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证

来自医学百科

虫证是指寄生在人体肠道的虫类所引起的病证。包括蛔虫病绦虫病钩虫病蛲虫病姜片虫病等。虫证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常见病多发病,尤以农村为多见。

虫证的病因[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蛔虫病:蛔虫病是由于误食沾有蛔虫卵的生冷蔬菜、瓜果或其他不洁食物而引起。蛔虫寄生小肠内,扰乱脾胃气机,吸食水谷精微。由于蛔虫喜温,恶寒怕热,性动好窜,善于钻孔,故当人体脾胃功能失调,或有全身发热疾患时,蛔虫即易在腹中乱窜而引起多种病症

2.绦虫病:绦虫病的病因,是人吃了未煮熟的、含有囊虫的猪肉牛肉,囊虫吸附在肠壁上,颈节逐渐分裂,形成体节,约经2~3个月而发育为成虫,引起本病。绦虫所致的病变,主要是吸食人体水谷精微以及扰乱脾胃运化,从而引起腹胀腹痛,甚至消瘦乏力等症。

3.钩虫病中医学钩虫称为伏虫。由于人体皮肤接触含有钩蚴的泥土,钩蚴从皮肤钻入,最后移行在小肠发育成成虫,而导致钩虫病。其主要的病理为扰乱胃肠气机,吸食及耗费人体血液,而出现胃肠失调及气血亏虚的病变。

4.蛲虫蛲虫病是由于吞入蛲虫卵而引起的。

5.姜片虫病:进食生菱角、生荸荠等,被附着的姜片虫囊蚴感染而引起本病。成虫寄生在小肠,吸食水谷精微及引起脾胃功能失调为主要的病理变化。

虫证的症状[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虫证临床常见的共同症状为面黄肌瘦,精神萎弱,时见腹痛,脐周腹痛,时作时止,痛止即能饮食,或有异嗜,伴见症状有胃脘嘈杂,甚或鼻孔发痒,面黄肌瘦。但由于感染和治疗情况的不同,症状的轻重程度有较大的差别。

虫证的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虫证的鉴别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蛔虫病:蛔虫病是蛔虫寄生在人体所致的疾病。在农村尤为多见。

2.绦虫病:绦虫病是由猪绦虫或牛绦虫寄生在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古代医籍将绦虫称为白虫或寸白虫。对绦虫的形态、感染途径很早即有明确的认识,并寻找到效果良好的治疗药物。

3.钩虫病:钩虫病是由于钩虫寄生在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流行相当广泛,在我国南方各省较为多见。因其主要症状为好食易饥,倦怠乏力肤色萎黄,面足浮肿,故中医文献把钩虫病称为黄肿病、疳黄黄胖等。四川及江浙民间又称为懒黄病、肥黄病、桑叶黄等。

4.蛲虫病:蛲虫病是蛲虫寄生在人体肠道所引起的疾病。流行相当广泛,尤以儿童发病为多。蛲虫古今同名,虫体细小,呈乳白色,长几分。

5.姜片虫病:姜片虫病是姜片虫寄生在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以脾胃失调的症状为主。本病的确诊有赖于大便检查而见姜片虫卵,或肉眼看到排出的姜片虫。

虫证的并发症[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恶心呕吐吐蛔,全身发热,胃肠失调及气血亏虚,腹胀腹痛,甚至消瘦乏力等症

虫证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辨证论治

一、蛔虫病

1.主症:.脐周腹痛,时作时止,胃脘嘈杂,甚或吐虫、便虫、腹中虫瘕

.较严重者表现不思饮食,面黄肌瘦,鼻孔作痒,睡中龊齿流涎

2.治法:安蛔、驱蛔,健运脾胃。

二、绦虫病

1.主症:.上腹部或全腹隐隐作痛,腹胀,或有腹泻肛门作痒。

.久则消瘦乏力大便内或衬裤上有时发现白色节片。

2.治法:驱除绦虫调理脾胃

三、钩虫病

(一)脾虚湿滞

1.主症:.面色萎黄或面黄而虚浮,善食易饥,食后腹胀,或异嗜生米、茶叶、木炭之类,神疲肢软。

.舌淡苔薄,脉濡。

2.治法:健脾燥湿,和中补血

(二)气血两虚

1.主症:.颜面、肌肤萎黄或苍白,面足甚至全身浮肿闷不舒,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眩晕耳鸣心悸气短

.舌质淡胖,脉弱

2.治法:补益气血。

四、蛲虫

1.主症:.肛门发痒,夜间尤甚,睡眠不安。晚间肛门发痒时,可在肛门周围见到细小蠕动的白色小虫。

.久病则出现纳减、腹痛、腹泻、消瘦等症。

2.治法:驱虫止痒

五、姜片虫病

1.主症:.一般可无自觉症状,有的可见轻度腹痛、腹泻或恶心呕吐,甚者可见精神倦怠,或腹胀浮肿。

2.治法:驱虫为主,佐以健脾。

参看[编辑 | 编辑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