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马蜂螫型游走性水肿

来自医学百科

罗阿丝虫病皮肤症状:成虫移行于皮下结缔组织,由于其代谢产物的作用,引起变态反应,在局部形成发展迅速的卡拉巴肿即丝虫性肿块(亦称游走性肿块),可伴全身发热、局部剧痛、皮肤瘙痒。肿块直径5~10cm,或呈马蜂螫型游走性水肿,较一般水肿为硬,且有弹性,有时红肿状似丹毒,可发生于原发部位,也可迁延至其他部位,肿块持续2~3 天,多见于前臂手指间、大鱼际肌部及大腿腓肠肌部、腰部等处,腹股沟部、阴囊部也可出现。成虫可从皮下爬出体外,也能侵入各脏器,如胃、膀胱等。偶有侵入声门裂尿道内引起严重症状者。

呈马蜂螫型游走性水肿的原因[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虻叮咬人体吸血时,微丝蚴可被吸入,约经7 天在斑虻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当虻再次吸血时,感染期幼虫即自喙逸出至人体皮肤上,经吸血创口而侵入人体,在人体内约经1 年发育成熟。成虫移行于皮下结缔组织而发病。 1、传染源:病人为惟一传染源。虽非常猿猴可感染罗阿丝虫另一种夜现周期型生理株,但它不能感染人体。 2、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为斑虻属,主要为分斑虻和静斑虻,俗称马蝇或红蝇。有人报告非洲曼蚊也可能为重要传播媒介。 3、易感人群:人对罗阿丝虫普遍易感。流行区因反复被传播性斑虻叮咬居民存在不同程度获得性免疫里。

呈马蜂螫型游走性水肿的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多数病人除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外,并无其他临床症状。主要临床为反复发作的皮肤肿胀,称为“卡拉巴肿,是由于成虫移行于皮下结缔组织,短暂停留某处时,其代谢产物刺激局部产不剧烈炎症反应所致。剧痛肿块有搔痒感,多见于腕部和踝部,出师呈红色,直径2-3cm,渐扩大至10-20cm,持续数日至数周,虫体离去肿块消失。成虫亦可侵入其他脏器,当侵犯眼球前房时,常从结膜下移行,引起严重的结膜炎。侵犯心脏时可引起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此外,尚可引起脑病末梢神经炎关节衍等。

呈马蜂螫型游走性水肿的鉴别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心源性水肿:常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或慢性心包炎等。心源性水肿的特点为:1.水肿逐渐形成,首先表现为尿量减少,肢体城中,体重增加,然后逐渐出现下肢及全身水肿。2.水肿先从身体的下垂部位开始,逐渐发展为全身性水肿。一般首先出现下肢可凹陷性水肿,以踝部最为明显。3.伴有右心衰竭和静脉压升高的其他症状体征,如心悸气喘颈静脉怒张肝肿大,甚至胸、腹水等。相关检查有:心电图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运动耐量和运动峰耗氧量测定等。

营养不良性水肿:又称低蛋白血症(hypoproteinemia)是一种营养缺乏的特殊表现,由于长时间的负氮平衡,以致血浆蛋白减少,胶体渗透压降低,出现全身性水肿为其特征。特点是水肿发生前常有消瘦体重减轻等表现。皮下脂肪减少所致组织松弛、组织压降低,加重了水肿液的潴溜。水肿常从足部开始逐渐蔓延全身。治疗方面治疗病因与调整营养同时进行。

特发性水肿:该型水肿为一种原因未明或原因尚未确定的(原因可能一种以上)综合征,多见于妇女,往往与月经的周期性有关。

肾源性水肿:水肿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也是肾脏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水肿可以由许多原因引起,不同的水肿有不同的特征。由心脏病引起的水肿叫心源性水肿或心性水肿;由肝脏病引起的水肿叫肝源性水肿或肝性水肿;同样,由肾脏疾病引起水肿就称为肾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是全身性水肿的一种,是肾小球疾病的常见症状,是由于肾脏疾病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引起组织疏松部分不同程度的水肿。

突发、无痛的局部水肿变态反应性水肿表现为突发、无痛的局部水肿。属变态反应疾病范畴,忽然发生的、无痛的、硬而有弹性的局部性水肿,多见于面、舌、唇等处,是血管神经性水肿的特点。

多数病人除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外,并无其他临床症状。主要临床为反复发作的皮肤肿胀,称为“卡拉巴肿,是由于成虫移行于皮下结缔组织,短暂停留某处时,其代谢产物刺激局部产不剧烈炎症反应所致。剧痛肿块有搔痒感,多见于腕部和踝部,出师呈红色,直径2-3cm,渐扩大至10-20cm,持续数日至数周,虫体离去肿块消失。成虫亦可侵入其他脏器,当侵犯眼球前房时,常从结膜下移行,引起严重的结膜炎。侵犯心脏时可引起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此外,尚可引起脑病末梢神经炎关节衍等。

呈马蜂螫型游走性水肿的治疗和预防方法[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流行区普查普治以控制传染源。消灭斑虻孽生地,使用杀虫剂杀灭斑虻蚴虫。进入流行区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斑虻叮咬史,涂用昆虫驱虫剂等。药物预防可选乙胺嗪每天5mg/kg连服3d,每月用药一个疗程。

参看[编辑 | 编辑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