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变性骶髂关节炎

来自医学百科

在正常情况下,骶髂关节具有稳定的耳状关节面,在其周围又有坚强的韧带保护,一般外力不易致其发生损伤。但随着人体的成熟与老化,在躯体处于不良位置和肌肉处于不平衡的情况下,则易引起或加速骶髂关节的劳损。因此,在中老年人,由于韧带的松弛、关节面的错位,骶髂关节更易发生退变,尤其是在多产的、中年以后妇女。

退变性骶髂关节炎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在正常情况下,骶髂关节关节面覆以透明软骨,有滑膜关节间隙及滑液,活动相对较小。髂骨关节软骨面的厚度仅为骶骨关节软骨面的1/3,较小的一般性损伤即可引起骶髂关节炎

(二)发病机制

骶髂关节在30岁以前可保持其正常关节结构,以后,由于重复的一般性外伤或超额负载,使透明软骨面变成纤维软骨面。此种退行性变过程可促使骶髂关节出现骨性关节炎样改变,严重者可发展至骨化强直。尤其是在老年人,其骶髂关节软骨骨质可形成硬化性改变,并于关节下端有骨质增生、甚至有骨刺形成,有时尚可发现小的囊样变区域。

盆腔内,由于骶丛腰骶干跨越骶髂关节前方下1/3处,且其间只有关节囊相隔,因此,当骶髂关节骨质增生或有肿瘤炎症时,可刺激坐骨神经而引起下肢放射痛

退变性骶髂关节炎的症状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尤以女性为多,主要表现为骶髂关节局部的疼痛压痛,并随着神经末梢支的分布而向股骨大粗隆外侧及大腿上1/3方向传导。双足站立时,由于健肢负重,患侧可呈松弛状态,表现为屈曲姿势。步行时,由于患侧部疼痛而使臀部呈下垂状,且有跛行。坐位时,其疼痛程度及下肢受限程度比站立时为轻。

特殊检查:

1.Piedallu征 患者取坐位,检查者自后方观察其髂后上棘是不是在同一水平线上,一般情况下,患侧偏低;腰前屈时,则患侧位置升高程度超过健侧。

2.对抗性髋外展试验 阳性。

本病的诊断多无困难,主要依据以下要点:

1.病史 中年后发病,以骶髂部疼痛为主,呈双侧性;患者可有轻重不一的外伤史。

2.临床表现 以中老年高发,女性尤为多见。局部可有明显的压痛与叩痛

3.影像学检查所见 主要是在X线平片上显示退变征,视病程不同而出现退行性变的各期表现,以增生骨刺为主。

退变性骶髂关节炎的诊断

退变性骶髂关节炎的检查化验

X线片上主要显示退变征,视病程不同而出现退行变的各期表现,以增生骨刺为主。

退变性骶髂关节炎的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与各种引起部及臀部疼痛的疾患进行鉴别,尤其是以下四种病变:

1.强直骶髂关节炎 本病较为多见,尤以青年人发生率较高,但本病具有以下特点:

(1)疼痛:自骶髂关节开始,逐步向上方椎节,多呈进行性侵犯发展。

(2)双侧性:骶髂关节病变多为双侧对称性,并侵及全关节,关节间隙从模糊到破坏,最后关节间隙消失。

(3)脊柱同时受累:本病除骶髂关节外,脊柱椎体间关节亦受侵犯,后期椎节呈竹节样改变。

(4)其他:本病患者血细胞沉降率快,且类风湿因子等项化验指标多为阳性。2.骶髂关节结核 临床上亦较多见,其特点如下:

(1)常为单侧性:其多侵犯单侧关节,病变主要位于关节下部。

(2)病变部位:结核病灶多发生在骶骨髂骨骨骼内,先为局部骨质破坏,之后波及关节,引起间隙增宽,并形成死骨

(3)寒性脓肿:骶髂关节结核时,如脓液聚集在髂腰韧带下,可沿腰大肌流至大腿;亦可由坐骨大孔穿出至臀大肌深处,由梨状肌下方沿坐骨神经下行至大腿后部或大转子处;少数情况下感染可蔓延至坐骨直肠窝

3.Reiter病 本病少见,临床上多有三联征,即骶髂关节、膝关节及足部关节炎尿道炎,以及结膜炎。一般尿道炎先发作,关节炎常为不对称性。X线片上显示关节面破坏,四周骨质明显硬化

4.布鲁菌性骶髂关节炎 临床上有骶髂部及多发性关节痛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以及布鲁菌凝集试验阳性,X线片上多为不对称性双侧关节受累。开始时关节骨质疏松,以后软骨下骨质吸收,关节间隙狭窄以至硬化。

退变性骶髂关节炎的并发症

退行性变过程可促使骶髂关节出现骨性关节炎改变,严重者可骨化强直

退变性骶髂关节炎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治疗

对退行性骶髂关节炎,一般采用保守治疗,通过卧床休息、穿弹性紧身三角裤、服消炎止痛药物、理疗、封闭等对症治疗,绝大多数可缓解。仅对个别严重的病例可考虑行骶髂关节融合术。

(二)预后

一般经非手术治疗,症状多能缓解,无需手术。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