证【证见】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质暗红,脉沉弦。
【治法】 活血顺气。
【方药】
主方通瘀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当归尾12克,红花12克,山楂15克,乌药12克,青皮12克,木香9克,香附10克,钩藤15克,珍珠母30克。水煎服。
虚证【证见】 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目陷口张,自汗肢冷,呼吸微弱。舌质淡,脉沉细数。
【治法】 补养气血。
【方药】
1.主方人参养营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人参12克(另炖),黄芪30克,当归10克,熟地黄15克,白芍12克,五味子9克。水煎服。
汗出肢冷、呼吸微弱者,可加熟附子12克、干姜10克。
2.中成药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用20毫升加入25%葡萄糖液20毫升中静注,隔10~15分钟1次,连续3~5次。或以50-10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或盐水250~500毫升中静滴,直至病情好转为止。
Ⅲ.痰厥
【证见】 突然昏厥,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 行气豁痰。
【方药】
1.主方导痰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法半夏12克,南星10克,枳实9克,陈皮6克,茯苓12克,苏子12克,白芥子10克,郁金12克,石菖蒲10克。水煎服。
若痰湿化热者,加黄芩12克、瓜蒌仁10克、栀子10克、竹茹12克。
2.单方验方痰厥汤(印会河验方)
处方:川乌头、生附子各3克,干南星4.5克,广木香3克,石菖蒲6克,灯心草3扎,朱砂0.3克(冲服)。水煎分2次服。适用于寒痰厥逆型。
Ⅳ.食厥
【证见】 暴饮过食之后,突然昏厥,气息窒塞,脘腹胀满。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 和中消导。
【方药】
处方:神曲12克,山楂18克,莱菔子15克,藿香12克,苍术10克,厚朴12克,法半夏12克,茯苓12克,陈皮6克,砂仁6克(后下)。水煎服。
若腹胀大便不通者,可用小承气汤(张仲景《伤寒论》)导滞下行。
厥证治疗的其他疗法
1.外治法 凡属气厥、血厥、痰厥之实证者,均可用生半夏末或皂荚末,取少许吹人鼻中,使之喷嚏不已;或以石菖蒲末吹鼻中,桂末纳舌下。均有通窃醒神之效。
2.针灸疗法
(1)针刺:针人中、内关、百会、素髎、十宣、十井等。实证者,可十宣少量放血。
(3)耳针:针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交感、心肺、升压点、呼吸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