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一龙

来自医学百科
生成缩略图出错:无法找到文件
吴一龙

姓名:吴一龙

性别:男

籍贯:中国

职务: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

职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就职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

所在科室:肿瘤治疗中心-

出诊时间:周三上午(东川肺科门诊-406-2诊室)(具体以当天公示为准)[1]

擅长:高难度手术和综合治疗,肺癌的综合防治。

人物简介

吴一龙,男,中山医学院毕业。主任医师,中山大学肿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就职于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治疗中心科,任行政主任,任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所长,广东省肿瘤防治中心主任,中央、省、市保健专家。2004年荣获全国首届“中国医师奖”。2005年当选美国外科学院院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从医经历

1988年至1989年,在德国西柏林肺科医院作为访问学者进行研修。

曾多次赴美国著名的M. D. Anderson 癌症中心白血病科、淋巴瘤骨髓瘤科进修学习。

研究方向

目前以第一负责人承担科研课题6项——国家攻关课题1项、部省级课题4项、市科技局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肺癌基础与临床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特别着眼于肺癌的综合防治。

具体研究方向有:

1.肺癌的“个体化”治疗研究;

2.肺癌的转化医学研究;

3.肺癌的临床试验研究。

成就及荣誉

吴教授创建了国内首家可应用于临床实践的EGFR检测中心 “华南基因检测中心”,并与广州市医保局合作实施全国首个肺癌靶向治疗个体化医保项目,成为广东省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的标志之一。

吴一龙是中国肺癌靶向治疗的领军人物,领衔撰写我国的肺癌诊疗指南,创立了中国的肺部肿瘤临床试验合作组织,推进分子靶向治疗的应用,坚定贯彻肺癌的单病种多学科管理和个体化治疗措施。吴一龙最早提出了中国肺癌患者的基因变异特点,最早和国际同行联合开展临床研究,使中国肺癌靶向治疗一跃而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研究力量之一。

在国内首先提出肿瘤单病种首席专家制,建立了第一个真正意义的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科。在肿瘤领域率先引进循证医学,并成为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2000年在东京举行的第9届世界肺癌会议上,获大会颁发的“Developing Nation Investigator Awards”。2002年负责起草的《局部晚期(III期)非小细胞肺癌诊断和治疗共识》及卫生部主持制定的《全国肺癌诊治指南》,已成为国内肺癌诊断治疗的标准参考书。近年来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演讲。

获得科学技术奖项9项,其中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校级医疗成果2项。拥有发明专利3项,申请专利6项。

社会任职

国际肺癌研究会国际分期委员会唯一中国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临床肿瘤协作中心副主任委员、信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中德医学会理事,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理事,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循证医学科研中心主任,广东省临床试验协会(GACT)会长、世界华人胸外科学会(ICSTS)会长。中央、省、市保健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国际肺癌研究会(IASCL)国际分期委员会委员、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国际事务部委员。《循证医学》杂志主编;《中国肺癌杂志》、《肿瘤防治研究》、《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副主编。国内10几家中英文杂志主编、副主编、编委。

学术论著

吴教授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被SCI、EI、Mediline收录的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包括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临床肿瘤学》等杂志发表的文章。在国内中华、中国系列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主编专著《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理论与实践》《现代肺癌病理与临床》等。作为主编、副主编、编委出版了19本著作。是卫生部公布2011年《肺癌诊疗规范》专家组组长。

部分论文

非小细胞肺癌的减量性手术治疗

肺腺癌酪氨酸激酶信号传导通路中基因异常表达的复杂性

广州市男性肺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工-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前瞻性研究

非小细胞肺癌的多次手术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支气管残端阳性对预后的影响

肺癌的诊断和分期临床指引

肺腺癌患者酪氨酸激酶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与临床预后

各期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治疗临床指引

基因扫描分析非小细胞肺癌病人外周血和骨髓T细胞克隆性增殖及分布特点

中国的非小细胞肺癌Gefitinib分子靶向治疗

基于97分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分期和生存研究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治疗之共识


人物言论

1.医乃仁术,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

2.看到病人在经过治疗后逐步恢复健康,是医生最大的幸福。

3.理性和关怀是医学最重要的支撑,缺少了任何一个,医学都无法真正飞翔。让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地相融结合,是我国现今医学发展的主旋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