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
是由进食含有蜡样芽孢杆菌所产生的肠毒素所致。污染的食物主要为含淀粉较多的各类食物。临床以呕吐、腹泻为主要特征。病情较轻,病程短,一般不超过12h。通常以夏、秋季(6-10月份)发病最高。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病因[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发病原因
致病菌: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是一种需氧、有芽孢、无荚膜、能运动、革兰氏阳性杆菌,芽孢能耐受100℃30分钟。该菌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常见于土壤、污水和尘埃中;在16—45℃能生长繁殖,最适生长温度为35℃,为条件致病菌。很多患者发生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多是因为进食了保存温度不当(20~37℃)和放置时间较长(大于6小时)的食品。
(二)发病机制
蜡样芽孢杆菌进入人体后能产生耐热和不耐热两种毒素,前者为致吐肠毒素,后者为致腹肠毒素。肠毒素肠毒素刺激胃肠粘膜引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症状[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潜伏期长短不一,如摄入活菌为主,约为食后6~14h。骤起腹痛、腹泻、水样便,恶心,呕吐较少,少数患者有发热。腹泻型食物中毒多为存储不当的蛋白质食品及果汁类引起;呕吐型多为存储不当的碳水化合物食品引起。如摄入细菌毒素为主者,潜伏期较短,1~5h,甚至可短到数十分钟,以呕吐为主,伴有腹痛。少数继发腹泻,发热症状不明显。多为自限性,持续4~24h恢复。
凡进食剩米饭、剩菜、凉拌菜、米粉或其他变质食物6~14h出现呕吐、恶心、腹痛、腹泻者,均应怀疑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确诊可以从可疑食物及患者粪便中培养出蜡样芽孢杆菌。菌量应达到每克粪便含105或以上才有诊断意义。其细菌应作血清型及生物型鉴定,并应进行肠毒素试验,确定有无致病力。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检查化验[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粪便中培养出蜡样芽孢杆菌。
常规分离鉴定技术中检样处理、增菌及分离培养鉴定。
进行肠毒素试验,确定有无致病力。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鉴别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临床应与一般肠炎相鉴别。细菌性肠炎通过细菌培养鉴别。应激性肠炎临床体征及病人主诉便可鉴别。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并发症[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并发症少见。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蜡样芽孢杆菌分布广泛,预防主要是防止食物污染。该菌污染产毒的食品一般无腐败变质的异味,不易被发觉。不吃未经彻底加热的剩饭、剩面类食物。不进食腐败变质的剩饭、剩菜。严格凉拌菜的卫生要求。食物应充分加热,不宜放置于室温过久。如不立即食用,应尽快冷却,低温保存,食前再加温。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西医治疗[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药物治疗
本病较轻,常为自限性疾病,故治疗主要根据病情对症处理,也可以采用氯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对重症患者及时送医院进行输液等对症治疗可痊愈,必要时进行催吐、洗胃以排除毒物。
预后
多为自限性,持续4~24h恢复。
参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