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解毒汤

来自医学百科

异名】火剂汤(《脉因证治》卷上)、三黄解毒汤(《医学心悟》卷六)。

【出处】 《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分类】 清热剂-清热解毒

【组成】 黄连(9克) 黄芩(6克) 黄柏(6克) 栀子(9克)

【趣记】黄连解毒,志连百禽。志(栀子),连(黄连),百(黄柏),禽(黄芩)。

黄连解毒汤.栀子和三黄.(黄芩.黄连.黄柏)

【功用】 泻火解毒.

【主治】 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身热下痢湿热黄疸外科痈疽疔毒,小便赤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本方常用于败血症、脓毒血症痢疾肺炎泌尿系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以及感染性炎症等属热毒为患者。)

【用法】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服。

【禁忌】 本方为大苦大寒之剂,久服或过量易伤脾胃,非火盛者不宜使用。

【各家论述】

1、本方证乃火毒充斥三焦所致。火毒炽盛,内外皆热,上扰神明,故烦热错语;血为热迫,随火上逆,则为吐衄;热伤络脉,血溢肌肤,则为发斑;热盛则津伤,故口燥咽干;热壅肌肉,则为痈肿疔毒;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皆为火毒炽盛之证。综上诸症,皆为实热火毒为患,治宜泻火解毒。方中以大苦大寒之黄连清泻心火为君,兼泻中焦之火。臣以黄芩清上焦之火。佐以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清泻三焦火,导热下行,引邪热从小便而出。四药合用,苦寒直折,三焦火邪去而热毒解,诸症可愈。

2、吴昆《医方考》卷3:“阳毒上窍出血者,此方主之。治病必求其本,阳毒上窍出血,则热为本,血为标,能去其热则血不必治而归经矣。故用连、芩、桅、柏苦寒解热之物以主之。然惟阳毒实火,用之为宜。若阴虚之火则降多亡阴,苦从火化而出血益甚,是方在所禁矣。”《肘后备急方》卷2:“烦呕不得眠。”

3、《成方便读》:“治一切火邪,表里俱盛,狂躁烦心,口燥咽干,大热干呕,错语不眠,吐血,衄血,热盛发斑等证。”

【临床报道】用黄连解毒汤煎液滴耳,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50例,疗程4~24天,结果除2例因故中断治疗未予统计外,其余48例中流脓停止,炎症消失。耳干者32例;分泌物明显减少,炎症减轻,中耳腔仍湿润者9例;无效7例(中医杂志,1988;10:67)。

【化裁】 便秘者,加大黄以泻下焦实热;吐血、衄血、发斑者,酌加玄参生地丹皮清热凉血;发黄者,加茵陈、大黄,以清热祛湿退黄;疔疮肿毒者,加蒲公英银花连翘,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附方】 泻心汤(《金匮要略》)、栀子金花汤(《医宗金鉴》)、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附注】 本方为苦寒直折,清热解毒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大热烦躁,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方剂比较】上述四方同为泻火解毒之方。其不同点在于:黄连解毒汤以黄连为君,是泻火以解热毒,侧重于导三焦火热下行,而无泻下作用,用治热毒壅盛三焦证;泻心汤以大黄为君,既可泻火消痞,又可泻血分实热以止血,用大黄导热下行,尚具“以泻代清”之意,且使血止而不留瘀;栀子金花汤于黄连解毒汤中加人大黄一味,不仅泻火解毒之力得到增强,并有引热下行之功,方剂结构更趋完善,用治热毒更甚且兼大便秘结者;清瘟败毒饮重用石膏大清阳明经热为君,配用芩连泻火,犀、地凉血解毒,以使气血两清,用治温疫热毒,气血两燔之证。

【运用】

1.本方泻火解毒之力颇强,临证运用以大热烦扰,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证治要点。

2.便秘者,加大黄以泻下焦实热;吐血、衄血、发斑者,酌加玄参、生地、丹皮以清热凉血;瘀热发黄者,加茵陈、大黄,以清热祛湿退黄。

3.败血症、脓毒血症、痢疾、肺炎、泌尿系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以及感染性炎症等属热毒为患者,均可用之。  

黄连解毒汤-方剂-《幼科直言》卷五

【来源】《幼科直言》卷五。

【组成】黄连、桔梗、连翘、土贝母、丹皮、甘草梢、黄芩、生地、白僵蚕、玄参。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胎瘤游风。

【用法】水煎服。兼服犀角丸。  

黄连解毒汤-方剂-《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来源】《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山栀牛蒡子甘草防风荆芥知母、石膏、桔梗、玄参、木通

【主治】时令暄热,麻痘初发热

【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