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医学百科

(Furuncle)是化脓菌侵入毛囊及周围组织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单个损害称为疖。是疼痛的半球形红色结节。以后,中央化脓坏死,终于溃破或吸收,多发而反复发作者称疖病。好发于头、面、颈、臀等部位,夏秋季多见。

病因

疖是一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和周围组织所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扩展到皮下组织致病菌大多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人体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通常都有细菌到磨擦和刺激,都可导致疖的发生。疖常发生于毛囊和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颈、头、面部、背部、腋部、腹股沟部及会阴部和小腿。多个疖同时或反复发生在身体各部,称为疖病。常见于营养不良的小儿或糖尿病病人。 多个疖的融合,在皮下脂肪筋膜组织中形成多个互相沟通的脓肿,称为

疖诊断要点

1.皮肤出现红肿疼痛之小硬结,渐扩大成小脓肿。感染重者可伴发热食欲不振等。

2.脓肿区涂片检查可获病原菌。  

根据临床表现,本病易于诊断。如有发热等全身反应,应该做血常规检查,看白细胞的数量多少;疖病病人还应检查血糖和尿糖,看是否合并糖尿病,做脓液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临床表现

最初,局部出现红、肿、痛的小结节,以后逐渐肿大,呈锥形隆起。数日后,结节中央因组织坏死而变软,出现黄白色小脓栓;红、肿、痛范围扩大。再数日后,脓栓脱落,排出脓液,炎症便逐渐消失而愈。有的疖无脓栓,自溃稍迟,应设法促使脓液排出。疖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但若发生在血液丰富的部位,全身抵抗力减弱时,可引起不适、畏寒、发热、头痛厌食毒血症状。面部,特别是所谓“危险三角区”的上唇周围和鼻部疖,如被挤压或挑刺,感染容易沿内眦静脉和眼静脉进入颅内的海绵状静脉窦,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出现延及眼部及其周围组织的进行性红肿和硬结,伴疼痛和压痛,并有头痛、寒战高热甚至昏迷等,病情十分严重,死亡率很高。  

预防

注意皮肤清洁,特别是在盛夏,要勤洗澡、洗头、理发、勤换衣服、剪指甲,幼儿尤应注意。用金银花野菊花煎汤代茶喝。疖周围皮肤应保持清洁,并用70%酒精涂抹,以防止感染扩散到附近的毛囊。  

治疗措施

  1. 早期促使炎症消退:红肿阶段可选用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等理疗措施,也可敷贴加油调成糊状的中药金黄散玉露散鱼石脂软膏
  2. 局部化脓时及早排脓:疖顶见脓点或有波动感时用石碳酸点涂脓点或用针头将脓栓剔除,或作切开引流,禁忌挤压。出脓后敷以呋喃西林、湿纱条或以化腐生肌的中药膏,直至病变消退。
  3. 抗菌治疗:若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面部疖或并发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时,可选用青霉素复方磺胺甲恶唑复方新诺明)等抗菌药物治疗,或用清热解毒中药方剂等。有糖尿病者应给予降糖药物胰岛素等相应治疗。 

中医对疖的认识

病名。痈疽根盘小而局限之轻症者。出《刘涓子鬼遗方》卷四,又名热疖、石疖,俗称疖子。《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之痈疽第二:“凡肿,根广一寸已下名疖,一寸已上名小痈,如豆粒大者名疱子。”夏日炎热多痱子,或局部化脓小肿点者为热疖。皆因热毒蕴结,或外受暑热之邪而发。证见疖肿肿势局限,色红,热痛轻微,根基浅在,脓出即愈。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剂,可内外治兼施,证治参见外痈条。此即毛囊炎,或皮脂腺之急性炎症

疖的辨证论治

热毒型【证见】 局部红、肿、热、痛;可伴有恶寒,发热,疲乏,全身不适,烦躁,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

【方药】

1.主方五味消毒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夏枯草各15克,栀子连翘赤芍各12克,白花蛇舌革3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剂。

暑天夹湿者,加滑石30克、车前草15克。便秘者,加大黄12克(后下)。热毒较重者,可加黄芩12克、黄连9克。

2.中成药

(1)穿心莲片,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牛黄解毒片,口服,每次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清开灵口服液,口服,每次支(10毫升),每日3次。

(4)鱼腥草注射液,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5)功劳去火片,口服,每次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风湿热型【证见】 疖多发或反复发作;可伴有疲乏倦怠,胃纳欠佳,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偏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 祛风清热利湿

【方药】

1.主方防风通圣散(刘完素《宣明论方》)加减

处方:防风荆芥桔梗各9克,连翘、金银花各15克,白术白芍当归、栀子、黄芩各12克,滑石、鱼腥草各30克,麻黄川芎各6克,薄荷6克(后下),生甘草5克,生石膏30克(先煎)。水煎服,每日剂。

大便秘结者,去当归、白术,加大黄12克(后下),芒硝12克(冲)。久病体弱者,加生黄芪党参各25克,并适当减少苦寒之品。如原患有消渴病等,应同时针对原发疾病进行辨证施治。

2.中成药 防风通圣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疖的外治法

初起用双柏散、金黄散或四黄散,水调或水蜜调,外敷;也可用新鲜草药,如紫花地丁、蒲公英、马齿苋犁头草芙蓉叶忍冬叶等,选1—2种捣烂外敷;或用千锤膏外贴。 成脓后宜切开排脓,或用千锤膏外贴提脓。 溃后用生肌膏外敷。

治疗方法

粗针

(一)取穴

主穴:神道透至阳

配穴:大椎命门

(二)治法

针具:为特制不锈钢针。主穴针长72毫米(针体55毫米,针柄17毫米),直径1.2毫米;配穴针长64毫米(针体47毫米,针柄17毫米),直径1.0毫米。

以主穴为主,病程短、体格壮者加大椎,病程久、体格弱者配命门。操作:取准穴后用左手固定棘突上缘皮肤,右手持针以30度角快速刺入皮下,继而将针体压低贴近皮肤,循脊中线向下缓缓进针。主穴进针55毫米,配穴约40毫米,针体须与脊中线平行,留针1~6小时(病久者3小时左右)。每日针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1、痊愈:临床症状消失,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2、无效:略有好转或未见改善。

共治疗疖肿、疔疮、痈2099例,痊愈者2017例(治愈率96%),其中针1次获愈者193例。

艾灸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手三里、养老、风池曲池委中

阿是穴位置:即疖肿之顶部(下同)。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据症选加配穴,颈项部疖加风池,面部疖加手三里,发热加曲池等。阿是穴用艾卷回旋灸,或隔蒜隔姜灸,艾炷底径0.6~0.8厘米,高1~1.2厘米,成锥形,蒜片或姜片厚如硬币。灸的时间与数不拘,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一般6~15分钟)。阿是穴亦可消毒后以三棱针挑出脓液(无脓者刺血),再熏灸,灸后用纱布包敷。手三里、养老灸至局部感热者至不热,不感热者至灼热。作法穴针刺,用泻法,留针15分钟,每日治疗1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306例,有效率99~100%。  

电针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合谷、曲池、足三里

阿是穴位置:疖肿之顶部。

(二)治疗

仅取阿是穴,如疼痛剧烈,发热头痛者酌加配穴。以28号1.5~2.5寸长毫针自患处(阿是穴)基底部向中心横刺四针。针尖集中于中心点,针柄接通G6805电针仪。采用断续波,频率240~300次/分钟,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宜,每次电刺激15~20分钟。配穴,用泻法,中强刺激,留针15分钟,并予间断运针。每日或隔日1次。

(三)疗效评价

本法主要适用于早期疖肿未溃破时。治疗63例,治愈率94%。于2~6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火针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病灶区(下同)。

(二)治疗

根据疖肿的不同时期,采用不同方法。疖肿初期,皮肤局部呈现红、肿、热、痛,根部浅,触之为一硬结。可于病为处消毒,用火针从疖肿顶部直刺一针,深达根部。若范围较大者,可在疖体左右或自疖顶向中央斜刺两针,速入即出,令出血。此期不拔罐。脓成未溃期,为拔罐适应期。病变皮肤呈紫色,疖肿触之有波动感。可于常规消毒后,将火针烧成红亮,从疖体或顶端快速刺入脓腔,立即出针,然后将小型抽吸罐(即去底之青链霉素瓶)置于针孔,用注射器抽气吸拔,每次留罐3~5分钟。去罐后,勿按压针孔,让残余脓血继续外流。再用消毒纱巾包敷,以防感染。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30例,均获痊愈。  

挑治

(一)取穴

主穴:分为2组。1、第七颈椎棘突,第一、二胸椎棘突,第七颈椎棘突旁开2寸;2、自大杼至胃俞之各背腧穴

(二)治法

第一组用于硬结性毛囊炎。方法为:患者取坐位,两臂抱肩,低头俯于桌上,将上述穴位消毒后,用三棱针(如无,可用9号注射针头)垂直刺入皮肤2~3毫米,拔针后用手挤厌使之出血,每一针刺点挤压3~4滴血即可,然后轻轻揉按针眼,用消毒纱布覆盖,每7日1次。第二组,每次侧取10~12穴点,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并各挤出一滴血,隔日1次。本组主要用于慢性复发性毛囊炎。均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第一组治疗97例,其病程为7天至1年,结果治愈8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6.6%。对78例随访6个月~7年,有16例复发。第二组亦有较好的效果。

拔罐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按经络走行,在病灶附近或远道取穴。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如效不显可酌加配穴。阿是穴即指患部,可用三棱针或毫针在疖肿中央部位点刺,点刺前应严格消毒。然后以闪火法或抽吸法拔罐。一般出血30毫升左右,如血出如涌,宜即去罐。每日或隔日吸拔一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注意:刺络拔罐不适宜应用于面部疖肿,对尚未成熟之身体其他部位疖肿,亦宜慎用。

(三)疗效评价

共治118例,一般均在2~4次获愈,疗效明显[8]。  

火罐加隔姜灸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待病人背部疖痈成脓之后,取1~2处毛囊自行溃破或将要溃破处,用消毒针具挑破一个小口,使脓液流出,然后在其上拔一火罐,脓液拔出后,将鲜生姜切成3cm左右的薄片,放在背部痈红肿青紫处,再将艾卷制成的小椎体形,其底边要稍小于姜片大小,放在每个相应的姜片上,将艾绒点燃,燃烧时须注意防止局部烧伤,如患者自觉有灼热感需移动姜片。艾绒烧完后,取下姜片,在破溃处放置小引流条,覆盖伤口,此后隔天治疗1次,直至痊愈。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20例,均获痊愈,平均治愈时间为27.7天,手术治疗组平均治愈时间为30.2天,二者有明显的差异(P<0.01)。

参看

参考文献

  • 《黄家驷外科学》吴孟超、吴在德主编
  • 《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医学教材.吴在德、吴肇汉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