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硬脑膜外血肿

来自医学百科

硬脑膜外血肿(extradural hematoma)是血液颅骨内板和硬脑膜之间的蓄积。产生的原因是头颅在外力作用下发生较大的变形,硬脑膜动静脉在此过程中发生剥离或撕裂,产生硬脑膜外出血,血肿达到一定体积而出现颅压增高和(或)脑受压症状

小儿硬脑膜外血肿的病因[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发病原因

儿童可见于坠落伤头部暴力击伤,血肿多位于暴力直接冲击部位。

(二)发病机制

典型的病例为额颞外伤骨折线跨越脑膜中动脉穿行区,骨片的移位撕裂骨管内的动脉,导致血肿的形成。在儿童,冲击伤造成的颅骨剧烈变形,会使硬脑膜和颅骨的剥离,板障静脉脑膜动静脉小的分支或静脉窦的撕裂,即可形成血肿,通常并不伴有明显骨折。血肿可因破裂血管的继续出血而增大,也可因血肿对硬膜的继续剥离,撕裂周边的小动脉,导致血肿的渐进性增大。急性型硬脑膜外血肿约占85%,表现为硬膜外腔暗红色凝血块,混合有部分鲜红色不凝血。亚急性和慢性型少见,可见血肿机化包裹,与硬膜形成粘连。

小儿硬脑膜外血肿的症状[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临床表现 主要是急性脑受压症状,症状出现的缓急和严重程度与出血的速度、部位及患儿的代偿能力有关。在小儿,血肿多为静脉性出血,血流压力低,出血缓慢;加之颅内代偿能力强,因此急性脑受压症状轻,并且症状出现较晚。额颞叶的血肿可因占位效应的增大导致颅内压增高,晚期可出现小脑幕切迹疝的症状;而后颅凹因容积小,只要少量出血即可导致枕骨大孔疝

(1)意识障碍:年长的患儿可有典型的“原发性昏迷-中间清醒期-继发性昏迷”的病情发展过程,而在婴幼儿原发性意识障碍常不典型,多表现为伤后的哭闹、激惹烦躁不安,随后出现意识障碍的进行性加深,直至出现脑疝症状。

(2)颅内压增高表现:随着血肿的增大,颅内压进行性增高,患儿可出现头痛呕吐前囟张力增高膨隆等表现,但因小儿颅内代偿能力较强,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出现较成人晚,可仅表现为精神变弱,嗜睡或躁动不安等。呕吐症状在小儿中出现频率较高,并且多在外伤后早期出现,可能是外伤脑室内压力的突然变化刺激四脑室底的呕吐中枢引起,后期呕吐症状可能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3)瞳孔的改变:受伤的当时,部分患儿出现双侧瞳孔的扩大,随后多恢复正常。在脑疝出现的前期,可出现血肿侧的瞳孔的缩小,对光反射的迟钝,此为动眼神经受刺激的表现,但在临床上很难发现。出现脑疝后,则血肿侧的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此为动眼神经受压麻痹的表现,多提示有小脑幕切迹疝的发生,病情危重,需紧急手术治疗。

(4)局部神经体征:患儿在外伤后易出现癫痫发作,与血肿对皮质的压迫、刺激和小儿的皮质抑制功能发育不完善有关,癫痫可由一侧肢体的抽搐开始,逐渐发展为大发作。血肿如果位于运动区附近,可导致对侧锥体束征阳性,出现对侧肢体的无力瘫痪,上下肢程度可不等;而发生脑疝使大脑脚受压时,也可出现对侧肢体的偏瘫

(5)生命体征的变化:随着颅内压的不断增高,患儿可出现脉搏减慢、血压增高、呼吸加深减慢的代偿性改变(Cushing反应),但在婴幼儿通常血压、心率变化不明显,可掩盖脑疝的早期征象。颅内压持续升高出现脑疝压迫脑干时,则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呼吸节律紊乱,最后脑干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

2.儿童硬膜外血肿的特点

(1)通常是静脉性出血,不合并颅骨骨折:在成人,硬膜外血肿多是动脉性出血,并且多合并有颅骨骨折;而在儿童和婴幼儿,硬膜外血肿通常是静脉性出血,而且30%~40%的患儿不合并颅骨骨折。

(2)继发昏迷出现前没有神经系统异常发现:成人脑外伤原发昏迷后,在硬膜外血肿占位效应形成继发性昏迷前,通常有一个中间清醒期;但是在儿童外伤初期可能仅仅是片刻发愣,随后出现的哭闹和激惹,在继发昏迷出现前36~48h内经常没有神经系统异常发现。

(3)可导致出血性休克:儿童未成熟颅骨极具扩展特性,有时可有100ml以上的血积存于硬膜外腔,在婴儿会导致出血性休克。

(4)新生儿特点:新生儿在应用产钳助产后,通常会发生硬膜外血肿和颅骨骨折,而且血肿还可经分离的骨缝或骨折线进入帽状腱膜下腔。

(5)随血肿发展出现意识变化:儿童硬膜外血肿可发生在看起来极其轻微的损伤之后,大约有50%的儿童和85%的婴儿并没有意识的丧失,只是随着血肿的发展会出现意识的变化。

(6)常见后颅凹硬膜外血肿:后颅凹硬膜外血肿在儿童期比较常见,主要是儿童坠落跌伤头颅引起,占儿童后颅凹外伤的25%~38%,出血最常见的来源为硬膜静脉窦板障静脉

通常在受伤初期内意识可能保存,随后很快出现神经系统受损的体征,可表现为进行性头痛、呕吐、昏迷或小脑和脑干受损征象。颅骨X线平片有65%的患儿有枕骨骨折,一旦诊断,应行钻孔后开颅手术。

小儿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需仔细观察病情变化才能做出正确诊断。小儿外伤后出现嗜睡、不安、易激惹、呕吐、癫痫发作或一侧肢体肌力减弱时应考虑颅内血肿的可能,应进一步行头颅CT检查,如果意识障碍进行性加深,并出现瞳孔变化和生命体征的紊乱,则表示已进入脑疝前期,需紧急手术处理。诊断中还应注意迟发性硬膜外血肿的发现,迟发性血肿是指首次CT扫描没有异常影像,而是在相隔几小时或数天之后再次复查,才发现血肿。迟发性血肿占硬膜外血肿总数的5%~22%,其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患儿头部外伤时存在硬脑膜出血源,但因伤后脑组织水肿或颅内压增高等因素形成的填塞效应,对出血点起压迫作用;随后若采取过度换气、强力脱水等措施,或因全身血压降低导致的颅内高压急剧降低,使原先的出血点失去填塞效应,造成硬膜的剥离,引发迟发性硬膜外血肿。临床上,此类患儿常有病情的突然恶化,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手术清除血肿。

小儿硬脑膜外血肿的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小儿硬脑膜外血肿的检查化验[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有颅内占位效应的硬膜外血肿腰椎穿刺多表现为颅内压增高脑脊液细胞数和蛋白含量可正常,但在急性期禁忌行腰穿检查,以免诱发脑疝

1.颅骨X线平片 年长儿可见颅骨骨折,而且骨折线多穿过硬膜血管走行压迹或静脉窦,在婴幼儿很少合并颅骨骨折。

2.CT扫描 典型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梭形高密度影,边缘光滑锐利,可见脑组织及脑室系统受压移位,中线结构有偏移,骨窗像可显示颅骨骨折。CT是硬膜外血肿首选的辅助检查。

小儿硬脑膜外血肿的鉴别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原发性脑干损伤相鉴别,CT检查可明确诊断。

小儿硬脑膜外血肿的并发症[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出现脑疝癫痫发作,脑疝压迫脑干时,则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呼吸节律紊乱,最后脑干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

小儿硬脑膜外血肿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重视围生期工作,防止早产难产,提高接生技术,防止新生儿颅脑损伤;看护好各年龄段小儿,防止脑外伤;防止暴力损伤。

小儿硬脑膜外血肿的西医治疗[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治疗

1.保守治疗

(1)适应证:硬膜外血肿的保守治疗适用于病情平稳;无意识障碍、无眼底水肿神经病体征;CT检查示血肿量小、中线结构无移位的患儿。

(2)措施:治疗措施应是在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的前提下,采用脱水激素止血治疗。根据病情随时动态CT观察极为重要,入院后我们在前2~3天常规每天做一次CT,或有头痛呕吐随时检查,一旦血肿增大或出现脑疝前期征象,需紧急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对于硬膜外血肿诊断明确,并且有明显病情恶化倾向的患儿应及时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手术的主要目的是消除血肿的占位效应;结扎电凝破裂血管,控制出血来源。术中对于硬膜表层残留少量凝血块不必勉强全部剥离,以免引起新的出血;骨窗四周的硬膜要悬吊,防止硬膜的继续剥离;对于硬膜张力增高、颜色变蓝者,应常规切开硬膜进行硬膜下探查。

(二)预后

如果处理及时得当,且患儿术前未出现脑疝等严重并发症者,多数患儿不遗留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预后良好。

参看[编辑 | 编辑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