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律失常

来自医学百科

室性心律失常指起源于心室心律紊乱,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等。室速,尤其是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室速通常是可导致室颤、猝死等严重后果的心律失常,要及时明确诊断,判断室速的原因、诱因及对预后的影响并及时处理。老年人群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就象器质性心脏病一样随年龄而增加。  

疾病分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老年病科  

疾病描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室性早搏(室早)

老年人室早的发生率为70%—80%。室早数目随增龄而增加,但复杂性室早并不相应增多,较高级别室早(Lown分级)的老年人心电图异常检出率较高。常伴心肌肥厚、梗死等异常表现。室性早搏作不同情况下具有完全不同的临床意义和预后,与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心脏病种类和心功能状况等有关。

(二)室性心动过速(室速)

老年人室速不多见,但危险性大,属于致命性心律失常。常见于AMI、室壁瘤心衰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等情况。尖端扭转型室速是由于心室复极离散度增大引起多环路折返或折返不规则所致。多见于低钾、奎尼丁胺碘酮、三环类抗抑郁药中毒。  

症状体征[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以下诸点提示室性早搏可能潜在的危险性:1、Lown氏Ⅲ级以上的室性早搏伴有心衰,2、室性早搏QRS波群增宽>0.13s或波幅低,3、急性心肌梗死时,有机是最初的24h内发生的批发室性早搏(≥5/min)、多形室性早搏、室性早搏成对出现、阵室速和RowT现象常预计基金发生室速或室颤,被称为急性心肌梗死的5个危险信号。4、心肌梗死6个月内或不稳定型心绞痛者室性早搏的危险性较大。5、室性早搏伴有显著的缺血型ST—T改变者。6、室性早搏发生在急性心肌病变时,如急性心肌炎等,7、低血钾、低血镁、Ia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和胺碘酮等致QT延长伴有QRS多形或畸形的频发室性早搏、常预示即将发生扭转型或多形性室速与室颤。  

诊断检查[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心电图  

治疗方案[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对室早患者应在病因治疗基础上,使用利多卡因普罗帕酮、胺碘酮等药物,减少室早的级别和数目,以降低猝死的危险性,对于良性室早,无正者通常不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有症状且影响生活和工作者可选用副作用较小的抗心律失常药如美西律、β受体阻滞剂、目的在于减轻症状而不是完全消除室早。对室速患者治疗除针对病因(补钾、停药)外,首选25%硫酸镁1-2g静注,奏效后继以1mg/min静滴,连用12-48/h。异丙肾上腺素曾作为首选药物(0.5mg/500ml静滴),因用量过大可导致室颤现已少用,若药物治疗无效,可用食管心房调搏或历史心内膜起搏,通常起搏频率为100/min,多能控制室速。室速发作时伴低血压昏厥者,应立即进行电击非律继以利多卡因静滴维持。如发作时无血液动力学改变,立即静注利多卡因50-75mg,2min后无效再用50mg,继以1-4mg/min静滴维持。利多卡因无效可用普鲁卡因胺、普罗帕酮、胺碘酮、溴苄胺等药物治疗。  

疾病护理措施[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一般护理 1.休息。病人心律失常发作引起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时应保证病人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休息时避免左侧卧位,以防左侧卧位时感觉到心脏搏动而加重不适。

2.饮食。给予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防便秘;避免饱餐及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等。

(二)病情观察。连接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测心率、心律变化,及早发现危险征兆。及时测量生命体征,测脉搏时间为1分钟,同时听心率。病人出现频发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RonT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二度II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处理。监测电解质变化,尤其是血钾。

(三)抢救。配合准备抢救仪器(如除颤器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临时心脏起搏器等)及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其他抢救药品,做好抢救准备。

(四)用药。护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密切观察药物的效果及不良反应,防止毒副反应的发生。

(五)介入治疗的护理。向病人介绍介入治疗如心导管射频消融术或心脏起搏器安置术的目的及方法,以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使病人主动配合治疗。并做好介入治疗的相应护理。  

用药安全[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生活中随时准备一个氧气瓶;

2、戒烟、戒酒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